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理解太極拳的呼吸問題

如何理解太極拳的呼吸問題

如何理解太極拳的呼吸問題

呼吸是太極拳運動中的壹大難題,涉及到太極拳的內功以及與氣功、拳架、推手、武術的關系。其實太極拳的內功主要是氣功(當然也包括滋補功夫)。

太極拳呼吸法綜論

所以有人說,“太極拳是氣功最好的動態形式,氣功是太極拳的內功。”還有人說“太極拳是高級氣功”。正是因為太極拳是壹種動靜結合、內外兼修、情誌力量結合、精氣神凝聚,集健身、護體、健腦提神、延年益壽滋補於壹體的高級功夫,所以太極拳運動才得以數百年經久不衰。不像有些功法,壹時繁華,慢慢淡去,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遺憾的是,人們對太極拳的內功,尤其是他的呼吸問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說到呼吸,往往就是“自然呼吸”這個詞。有些人甚至提出壹些關於呼吸與運動關系的論點,稱之為“故弄玄虛”,這不是科學的態度。翻閱壹些太極拳的著作、文章和資料,對太極拳呼吸作用的機制和方式,如內呼吸與外呼吸的關系,內呼吸與外呼吸與拳法動作的協調等,還缺乏系統而清晰的闡述。有人強調打太極拳時呼吸要“細、緩、深、勻”,但剛柔並濟、速度交替的陳式太極拳中,很多動作需要剛勁有力,包括跳躍、跳躍,甚至楊式、吳式的快架都有快動作。怎樣才能讓呼吸“細、緩、深、勺”?有的拳法理論講的是開呼吸壹起,有的主張開呼吸壹起。根據陳太吉傳“處處有開合”、“中開中合”的拳法理論,有的拳法是“上開下合”同時進行(如白鶴亮翅),有的是“下開上合”(懶於紮衣等)。),以及“背上開胸”和“背上合胸”。有些人機械地畫出壹個呼吸和吮吸、前進和後退、戰鬥和轉化、發展和儲存、伸展和彎曲、下降和上升、傾斜和向後傾斜的清單,無法完全解釋清楚。推的話不用喊,擡膝撞擋的話也可以吸。再比如肘關節後滾時,攔截力量產生,吸力也是壹根頭發,不是蓄。也就是說,拳論中“收腹、吸氣、提肛”的說法是強有力的,所以“吐納”的說法也是不準確的。

此外,還有壹些人講“太極傳內功”“太極傳氣功”,但只講靜功的練習和樁功的元氣,或者真氣、中氣、宗氣等內氣的運行。而這些內氣和肺呼吸的運行與拳架的運動之間的關系卻沒有被提及或充分說明。所謂的《太極傳內功》和太極傳拳架還是兩張皮,最多當基本功用。講內功的往往眾說紛紜,有的說“靈感回歸田單”;有的說“呼出的氣沈入腹部”,也是沒有定論的。

陳新功對陳式太極拳的解說,強調了內氣運動與某些拳法的關系,但也未能闡明內呼吸與外呼吸的關系。當代壹些著名的太極拳學者反對太極拳和周天工的結合。其實周天功是氣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經絡理論的組成部分。不談論周天工(內呼吸),很難理解太極傳的呼吸法。所以在之前的所有太極拳課上,幾乎每次都有學員提出太極拳的呼吸問題,要求教練解答。答案往往是“自然呼吸”,很難滿足學員的要求。據陳兆奎介紹,有人練陳式太極拳,但不知道呼吸規律,就憋氣,發生吐血事故。由此可見,太極拳的呼吸問題應該引起太極拳愛好者和太極拳專家的重視和研究。筆者練了30年拳,還沒有完全理解這個重要的話題。但自師從陳兆魁先生學習陳式太極拳以來,壹直在實踐中摸索和認識,也取得了壹定的成績。現作為壹個拋磚引玉的人,闡述以下拙見,供同行者參考,望給予批評指正。

壹、人體隨著宇宙* * *呼吸。

人體是壹個復雜而開放的巨系統。其特點是:第壹,這個龐大的系統本身有很多層次;二是與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即古人所說的“天人合壹”、“天人相應”。太極拳是以易經、道家太極陰陽理論、導引呼吸養生之術、古代兵法為基礎的健身防身法寶。毫無疑問,“天人合壹”、“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也應該體現在拳法中。

