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說說少林寺吧。

說說少林寺吧。

少林寺有“禪祖庭,天下第壹寺”的美譽;它是中國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省登封市以西的少室山。南北朝時期,天竺僧佛到中國修行,受到北魏孝文帝的好評。太和二十年(496),少室山上為佛祖建廟,供衣食。該寺位於少室山的森林中,故名少林。佛教傳說,禪宗始祖達摩以《楞伽經》四卷在中國教導學者,然後渡河北上,在寺院內墻住了九年,傳播佛法智慧。從此,少林禪師得以發揚光大,流傳海內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毀。大象年間重修,更名為佛寺,將慧遠、弘尊等120人稱為“菩薩、和尚”。隋朝大興佛教頒令恢復少林之名,賜百谷塢百頃良田,成為北方壹大佛寺。初唐時,秦王在王剿滅割據勢力時,得到了僧人的協助,少林僧人因此而聞名。高宗和武則天經常參觀這座寺廟,他們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唐會昌年間,佛教被武宗封禁,大部分寺廟被毀。到了唐末五代,寺廟逐漸衰落。宋代略有修繕。清元元年(1312),世祖任命扶余和尚方丈少林,為大同開福第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當時中外僧人聚集在壹起習武拜佛,僧人往往有2000人左右。元末農民起義的時候,紅巾軍至少還在森林裏,和尚都跑了。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帝在寺中出家,寺廟規模是經過反復詔令和大修才發展起來的。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非常關心少林寺,或著書立匾或巡廟。1928年,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多處建築、佛像、器物被士兵毀壞。寺內有山門、客廳、達摩亭、白屋、地藏王殿、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500幅明代羅漢時期的毗盧壁畫。寺旁是塔林,建於唐貞元七年(791)。有220多座寶塔,還有楚祖庵和祖兒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通光塔、五代法華塔和元元元恭塔。寺內保存有許多唐代以來的石碑,如唐太宗題少林、武則天題詩、譚潔題詞、少林寺題詞、淩雲佛塔題詞、龔宇佛教高僧題詞、Xi庵佛教高僧‘道行’題詞,以及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該寺近年來屢修屢建,古寺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現存建築有塔林、楚祖巖、庵、達摩洞等,多為住院及附近。

少林寺常住院在河南登封邵熙河北岸。這座寺廟很宏偉。從山門到千佛殿,* * *進入總面積3萬平方米的院落。山門的正門是壹座三間寬的單檐建築,坐落在山頂上。它坐落在壹個2米高的磚砌平臺上,左右兩邊是堅硬的山門和八字墻。整體配置高高低低,很有氣勢。額頭上有清康熙皇帝親提的“少林寺”三個大字,更是增添了壹道燦爛的風景。

壹進山門,佛龕裏供奉著彌勒佛,挺著大肚子,笑容滿面。他被稱為“大腹便便的佛”和“心高氣傲的佛”。神龕後面矗立著少林寺的守護神韋陀的木雕像。過了山門,便是隧道,兩旁的石碑如林,故稱碑林。錘譜堂位於山門碑林西側。裏面有泥塑和木雕,展示了少林武術的發生和發展及其巨大成就。

天王廟,穿過碑林,是壹座三重檐歇山頂的廟,外面是兩個大金剛,裏面是四個天王雕像,非常可怕。

穿過國王大廳,接著是大雄寶殿。寺內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等佛像,影壁後掛觀音像,兩側立十八羅漢。大雄寶殿後有藏經閣,是僧尼持經的地方。殿前過道上有壹口大鐵鐘,鑄造於明朝萬歷年間,重約650公斤。亭子的東南是禪房,和尚們在這裏打坐,對面的西禪房是負責接待客人的大廳。

過了法堂,來到住持室,住持住在這裏,擔任主任。乾隆有壹次過洛水到西邊少林寺,就住在那裏,寫了壹首詩:“明日看中嶽,今夜住少林。心靜依六禪,殿深依千山。樹古風留聲,土靈黃昏變陰。我該教榕樹雨,送我夜窗唱。”有壹尊1980日本贈送的青銅達摩像。東側是壹尊彌勒佛銅像,墻上掛著“佛教八僧”和“持法壹葦渡河”。方丈室後面的達摩閣是壹座單檐的寺廟式建築。相傳是二祖惠科站在達摩和斷臂佛前的地方。東附殿位於達摩閣西側,1983重建。殿內有“南阿彌陀佛”和“法面影石”石像。

