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立秋節氣有哪些禁忌?

立秋節氣有哪些禁忌?

立秋節,又稱七月節。時間從公歷每年的8月7日或8日開始。到了周代,是日本天皇親自率領三郡六郡的王公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少昊和蓐收的儀式(見《禮祭月令》)。我收集的立秋節氣有哪些禁忌?歡迎閱讀參考!

在過去,人們有壹種說法,在立秋那天,在田裏行走是壹種禁忌,被認為不利於秋收。山東萊西立秋禁止洗澡,否則她身上會有秋狗(就是癢癢的孩子)。在黃縣地區,人們認為初秋洗澡會導致秋後腹瀉。

在全國各地,立秋這壹天壹般都忌諱下雨、打雷和彩虹。湖北孝感有句諺語:

"立秋電閃雷鳴,天空是半個."意思是立秋那壹天雷電來襲,上帝會收回壹半的莊稼,意味著糧食減產。浙江石門的農諺說:“秋雷害晚稻。秋後雷聲多,晚稻少收。”在河南淮陽,人們認為如果立秋時天天打雷,就會有洪水。

在河北新河,人們普遍認為,立秋時天天下雨,以後還會連續下雨,妨礙收獲。在遂昌,有壹句農業諺語“秋雨初起,無草餵牛”。人們認為秋天開始時會下雨,然後不是幹旱就是澇災。在穆平、山東、南昌、江西、常熟、江蘇等地,人們忌諱在立秋那天看到彩虹,認為糧食會減產。立秋也是農民的壹個主要節氣,人們非常重視它。在舊社會,立秋在雲南和其他地方被禁止在田野裏行走,否則,人們認為這對秋收不利。河南、江蘇、湖北,立秋也天天避雷、避雨、避風。俗話說,“(立秋日)雷聲大雨點小。”“雷打秋,晚收半收。”“秋甲子忌雨,雨多。”“秋前北風雨秋後北風幹。”等壹下。

禁忌是對神聖或不潔事物的壹種禁止。禁忌在原始時代就已經產生並發揮了重要作用。立秋的禁忌不同於秋季的其他節日。由於立秋是壹個節氣,古人的禁忌在人們的身心保養和農業生產中更為常見。立秋禁忌,從另壹個角度反映了我們祖先立秋的養生習俗和農業習俗。

明高邦《尊聖八記》:“立秋日,不洗澡,使人皮膚粗糙幹燥,因有白屑。”“月亮造雲,立秋吃煮餅煮餅。不要多吃豬肉,會害人精神。”

(《直隸誌》:“重做尤諱。”"蒙避立秋."

(《江南年譜》)“立秋禁雷。正所謂雷霆擊鹿,損人千裏。”

& lt浙江年譜> :立秋日,“其日屬火,不適宜老年人。”

明代劉東、俞懿正(《帝都風光略》)曰:“立秋忌太陽下生水,太陽下啜秋水,得熱疹。”

張寒紀《金匱要略》:“三秋不能吃肺。”

宋·周守忠系列(養生論):“初秋夏末的熱雨,很涼。不要脫光衣服光著身子,會貪涼。五臟六腑,俞穴都要背在身上,不然晚上會讓人扇風,露出手腳。這也是中風的源頭。”

宋·周守忠系列(養生書>:“初秋五谷不適宜老人,常為慢性病。”

擴張:全國各地秋俗的開始

入秋後暑熱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暉。但總的趨勢是天氣變涼了。古人把立秋看作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壹直非常重視這個節氣。在中國古代,立秋被分為三個時期:“涼風習習;第二,等待白鹿生;三等寒蟬。”此時的風不同於夏天的熱風;然後,早晨地球上會有霧。

民間有說法:長夏長茄子,立秋吃茄子。初秋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壹天把瓜、蒸好的臘茄子、香噴噴的糯湯放在院子裏,立秋就吃。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最註重季節氣候變化。四季不同,飲食起居隨時變化。立秋後,氣溫由熱轉冷,人體消耗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這時候就需要吸收營養,科學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為越冬做準備。

吃瓜說:“咬秋。”

在初秋,還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秋桃過去在杭州很受歡迎。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天津等地在初秋時節流行咬秋。人們相信在初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噴噴的糯米湯,並在立秋的那天吃它們,以此來清熱解暑,防止痢疾。在四川東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秋天開始時,全家老少都會喝壹杯,據說可以消除積累的夏季熱量,秋來不會胃痛。

苦夏過後,“糊秋肥”

北京立秋後,北方民間素有“秋膘”之稱。什麽是「貼秋肥」?在炎熱的夏天,我感到厭食。壹到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要來了,於是開始萌發了做點好吃的東西的想法,夏天減掉的脂肪就靠吃燉肉補回來了,所以就叫“貼秋肥”。

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關註很多,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壹帶百姓的喜愛。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會減肥。清代民間流行在數伏之日以掛秤來叫人。當然大部分都是孩子,和長夏比體重,測試是胖是瘦。減肥被稱為“苦夏”。那時候,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當然,瘦了就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好吃的,就“貼上秋天的肥肉”。當然首選肉,而且“用肉粘上肥肉”。這壹天,普通人吃燉肉,講究的人吃水煮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

秋季進補正當其時。

立秋是農民重視的壹個重大節氣。“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意思是立秋前刮北風,秋後要下雨;如果北風在立秋之後吹,冬天可能會很幹燥。對於過去依賴天氣獲取食物的農民來說,立秋的意義不僅限於吃。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子”,這是壹種用豆末和蔬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子不吐不拉”的說法。

根據中醫和中國養生理論,秋季是人體最適合補充的季節,不僅是為了彌補夏季的損耗,也是為了儲存冬季的體力和能量。秋季宜選擇防燥不膩的進補之品,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山藥、扁豆、銀耳、百合等。,都能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滋補作用。

秋季水果大量成熟,果莢種類繁多,魚、肉、禽、蛋也很豐富。人們對食物的選擇範圍擴大了,但我們應該註意均衡飲食。多吃溫、軟、淡、素、鮮、生津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忌食寒、熱、硬、辣、油膩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飲食是滋補的,重要的是搭配。”總之,秋季保健要以“均衡飲食、辨證飲食”為原則,合理的飲食搭配才是最佳的保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