有人把“天人合壹”的觀點稱為宇宙全息統壹論,認為人體和宇宙是壹個統壹體,人體是宇宙中的壹個小宇宙,所以它的壹切動態都應該與自然和諧壹致。當然,人類的呼吸也不例外,它應該和大自然壹起呼吸。人的呼吸系統應該是人體氣與宇宙大氣溝通的重要通道,拳應該是“人在氣中,氣在人裏”(抱樸子)。即如《生命本質》所言,“吸氣吐氣,氣入蒼穹,天人合壹,相聯相吞相吐”,從而與宇宙融為壹體。壹位美國人說得好:“當我們感到與宇宙融為壹體時,這是壹個純粹的、積極的幸福時刻。”美國人談論生活的藝術。

練太極拳的人要多了解人體和宇宙的統壹關系,在練拳時要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呼吸和宇宙* * *呼吸。

人體呼吸系統的基本功能是在細微的大氣(包括氧氣、壹些特殊的營養物質和信息能量)中呼吸,通過壹呼壹吸的運動過程吐出二氧化碳和所有汙染氣體,實現氣體交換。同時,這種人體與自然的氣體交換過程是壹個多層次的復雜過程。人體的呼吸系統至少包括三個層次,或者說三個功能三個通道,即肺呼吸、體呼吸和腹呼吸,人體的氣體交換總是通過這三個呼吸子系統來實現的。但是,大多數人對口鼻呼吸(肺呼吸)的作用都比較熟悉,而對另外兩個重要的呼吸通道,即“毛竅呼吸”(體呼吸)和“丹田呼吸”(又稱內呼吸和胎呼吸),卻知之甚少。

實際上,人體相互促進、交流、協調,形成壹個完整的呼吸系統,從而促進氣血的循環,促進各種功能的發揮。

懂中醫、練氣功的人都知道“萬物有氣”,人體各個部位無時無刻都有氣化運動,可以與外界大氣相通。壹個訓練有素的人可以在壹定時間內相對停止肺部的呼吸,依靠腹式呼吸和體式呼吸(即毛喬式呼吸)維持生命。練辟谷的人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丹田氣息和茅橋氣息從大自然中吸取養分來維持生命。

我不提倡人們練辟谷或棄肺呼吸,而是探討如何在打太極拳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人體的呼吸功能,如何在呼吸肺的同時重視毛橋呼吸和丹田呼吸,以利於人體多種潛在功能的調節和發揮。歷代養生家多強調氣功的方法,如“取太陽之精”、“取月亮之精”、“取日月之光”等,都講身呼吸。他們談到要讓“口中流五色,月中流五色”來接身。(見《尊生八記》)。

所以在練拳的過程中,要兼顧這三個呼吸通道的整體功能。如何實現毛喬式呼吸(體感呼吸)在練拳的過程中,我的體會是:在打拳之前,首先要讓自己處於壹種“氣功狀態”,在洗心革面、凝神靜寂之後,讓自己與腦海中的宇宙融為壹體,也就是感覺自己沐浴在氛圍之中。在打拳的過程中,妳可以用意念打開身體上億個毛孔,和大自然壹起呼吸。即有壹種“人在氣中,氣在人中”的感覺。進壹步想象妳所有張開的毛孔,吸進大氣中所有美好的養分和信息能量,同時排出自己的濁氣。在整個打拳的過程中,隨著內呼吸的湧動,我感覺身體裏的億萬個毛孔,就像肺部的億萬個氣泡壹樣,在不停地交換有益的氣體。我覺得“自然太空了,而它的壹點點,如露,如電的太陽,轟轟烈烈地進入玄門...而化為驟雨,卻落入體內,於是我策動風來回應它,使它能驅逐三俗九竅之邪,掃除五臟六腑之垢”(生命之精)。

陳欣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也說“舒筋骨,攻皮毛”(肺主皮毛)。為此,拳擊時要用意念引導全身放松,內心精神鼓脹,外表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的氣息相互搖曳。盡可能選擇拳擊的場地,最好是在負離子多、空氣清新的山區、森林、水邊等地方。陳式太極拳需要面向南方,才能沿著磁場方向練拳,可以促進身體與自然的氣體交換,借助磁場外力促進進入體內的氣體增長。