千佛殿又稱毗盧閣,供奉毗盧(釋迦牟尼)佛像,占地數百平方米,是寺內現存最大的寺廟。另外,千佛寺東側有壹座白房子,西側有壹座地藏院,都很有名,值得壹去。

少林寺的文物也很豐富。寺內保存著珍貴的碑刻,如武則天題寫的《唐田厚玉石碑》等文物。

少林寺西邊不遠處是中國最大的塔林。這些古塔是歷代少林寺僧人的陵墓,共有230余座,占地面積約21,000平方米。古塔因建築年代不同,建築風格也不同。它們造型典雅,石雕藝術精湛。大多數寶塔銘文涉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術的信息。

從塔林向北約1000米,就到了楚祖寺。它三面面臨山谷,背上有五個乳房,風景優雅美麗。它是河南省最古老、最有價值的木結構建築,是為紀念達摩面壁而建。檐柱、內柱、墻下石刻、祭壇周圍都有精美的浮雕。大雄寶殿的神龕裏有壹尊達摩像。

從祠堂出發,沿著山路爬上五如峰,就可以到達摩洞了。洞內有四尊達摩及其弟子的石像。洞外有壹座建於明代萬歷年間的石牌坊。據說達摩在這裏已經十年了。因功夫深厚,其人物造型被印在巖石上,留下了傳說中的“法影石”。周恩來總理的詩“十年長城非好漢”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從少林寺往西南方向爬,山頂上有壹座佛寺,是第二祠堂。相傳禪宗二祖惠科向達摩學佛,斷臂傳世後在此養傷。寺廟前有四口井,據說是惠科挖的。這四口井離得很近,但是水的味道不壹樣。它們被稱為“卓西井”,當地人也稱之為“苦、辣、酸、甜四口井”。對於世界來說,沒有比佛更好的氣質了。佛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好修養,好脾氣。迎佛迎家,妳要我來,我就應妳的召喚而來,送佛西天,妳讓我漸行漸遠,充分表現了相聚又離別的心態。

那是東方漢明帝的時代。夜深人靜時,明帝夢見金色的神在宮殿周圍飛翔。他們像金鳥壹樣飛來飛去。這壹夜,明帝的夢是透明的。當他第二天去法院,明帝告訴朝臣。大家都有點疑惑。壹個叫郭毅的大臣站出來說,這個神人應該是西方的佛。

這壹天,初代王朝最大的議程就是決定派人去印度求佛。跟隨漢朝大使從印度回來,她被莫滕和朱發蘭拍了照,還有大量佛經和佛像。印度僧人和佛經由白馬馱運,將佛教從壹個古老的國度帶到中國,佛教在另壹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漢明帝在洛陽西雍門外建了白馬寺,供兩人翻譯經書。白馬寺是中國第壹座佛教寺廟。唐代詩人車靈的那句“來白馬寺後,僧抵赤烏年”第壹句說的是佛教對白馬寺的新,下壹句說的是三國時期佛教在南方發揚光大。

在白馬寺,他們敲著木魚,仰頭看。他們看到了東南方向高聳的群山和從中冒出的煙霧,於是他們打電話給明帝,派人陪他們去另找壹個安靜的地方重建和尚的修道院。和尚壹行人踏上了宋嶽這片神聖的土地。

在太史山南麓,有壹條狹長的山溝,這裏林壑清涼,流泉潺潺。東面有兩座山峰並排而立,其中沒有門,當地人稱為松門。每到中秋節,村民們都會燒香,在暮色中靜坐,等待月亮出來。片刻之後,壹輪明月從松門之間的冉冉升起,銀光灑在空谷中,壹切都凝結在懸崖上。這個場景叫做“宋門望月”,是宋嶽第壹景。

受其感動,兩位僧人決定“面向南嶺,在此建臺;靠北丘,建報告廳;險峰旁,取方丈;劉,設了壹間僧房。“該寺建於東漢永平十四年,即公元71年。漢明帝將其命名為“東方大法王寺”,比白馬寺晚三年,白馬寺也是中國第二座佛教寺廟。

