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是在東“側箱”裏發現的,疊放在重疊的漆器上,因為編織繩已經爛散了。
***312竹簡,由細竹劈開而成,顏色為黃褐色,背面竹皮多為綠色。從繩子的殘留痕跡來看,竹簡寫好後用細麻繩分成上下兩段,形成壹本書。
簡牘上的文字是墨書,墨跡清晰,字體美觀。每簡字數最少兩個字,最多25個字。
竹簡上的文字大部分都能辨認出來,而且是隨葬品清單,即所謂的“寄策”,共722件,其中壹號墓312件,三號墓410件,都壹壹記錄了隨葬品的名稱、數量和分類小計。馬王堆是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壹批。
壹號墓調度圖中所列的器物清單大致情況如下:九鼎、丁琪、三鼎、耳釘,以漆木為材料,各種湯料,竹倉上的肉食品,陶器中的醬酒,布袋中的糧食,以及漆木器皿、洗漱用品、絲綢衣服、樂器、扇子、席子和土木之物。
竹簡沒有提到屍體的衣服和相當數量的木俑。雖然墓中的內容與器物有些出入,但兩者仍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可以根據竹簡確定壹些器物的名稱。
三號墓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壹號墓相同外,還有騎馬、跳舞、童仆等陪侍,包括禮器、武器、樂器等,可與出土的木俑和墓室兩壁的帛畫相媲美。
馬王堆漢墓中也發現了精美的彩繪絲綢畫。絹畫是中國古代的壹種畫,因畫在絲綢上而得名。絲綢是壹種白色的絲綢織物,古人常用筆墨和色彩在上面描繪人物、動物、鳥類、神和動物。
馬王堆漢墓共發現五幅帛畫,其中壹號墓壹幅,三號墓四幅..這些絲綢畫是畫出來的,保存得很好。大多色彩鮮艷,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壹號墓帛畫呈T型。它的畫面完整,形象清晰,從上到下描繪了天上、地上、地下的場景。
天體部分畫在頂部最寬的地方。右上角是壹輪紅日,太陽中有太陽,陽光下的芙蓉樹中有八個太陽;左上角是壹彎新月。月亮上有癩蛤蟆和玉兔,月亮下畫著嫦娥。
在太陽和月亮之間,坐著壹個人頭蛇身的皇帝,壹條長長的紅尾巴環繞著他。天上有天門,有守門的。此外,龍、神鳥和珍奇動物相映成趣,顯示了天道的威嚴和神聖。
人體部分以玉為界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層是對墓主人的祭祀。墓主人拄著拐杖,面朝西,前面有小官迎接,後面有侍從護送,很有神韻。
大地之下有壹個赤裸的巨人,大概是大地之神,雙手高舉壹個白色的平臺,象征大地。在古人俗稱黃土地的平臺下,巨人踩著鯨魚,腿下有蛇,讓人感覺陰森黑暗。
整個畫面,從下到上,展現了地下和天上的各種景色,有的來自傳奇故事,有的來自各種社會生活,有的來自人腦中的各種想象。
三號墓出土的壹幅帛畫,在大小、形狀和內容上都與壹號墓相似..這兩幅帛畫有條不紊地展現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大量取自古代神話的意象和根據現實描繪的人和事,構成了天地人溝通的境界。
出土前,帛畫被放置在兩座墓葬的棺槨板上,是喪葬儀式中用來表示招魂和引導後埋葬的旗幟,也稱為“非服”,所以其主題是靈魂升天。畫中的人物正行進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日月當空,歡快的音樂響起。龍、豹、飛鳥和翡翠都是好運和保護的象征。
三號墓墓室西墻的壹幅帛畫,長2.12米,寬0.94米,描繪了壹幅盛大的車馬禮儀場面。
左上方有兩排人影,簇擁著頭戴皇冠、身穿長袍、手持寶劍的文武百官,向前行進,隊列前方有壹個五層樓高的平臺。左下方是壹個100多人的方陣,方陣中是壹個敲鑼打鼓的樂隊。
右上有四排車馬,右下有14多排車馬。畫中的人物、車馬都面向墓主人的方向。
有人認為這幅畫描繪的是誓社和農耕聖地的景象,也有人根據畫中多為士兵和戰車的事實,認為它描繪的是墓主人檢閱的禮儀儀式。
三號墓的另壹幅帛畫是導遊圖。紅、藍、棕、黑等顏色描繪做健身運動的男女,四排44人。
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有的穿著長袍,有的穿著短裙短褲,有的壹絲不掛。