拳擊時要與宇宙同呼吸,充分發揮人體的三大呼吸功能。這是我要澄清的第壹點。下面我就重點說說內呼吸和外呼吸的關系。

第二,內呼吸與外呼吸的和諧關系

內呼吸,我指腹式呼吸,有人稱之為腹式呼吸,我認為“腹式呼吸”這個詞並不能準確表達腹式呼吸的特點。因為腹部在小腹,不是整個腹部。外呼吸指的是肺呼吸和毛橋呼吸。三者的主導作用和樞紐是什麽?大多數人自然把肺呼吸當做最重要的事情。壹旦肺部呼吸停止,生命很快就會結束。但對於練內功和太極拳的人來說,丹田呼吸和肺呼吸相結合才是最重要的。

太極拳名家都很重視內呼吸,雖然沒有“腹中之氣”這個名稱。陳的《出腎入腎才是真招》(《太極傳插圖》);楊成甫雲“氣可入腹,腹為氣之總器,分四體百核,周流全身”(《太極傳用法》),都強調了氣息在腹(或“腎間行氣”)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孫魯堂先生講得比較具體。他說:“我練拳的時候,呼吸的點還在腹部。”“裏外永遠是壹口氣。”我真的很生氣,下到腹部。同時,胸肺擴張,膈肌下沈,推動丹田真氣向下向後,沿督脈弧線上升,即拳術理論所說的“氣貼背”、“聚人脊柱”,即進攻時稱為“能量”。同時,真氣沿手、三陽、三陰“歸腹”,再經會陰上升為督,聚氣於命門(後半小周日)。

呼氣:胸肺收縮,呼出濁氣,小腹(腹部)擴張,包括命門在內的所有都有壹種脹脹的感覺(此時橫膈膜上升迫使肺部吐出濁氣)。此時任脈的真氣繼續沈入腹部,而督脈的真氣則部分“後強”“中氣十足”。另壹部分上行百會(或從大椎穴開始),然後在丹田弧(即小周天前半段)下沈。同時,真氣沿手三陰三陽“滲透四端”。通過四尖呼吸,在養生上有利於微循環的通暢,在武功上是“元氣”。正如拳法理論所說:從“勁到後”到“勁到四尖”,腳踩手發,上下相隨,前後相連,四面支撐,把內在的力量發出來。也就是說,老子說“天之根本相連”,古人說“胸接宇宙”。

這樣兩個半圈合起來就是壹個整圈,也就是壹個小周日(或者大周日,或者小周日),像太極裏的壹條陰陽魚。雌魚膨脹,雄魚收縮,反之亦然。腹中呼吸和肺中呼吸(包括毛竅呼吸,因為“肺主皮毛”)都是陰陽,它們的運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即“陰陽相蕩”,從而促進人體生命的運動和人體力量的增長。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肺呼吸和腹呼吸的關系,我想到了民間烹飪中使用的風箱。這種風箱推拉,就像人體的呼吸壹樣。往前推的時候,從進風口深深吸氣,同時通過山風口把內部的空氣吹向竈火;風箱桿拔出時,壹半的風會從進風口吐出,另壹半仍會通過出風口將空氣吹入爐腔。從這個比喻來說,無論是吐氣還是吸氣,都要將真氣送入煉氣的丹爐(丹田),即通過肺呼吸的湧動來促進丹田真氣的積聚、消散和運行。

腹部的呼吸就像另壹個風箱,通過後天呼吸的湧動,使真氣聚集、消散並沿經絡運動。無論吸氣還是呼氣,都要下壓,所以打拳的時候要強調小腹部無論吸氣呼氣都要飽滿,實現實下盤,虛上盤。甚至當督脈的壹部分氣滲透人的時候,另壹部分也要沿著任脈回到全丹田。同時丹田開合的鼓勵作用可以充分發揮肺的呼吸功能。兩種風格不斷相互激勵,必然使人體氣血在周身不斷旺盛地流動。當然,風箱對人體呼吸的作用是不壹樣的,它是直的、直的,而人體的氣的循環就是通過螺旋湧動把氣輸送到人體的各個經絡甚至四端,從而增強微循環的功能。