莫頓和朱發蘭在這個中土寶殿拍照,他們打坐,翻譯講道。繼永平十壹年,他們在白馬寺完成了中國第壹部中譯本《四十二章經》,隨後又陸續翻譯了《嵩山大王經》等幾部早期小乘佛教經典。漢明帝信仰佛教。大法王廟建成後,明帝壹行多次到道場聽經拜佛,因為嵩山既在都城,又方便交通。明帝還下令,新任命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在就職前去王大法廟聽儒家經典。

佛教像壹顆從西方飄來的種子,最早在宋、羅之間生根發芽。

東漢末年,大乘佛教傳入羅松。“乘”是乘,小乘佛教講的是自我解脫,大乘佛教講的是普遍拯救。除了目的不同,大乘在修行的方式上也比較簡單。隨著大乘佛經的傳入,佛教的影響開始波及民間。三國時期,中國佛教史上第壹位正式出家的漢族僧人在羅松誕生。他就是朱時興。

出生於嵩山南麓潁川的朱世行,在羅松出家後,以傳播佛教教義為己任,致力於佛學理論的研究。當時流行的大乘經典,在性質上還是比較簡單的,很多觀點其實並不明確。因此,他“誓死捐軀,謀求更大的利益”,並於魏甘露五年從羅松出發,開始了他西行的壯舉。

在於闐,朱世行抄寫了90部梵文版《般若經》,西晉太康三年,又派傅汝檀等十名弟子護送《般若經》回洛陽。10年後,由精通梵文和漢文的天竺高僧朱淑蘭和西域博學的高僧烏羅查翻譯成《光明般若經》,共20卷。

漢代《光輝般若經》非常盛行的時候,朱世行還在於闐,最後80歲去世。《梁大師傳》說他死的時候,是異相。火葬後,“俸祿盡,遺體猶存”。念完咒語,骷髏斷了,他的弟子們就把骨頭收集起來,建了壹座塔來供養他。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少室山北麓的寂靜森林中矗立著壹座寺廟,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少林寺。少林寺是北魏孝文帝袁弘為了解決印度僧人巴陀的命運而建的。但少林寺卻因為另壹位印度高僧菩提達摩而聞名天下。

少林寺建成三十多年後,也就是北魏孝昌三年後,達摩不辭辛苦從南天竺渡海到東土,開始了禪宗在中國的傳播。

人們在談論禪的時候,往往會用壹派“鄉土風光”來表達自己對禪的印象。佛教的文化淵源在印度,而禪宗是中國獨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它的文化淵源在嵩山,在少林寺,有禪宗祖庭之稱。

達摩初抵金陵,過了壹月,來到永寧寺,只見九級寶塔“金盤耀雲表;寶多含風,環出天際;邊唱邊贊嘆,真是神奇。”他聲稱已經在one hundred and fifty生活了20年,並且環遊了世界.他從未見過像永寧寺這樣美麗的寺廟。真的是佛教的境界。於是,達摩唱起了《南無》,雙手合十,贊美不斷,已經把心許給了羅松。

達摩離開永寧寺後,來到了幾十裏外的嵩山少林寺,並在此長住,終日面壁。墻似乎是壹種對源頭的思考,又似乎是壹種無聲的呼喚和漫長的等待。

這時,嵩山有個叫申光的和尚,聽說達摩祖師住在少林寺,便前去拜謁。

達摩坐在墻上,不置可否。申光並沒有氣餒。他心想:“古人求道歷盡艱難險阻,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古人還是這麽做的。我能有什麽美德?鼓勵自己!”冬天很冷,漫天都是雪。夜幕降臨,神光依然壹動不動地立在殿外,清晨的雪還沒到他的膝蓋。達摩接著問:“在雪地裏站久了,妳要什麽?”上帝淚流滿面,說:“只望和尚慈悲為懷,為我傳道。”佛法擔心神光只是壹時沖動,難以持久,稍有猶豫。申光明白達摩的想法,於是他用壹把鋒利的刀切下自己的左臂,放在達摩面前。達摩把他留在身邊,給他取名惠科。少林寺的李雪亭是為了紀念惠科斷臂求法的事跡而建的。