運動種類包括拉伸、屈膝、轉身和跳躍,以及使用棍棒、沙袋和球類運動的器械運動,以及模仿熊、鶴和鳥等各種動物姿勢的運動。
根據人物的動作和旁邊的題字可以知道這是壹幅關於體育運動的畫,取名為“引導圖”。
馬王堆漢墓隨葬品中有200多種紡織品和服裝。它包括了漢代的大部分絲綢品種,如平紋綢、縐綢和紗、平紋蘇羅和花織、斜紋織綺、錦緞和圈圈錦、口袋織掛毯和彩印紗,以及用大麻和苧麻制成的粗細麻。
在三號墓東廂的長方形漆盒中發現了大量的帛書,這些帛書是唯壹能與千年女屍相提並論的。帛書又稱帛書,以白色絲綢為書寫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馬王堆漢墓帛書28種,1.2萬字,損毀嚴重。
壹般帛書都是從右端水平展開帛書。有的先用墨汁或朱砂畫上下柱,再用朱砂畫直格,為後人所作“朱砂柱”。帛書有長有短。短的,只寫壹本書或者在壹張絹上畫壹幅畫;龍,寫完壹本書或畫完壹幅畫,不要剪,而是另起壹行,再寫或畫另壹幅畫。
帛書有不同的樣式,有的在第壹行的上方標上壹個黑色的小方塊,表示書從這裏開始;其他的沒有畫線開頭的標記。有的書通篇抄襲,不分章節;有的用墨點標註章節;有人提到了新的篇章。大多數帛書都沒有書名。標題壹般寫在文章末尾,記錄字數。
自秦朝統壹文字後,規定小篆為國標字體,隸書也規定為日常用字,風靡全國。
整本帛書上的文字代表了這壹時期字體的全貌。除了字體之外,還有壹個特點就是有很多的借字和簡化字,這進壹步說明秦統壹全國文字之後,漢字在西漢初期處於壹個新的發展過程。
據初步整理,馬王堆三號墓帛書有20多種,約654.38+0.2萬字。從這些帛書的內容來看,流傳下來的只有少數,大部分失傳已久。書中內容主要是古代哲學思想和歷史,相當壹部分是當時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還有各種雜書。
據《漢書》?根據誌的分類,馬王堆漢墓帛書分為《周易》、《傷逝圖》、《春秋故事》和《戰國書信》六大類。
有老子壹書,老子壹書,九主圖,黃帝書。其中A、B本《老子》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書。
《刑事道德》有甲、乙、丙三種藝術書籍。
數學藝術包括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旅遊占、木人占、左夫、神圖、築城圖、園眠圖、香馬經。其中,《五行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文獻。
有52種疾病的處方,胎生圖,養生圖,雜方和指導圖,其中52種疾病的處方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醫學書籍。
另外還有三張地圖:長沙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市圖。
同時,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琴、鈸、笛、瑟、鈸等五種樂器。此外,木俑上還附有三種模型樂器:鈴、箐、朱。此外,三號墓平面圖中還記載了許多歌、舞、樂器的名稱,如楚歌者、河間舞者、鄭舞者、劍鼓、大鼓、鐘卿、鄭伊瑟、河間瑟等。
由此,壹方面可以了解蚩尤家族的奢華生活,另壹方面也可以增進對漢代音樂文化發展水平的了解。
其中黑漆班卓琴有25根弦,是壹種木質弦樂器。它的臉是拱形的,中間是空的,下面嵌著底板。頭尾黑漆,其余為輕元素。
底板兩端各有壹個首嶽和壹個尾嶽。守約,右有25個和弦孔;尾部有三尾曰,即內、中、外曰。內外嶽左側有9個弦孔,中尾嶽左側有7個弦孔。末端用細繩綁著四根木梁,梁端用銀制作,飾有漩渦圖案。
弦由四股左旋撚合的絲線制成,中嶽上的弦較粗,內外嶽上的弦較細。每根弦下都有拱形木柱。
另壹種是黑漆七弦琴,是壹種木質弦樂器。塗滿黑漆,頭寬尾窄,圓臉平底,可分。面板的木頭比較軟,像泡桐,底板的木頭比較硬。面部底部有壹個T型凹槽,共同組成壹個* * *發聲盒。
馬王堆壹號墓有184件漆器,三號墓有316件,加在壹起正好是500件。這是中國首次出土大量漆器。