事實上,道教是通過在爐中放爐來煉丹的,也就是通過丹田的氣息修煉的方法,來打通周日,從而達到水火相融,心腎相交,陰陽相密,健康長壽的目的。陳欣的“任脈督脈理論”極其生動。上面寫著:“水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會在瞬間迸發出火焰。在李雷布盧姆,腎熱如湯,膀胱熱如火,真氣自給。任督如輪,呼吸吸氣,真氣之差盡在此。”把內氣運動在拳術中的作用講清楚,講生動,講形象。

壹般認為,肺呼吸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唯壹通道。其實對於練習的人來說,這是壹種“健忘”的呼吸法。眾所周知,人在出生和落地之前,完全依靠胎息(即腹式呼吸)。落地後,雖然他們開始從心臟呼吸,但腹部部分並沒有停止呼吸。它隨著心臟壹起膨脹,互相推動(可以觀察到嬰兒明顯的腹式呼吸狀態)。隨著成長,人們逐漸忽視腹式呼吸,只有道家養生家、部分悟本家、太極拳家、氣功家仍重視這種內呼吸法。

現在,壹些醫學家已經開始關註和研究人體內呼吸的功能。例如,我國臺灣著名醫學家黃亮先生通過自己的長期驗證解釋說:“人體如果只註意肺部的深呼吸,只追求肺活量的增加,而不註意向下的出血,往往會引起胸悶、頭脹、口幹、心悸等癥狀。練內功的人註意下氣(氣沈於腹),用腹式呼吸,那麽上述不良現象就會消失。”(見的《易與》)因此,對於練習太極拳的人來說,丹田的呼吸功能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丹田不僅是人體運動的重心,也是提煉精氣的核心部位。丹田呼吸是人體三大呼吸功能的主導和樞紐部分。

以上重點介紹了內呼吸和外呼吸的關系。我來說說我個人在解決拳擊動作與呼吸關系上的探索。

第三,星期日的開與關是呼吸與運動之間的壹種協調方式。

太極拳呼吸與拳法動作的配合是太極拳內功與外功協調、結合、統壹的關鍵。

筆者經過多年的仔細觀察,認識到“周日開合呼吸”是太極拳協調內外呼吸與拳法動作的最佳方式。星期天是什麽日子?我指的是練內功時真氣運行,任督二脈通過前後三關暢通壹周,奇經十二脈、奇經八脈打通的所謂“小星期天”。此外,還包括所謂的“小周天”,即內氣從肚臍到會陰,再到命門,從命門到肚臍,兩點之間形成壹圈“轉腹”。

周日開館和閉館是什麽?

當真氣沿經絡旋轉壹周(大周、小周或小周)時,拳的動作基本上就是壹個開合,或者叫壹個吸氣吸氣入腹,真氣循環壹周,身形在外,那麽就是壹個開合。對於壹般人來說,即使大小周日還沒有開,也可以在丹田轉壹個小周日帶動拳法動作開合。這樣內部呼吸和動作開合協調,內外分離,使全身為壹,內外為壹。

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周日與天空》開篇和收篇的基本特點:

(1)以“內不動,外不發”的拳法原理為基礎,在思想的指導下,使丹田呼吸(壹呼壹吸循環)帶動拳法動作的開合。呼吸全開放(擴張),吸吮全封閉(收縮)。無論外部動作圈是大是小,其運行弧線的長短和快慢都與丹田呼吸的節奏相壹致。同時內呼吸、外呼吸、動作協調。當然腹部還有平圓、豎圓、斜圓,這是最基本的形態!

(2)丹田呼吸與動作開合的協調以力量和能量為基礎。企圖把上下、蓄、化、攻的動作與呼吸的開合聯系起來是不恰當的,因為吸不壹定是蓄,化不壹定是呼吸。《五字戰術》中的壹段拳法理論正好說明了這個問題:“妳吸,自然能吸得起,妳也吸得起;妳喊了,自然就沈下去了,讓人出來。“說明吸氣也能送進去,呼吸也能送出來。那麽如何讓呼吸的開合與拳術和武術緊密聯系起來呢?我覺得應該是基於“實力”和“人的實力”壹般,實力就是叫開;精力充沛就是吸,就是結合。這樣才能體現對立統壹的關系,即呼(開)也能進,吸(閉)也能打,因為太極拳畢竟是武術,呼吸和動作開合結合的依據(出發點)應該是人的自衛本能和武術力學的規律。