禪師達摩授予惠科《楞嚴經》四卷,惠科是日後東土禪宗的第二代祖師。從此,禪宗在中國流傳下來。

禪宗在其發源地並未成為壹個教派,但在傳入羅松後,它成為中國佛教持續的主流教派。禪宗流傳久遠的壹個重要原因是其教義和修行方法的樸素。在內部傳授和傳遞佛法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教條化、形式化的現象。如果只註重考證而不去把握精神,就會失去學說的靈魂。針對這種偏頗的傾向,禪宗提出了“教人,不立言,直指人心,視自然為佛”的宗旨。所謂“教外不傳道”,就是有教規以外的教導方法。禪宗的樸素體現在“見性成佛”的思想上。

禪是“禪定”,佛教稱靜心禪修。佛法提出了壹種新的禪修方法,否定了印度佛教的階梯層次和反復修行,主張每個人都有佛性,即“自然”,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先天智慧,即“菩提”,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覺悟佛性而成佛,雖然很難知道他是什麽時候恍然大悟的。眾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為對自己的本性沒有覺察。壹旦“撥開迷霧,看清天空”,就能看清自己的本性,自己就是佛,把佛變成了凡夫俗子。

禪宗傳到唐代,六祖慧能提出頓悟說,連打坐都免了。他認為頓悟並不要求離開現實生活,“在道場中擡腳長大,是心之所情,同自然之海”,“挑水打柴,無非妙道”,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得道開悟。少林功夫起源於僧人的日常生活。相傳波斯托的弟子慧光,十二歲時就能在井邊踢毽子五百次。在井上踢毽子很危險,妳可能還沒到家就掉到井裏了。少林功夫的很多招式都是和尚在日常工作的啟發下提煉出來的,比如挑水、掃地、打柴、燒火。最深的功夫其實是最普通的功夫。

被稱為少林功夫源頭的《易筋經》,記載了壹種疏通人體經絡,強筋壯骨的功夫。達摩采用觀壁的方法參與冥想,靜坐久了難免犯困,要經常起來活動活動肌肉。相傳達摩離開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壹個鐵盒子。箱子上沒有鎖,但卻打不開。聰明的和尚壹用火烤,鐵盒子就被打開了。原來的鐵盒是用蠟封起來的,防止水汽侵蝕。鐵盒裏有兩本書,壹本是《易筋經》,壹本是《水木經》,都是梵文。

當時,少林寺裏只有二祖惠科真正懂梵文。惠科把易筋經留在少林,自己帶著易筋經環遊世界。

寺裏也有壹些和尚,對梵文略知壹二。妳把他們翻譯過來,依法修行,以至於後來少林功夫多如牛毛。後來壹個和尚帶著易筋經去峨眉山,看到了天竺和尚的秘密。借助於普遍的秘密真理,《易筋經》以中文出版。惠科旅行回來,帶回了他自己翻譯的《洗髓經》。當我們對比兩者時,發現《易筋經》和《水木經》是壹體的。自《易筋經》問世以來,少林僧人就與打坐、習武密不可分。

唐朝初年,少林寺有壹支驍勇善戰的僧兵隊伍。武德年間,少林寺的和尚幫助唐王平定王。唐力建國後,他們特許少林寺練習僧兵,僧兵可以自立,不離酒肉。他們俗稱“五僧”。後來的朝代互相習慣了。元朝初年,少林寺方丈曾被以武藝聞名的元世祖忽必烈封為晉公。

宋嶽·林山生來就有佛。文帝二十年,也就是公元600年,壹代高僧玄奘在嵩山北麓的茍鎮陳赫村悄然誕生。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宗派相繼創立。玄奘研究佛教,將其引入中國各種儒家經典,並在其中發現見解。這種“幾百年來,沒有工匠決定”的分歧和爭論,玄奘會決定。他還選擇了朱時興的西進求法之路,想到印度求瑜伽師之地的理論來統壹諸子百家。玄奘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莫迦陀的佘成王,向主持界賢學道五年,成為精通五十經的十大德行之壹。公元645年,唐朝貞觀十九年,玄奘回到長安,數十萬人迎接,爭相見證唐僧的恩寵。從那以後,玄奘19年來翻譯了75部佛經,1331卷。並完成了地理學巨著《大唐西域記》。