漆器種類繁多,有盛食的鼎、盤、盤;有盛酒或肉湯的鈴鐺、鍋碗瓢盆;有耳杯,也有用來喝水或喝湯的杯子;有舀食物的勺子和刀子;有洗漱用的盆、卡、馬克杯;有放餐具的平板和桌子;放各種梳理、化妝用具的箱子很多;有娛樂工具;有屏風、櫃臺等日用品和陳設;還有專門掛武器的武器架。
漆器造型有20多種,其中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壹半以上,是漢代漆器的傑作。
大部分漆器都是木胎,只有少數是夾胎。裝飾圖案多以紅色、黑色和灰綠色繪制。圖案以幾何圖案為主,龍鳳圖案、草紋為輔。
有的漆書上有“家後”、“邢俊酒”、“邢俊石”等字樣,有的則標明容器容量。說明這些樂器是成都政府作坊制作的。它們制作精美,裝飾華麗,光亮如新。
最精致的造型是耳杯盒和圓形骨灰盒。壹個耳杯盒是橢圓形的,兩邊有半圓形的把手。六個小耳杯放在盒子裏,壹個沿著耳杯。
兩個圓形骨灰盒,壹個雙層,壹個單層,表面繪有紅色或金銀圖案,出土時均用繡袋包裹。九個不同形狀的小顏料盒嵌在雙層骨灰盒的下層。
在眾多漆器中,有壹件雲紋漆鼎格外耀眼。這個漆制三腳架是橢圓形的,有壹個球形的蓋子,上面有三個橙色的環形按鈕。蓋子和鼎身套有四合扣,腹部凸起,底部略呈環形。風琴的口上附有兩只直耳朵和三只蹄形的腳。
三腳架表面刷黑漆,內部刷紅漆。嘴的邊緣有壹個菱形圖案。蓋與體繪有由紅色和灰綠色渦紋與方形連續線組成的幾何雲紋。腳畫粉條,耳畫雲紋。鼎底手書“二門”二字,足見此器之容。
馬王堆漢墓隨葬的土稗有48塊,大部分在西廂、東廂和南廂。
竹倉房是壹個長方形的竹盒,由上蓋和底盒組成。用人字紋編織,周圍用竹片加固,再用藤條包裹。竹稗對於絲綢服裝來說比較大。所有的竹稗子都用染色的繩子包裹著,上面有泥封和木簽。
根據倉廩中的遺物和木牌上的記載,倉廩中的隨葬品大致可以分為絲綢、食物、藥材、明器等。
有六個絲織品的谷倉,其中兩個是衣服,兩個是鈕扣,兩個裝滿香囊、鞋子和絲織品碎片;稗草中隨葬品以食物為主,達37稗草;有壹種草藥,如木賊,胡椒,肉桂等。有4件隨葬品,包括壹袋泥珠、8件木象牙、13件木犀角和23件木匕。
馬王堆漢墓中還發現了壹些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木俑。其中壹號墓100余件,三號墓30余件,分東、南、北三廂大型木俑和中棺與內棺縫隙小型木俑兩種。
小木俑,除了三件用絲麻衣服外,都是用小樹枝做的,用墨汁塗色,用麻繩編成兩組。大木俑分為俑和坐俑。
大木俑有的盛裝,有的彩繪,服飾、發髻略有不同。大木俑的衣服是長袍、繡袍、泥銀繪袍,袖子用細竹條撐著。
繪畫系統首先在木材上雕刻出服裝的輪廓,然後用紅黑兩色繪制出繡袍和菱袍的裝飾圖案。
馬王堆出土的木俑大多是用來裝肉、糧、果、香料的竹棚,制作精美,栩栩如生。
在各種木俑中,女性木俑最為引人註目。壹號漢墓中有壹個女舞蹈俑。
小雕像的腿微微彎曲,好像在跳舞。舞動的身影優雅而富有曲線美;舞蹈輕盈動感;勇敢地用袖子跳舞,它有壹個美麗的形狀。制作木制小雕像的藝術家似乎賦予了跳舞的小雕像以生命,讓她在人們面前唱歌跳舞。
壹號漢墓裏還有壹個著名的宋跪坐俑。臉型飽滿,高鼻梁,丹鳳眼。她精心打扮,臉上塗著白粉,細長的眉毛,嘴唇上塗著口紅。清秀的臉上,有壹絲淡淡的微笑。
在眾多的木俑中,有壹組木俑格外引人註目。他們由五名音樂家組成。其中兩個樂手站在地上,手裏拿著樂器在演奏,另外三個樂手跪在地上,用來演奏的樂器放在地上,放在面前。
在樂隊的另壹邊,擺放著小雕像、漆器、屏風、手杖、繡花枕頭、香囊、棺材和裝滿食物的漆盒。這樣的搭配和設置,應該是模擬了墓主生前唱歌、跳舞、宴飲的場景。
馬王堆漢墓中的其他隨葬品包括:
十二音律管,壹套12,出東箱北。不同長度的竹子插在壹個繡花包裏。在管的下端,有壹個墨水簿,上面寫著黃忠、魯大、鐘璐、林忠、吳社和仲英等音樂名字。
銅鏡,壹件,放在壹個圓盒子裏,有壹個紅色的絲綢鏡蓋。和弦鈕,地紋是粗渦紋,主紋是平紋。
竹扇,兩件,大扇在西箱,小扇在北箱。扇面呈梯形,織工精細,有花紋,邊緣和手柄用絲織品縫制。
四個萬席,其中兩個保存最好的,在西箱竹稗上,席邊都是用黃絹縫制的。
竹煙籠,兩件,在北盒,竹織籠身,上小下大,截錐形,裹絲。
竹籃,44個,在西包廂的下層。竹條,兩耳壹蓋,大小差不多。竹籃裏裝滿了用麻繩穿起來的泥“半兩”錢。
西部的麻袋裏、竹簍上有很多糧食種子。可以識別的有水稻、小麥、谷子、大麻籽、油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