腹式呼吸壹般與動作的開合壹致,但不宜拘泥於固定模式。動作很容易與丹老的呼吸完全壹致,但有些動作是“上開下收”或“上收下開”。此時,腹部的氣息是“呼吸”還是“吮吸”。

如何做到內外協調,我覺得在這種情況下,要以“出力”和“入力”作為協調的基礎,比如“懶於系衣服”,第三個動作是拉起(關)進(開),是吸還是喊?要看當時是以引進(組合)為主還是以下壹盤的進攻(開局)為主。前者是要有活力,後者是要有活力。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吸;後者是壹個調用。如果按照“介紹失敗,就出來”的拳擊原則來驗證,壹般的規律是“介紹失敗”可以叫,也可以吸。因為感應有收縮作用和擴張作用,但“出”必須是呼吸,“入”必須是吸吮(呼吸必須伴有壹息,呼吸必須伴有壹息)。

(3)以拳法為例,詳細描述。以陳氏太極拳二路(炮錘)的“左沖”“右沖”為例。左右動作比較簡單,但是壹滾壹放壹吸都很生動。動作壹:雙手握拳,沿弧線走至腹部前側時,是為了得氣、拉氣,是為了吸吮,氣從腹部經會陰移至命門,再經督脈上行,氣貼背部;同時,足三陰之氣經會陰上升,直抵背部。動作二:當雙拳上行弧線向前(雙拳上下搖動)時,呼氣,壹部分真氣沿任脈下行,氣歸丹田;同時,背部督脈的部分真氣通過三陰送出;同時下通足、三陽、踏地,表現為氣貫四端,力達四端,意、氣、力三位壹體,使“氣歸丹田”與“氣貫四端”的流向協調壹致。同時全身起哄,通透流暢,肌肉壹致,使內呼吸和外呼吸也與身體呼吸相協調。

(4)練拳過程中,練完周日開合呼吸法,並不代表壹定要通關(大小周日)。通關者,可通過練拳,註意周日的開法,鞏固提高通關效果和內氣能量;沒過關的,通過這種結合呼吸的練習,肯定對過關有幫助。如果多註意動靜結合,效果會更好。“動靜互補,陰陽平衡”(《陳石太極傳圖說》序)

(5)呼吸頻率與動作開合的節奏不是絕對壹致的。拳速依人需而定,鬥技依“敵變”而定,所以拳速可分快慢,有時是先人後快,有時快後慢,有時連續幾個快招。其中,如何協調動作和呼吸,我覺得呼吸頻率和動作頻率大致相同,但也不是絕對相同,但丹田的呼吸速度壹般和口鼻的呼吸速度相同。在壹個緩慢的動作中,妳可能還需要呼吸兩次,或者在壹個長呼中間加壹個短呼,這是技術進攻中的壹個強項(比如“鉆石夯錐”動作3)。相反,有時兩個甚至更劇烈的動作在壹次呼叫中連續完成,如陳太極拳二路(槍錘)第五十八式“速射”,即壹次呼叫完成三個快速動作。

(6)打拳時註意吐氣。上面說的太極拳的呼吸要充分發揮人體各呼吸系統的功能,各呼吸子系統都要以田單呼吸(內呼吸)為總樞紐,呼吸與動作開合的協調也要以田單內旋(小星期日)為動力,開合的意義要以強弱(伸縮)為基礎。不過,讀者要註意,我以上的論點是供那些拳擊訓練有素的人參考的。對於初學太極拳的人,要以自然呼吸為主,註意呼氣,逐步摸索自己的呼吸規律,充分發揮人體呼吸的功能,逐步使自己的拳法達到過硬的功夫。壹句話,“拳擊中的每壹個動作都是聽話的,用力的”,呼吸也是。

目前大家都在呼籲把太極拳推向世界。我覺得為了人類的利益,有必要推向國外。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從微觀角度加強我們自身的科研工作,尤其是研究太極拳的內在規律性(如內功等項目),讓祖國的太極拳事業在努力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進而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