因為玄奘,有人想到了忽遠忽近的暮鼓晨鐘。他們從玄奘身邊經過,回頭凝視。他們看到了唐朝優雅的背影。少林寺成名於唐朝初年。少林寺現有僧人13人,在討伐王的戰鬥中,他們為少林寺掃清了道路,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高僧譚宗為將軍,特批少林寺僧人練僧兵,殺殺殺殺,吃酒肉。寺廟裏有壹塊& gt,描述了這段歷史。由於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名寺,並獲得“天下第壹寺”的稱號。到了宋代,少林武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寺內有2000多名僧人。明代少林寺達到頂峰,從清代開始衰落。

在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山腳下,有壹座塔林,是唐代以來少林寺方丈的葬地,有250余座。這是中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和形狀各異,大多有雕刻和銘文,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裏還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山門額上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朝康熙皇帝所寫。山門後的大過道和東西走向的小馬路旁立著幾十塊石碑,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篇碑文是在中國留學的日本禪僧所寫。

登封市後步行十余公裏至少林寺停車場,再步行10多分鐘(也可自費乘坐電動大巴10元)到達少林寺當天的觀光活動:主要遊覽少林寺、塔林、少林武術館、十方寺(500羅漢堂)下午遊覽大漠當、楚祖寺、祖兒寺、三皇齋。

少林寺歷史悠久,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三十二年後,印度著名僧人達摩來到少林寺講禪。後來寺廟逐漸擴大,僧人日漸增多,少林寺也就名聲大噪。達摩在中國被稱為禪宗祖庭,少林寺被稱為禪宗祖庭。禪修的禪法叫“壁觀”,就是面朝墻壁靜坐。因為長時間盤腿而坐,非常容易疲勞,所以僧人練武來緩解困倦。所以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成名於唐朝初年。少林寺高僧會昌、坦宗、智健等13人,為討伐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高僧譚宗為將軍,特批少林寺僧人練僧兵,殺殺殺殺,吃酒肉。高內有唐太宗贈少林寺主教的碑,記述了這段歷史。由於朝鮮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名寺,並獲得“天下第壹寺”的稱號。到了宋代,少林武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寺內有2000多名僧人。明代少林寺達到頂峰,從清代開始衰落。

1673年,少林寺派人參戰,幫助康熙皇帝打贏了壹場戰爭。但後來康熙下令蒙古八旗攻打少林寺,少林寺被夷為平地。五個和尚逃了出來,據說加入了天地會。

全盛時期,少林寺進院7次,規模較大。可惜1928年軍閥混戰,軍閥石友三和熾焰寺破壞了天王殿、大乘殿、法堂、鐘樓等主要建築。許多珍貴的藏經、寺廟記錄、拳譜等。化為灰燼。目前仍有山門、雪亭、千佛殿等建築。其他建築正在陸續修復。

千佛殿內有壹尊毗盧佛銅像,故又稱毗盧殿。寺內磚地上也有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坑洞,是當年僧人練拳習武時留下的腳坑。方圓的足點分布並不大,呈直線狀,這是僧人苦練的見證,也顯示了少林拳所謂“彎而不彎,直而不直”的特點。千佛殿東側三面墻上繪有少林拳譜壁畫,長約20米,生動展現了少林寺僧人練拳習武的場景。在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山腳下,有壹座塔林,是唐代以來少林寺方丈的葬地,有250余座。這是中國最大的塔林。塔樓大小不壹。形狀各異,多有雕刻和銘文,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磚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少林寺裏還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山門額上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朝康熙皇帝所寫。山門後的大過道和東西走向的小馬路旁立著幾十塊石碑,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篇碑文是在中國留學的日本禪僧所寫。

少林寺有多少?

中國有多少少林寺?根據北京公布的少林寺資料集統計,* * *是a .真的有七個:登封、太原、冀州、長安、鶴林、洛陽、泉州。假三,在福州,山東和臺灣省。當然,“功夫天下第壹”的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有康熙皇帝題寫的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