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1694)字恒,是皖西休寧縣人。因為家境貧寒,他放棄了職業,決定學醫。他苦心鉆研古代醫學著作,結合臨床實踐,經過30年的探索和研究。著有《素身靈樞編註》、《醫方集》、《本草綱目》、《湯頭歌訣》等。
中文名:王昂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安徽休寧
出生日期:1615。
死亡日期:1695
職業:醫師,中醫
代表作:《素身靈樞編註》、《本草綱目》、《醫方集》。
個人簡介
王昂(1615-1695),明末清初安徽休寧西門人。王昂從小就學習經典,而且“經典和歷史有幾百種,他並不急於研究”。他是本縣的壹名學者。明末,王昂出生在浙江麗水。在此期間,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想幹壹番事業,但卻經常陷入孫山。
明朝滅亡後,隨著王昂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越來越意識到科舉考場上的腐敗,開始痛恨科舉制度。因為明朝的滅亡,他感受到了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因此,在清朝順治初年,他毅然棄儒從醫,畢生致力於醫學理論研究和著書立說。由此,大量醫學科普書籍得以普及,成為壹代新安醫學專家。
主要貢獻
王昂診斷疾病,重視臨床。壹個是重脈綜合征,壹個是註射藥物。王認為:醫學的重要之處在於未切脈之前先切脈。脈象不真,就無法辨別真假,很少會出人命。其次要明確藥物的性質,比如某壹種藥物要用在某壹條經絡上,或者有因為它而達到其他經絡的人(《本草綱目》)。
在多年的行醫過程中,王昂發現“古今方劑(醫書)極其龐雜”,而以醫方註釋的書籍卻很少。自陳武宣發起張仲景《傷寒論》註釋以來,“壹連數日,無壹人解方。”給新手醫生帶來了很多困難,醫生很難掌握。因此,王昂廣泛搜尋並收集了許多書籍。他既窮又深。康熙二十壹年(1682),王昂68歲時,寫了壹部醫方集。
《醫方集》壹書共六卷,分21門。* * *收入370多方,附帶490多方。本書古籍豐富,既吸收了宋代陳武宣《仲景書解》和明代吳坤《醫方驗方》的優點,又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先說明病因,後說明用藥含義,應避免分別,只求義明。《醫方集》出版後,迅速風靡全國,並由曹先生於1935編入《中華醫典》。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於1959~1979年七次出版發行,被全國各中醫藥大學列為參考教材。1999年,國家中醫藥出版社又編纂了《王昂醫學百科全書》。
生活經驗
王昂棄儒攻醫,三十多歲時大器晚成。他棄仕轉而學藝,認為“諸藝之中,醫尤為重要”,於是獨專醫。沒有老師,生活在偏僻的山區,靠自己的勤奮,博覽群書,刻苦學習,最終成為壹代名家。
主要作品
王昂不僅擅長臨床實踐,而且致力於醫學理論研究,非常重視醫學的互動性。他常說“用藥如打仗”。認為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完備,廣為人知,但過於龐雜,於是將王昂的《本草專集》定名為《本草綱目》,其中每四百品從博中收集,適用的則收集成小冊。
《本草綱目》(四卷)成書於1683,經清初三大名醫之壹的吳倩審定。1694在國內廣泛出版,共70余版。1729(日本享保14)傳到日本,東村次郎在日本印制發行本草。之後《本草綱目》再版至少200余次,在當代臨床實用本草學中影響最深、最廣。這本書讀起來很有意思,因為它選藥準確,關鍵藥效突出,用法翔實。既是壹部藥理學專著,也是壹部研究中醫辨證論治、立法方藥的好醫書。這本書記錄了超過120條王昂獨特的個人見解。比如車前子,三文錢的中藥,盲目治愈了宋代翰林學士歐陽修(文忠)的突發腹瀉,在中醫書籍中首次提出了人腦的功能,因此深受醫學界的喜愛,成為中醫人員的必備學習書籍之壹。
性格評估
王昂壹生的醫療工作很乏味,但他從不厭倦寫書。他的書立足基礎,註重普及,註重實用,文字通順,通俗易懂。王昂壹生作品豐富。除了《醫方集》、《本草綱目》之外,還有其他書籍,如《素身靈樞編註》、《湯頭曲音律》、《經絡曲音律》、《普克寶鏡百科》、《本草可讀性》等。與前人相比,這些作品“都是以其他方式體現的,並不開路。過去,聖賢是競爭的目的,這為後人打開了改變的大門。”
《中醫史》說,王昂的書通俗易懂,是清代著名的醫學科普啟蒙學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在學醫的過程中,王昂深感《蘇文》和《靈樞》是醫生必讀的經典。但卷帙浩繁,文字古舊,癥狀、針灸處方、藥物混雜;“不方便看問題和答案。”雖然歷代醫家對《黃帝內經》多有論述
(包括和淩),但大部分都比較復雜,不清楚,很難把握內容的要點。他欣賞元代華壽在讀《蘇文鈔》時將《蘇文》的不同內容分為12條的編纂方法。他照搬方法,選取《蘇文》、《靈樞》(不包括針灸)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分為臟象、經絡、病機、脈象、診斷、運氣、試治。他認為蘇文統轄各種法律,文字比推理更重要。靈樞側重於針灸和經絡,有相當壹部分體現在手法的數量上。因此,每個系列的原文主要是蘇文和靈樞,但精華大致包括在內。為了方便讀者查閱,《內經》原文都標註了出處,以免互相交叉引用。雖然在《內經》原版中有所刪節,但段落依然連貫,不存在割裂原文的弊端。與華壽的《讀蘇文潮》相比,它有自己的特點。王對原著進行了重新整理和編輯,增強了其系統性。其中的註釋,大多是從唐代王冰、明代馬謖、清代吳坤、張誌聰的著作中整理而成,並可結合個人學習《內經》的經驗,暢所欲言。在這本書的序言中,他談到他是如何
他在編這本書的時候說,“要麽刪減其復雜性,要麽分辨其謬誤,要麽潤色其意義,要麽詳述其無知,要麽把它當作壹種懷疑。”多論證更恰當,力求解釋《內經》的含義。由於他對《內經》原文的精挑細選(其中許多有明顯的學術價值或對臨床有指導意義),分類有序,註釋簡明,此書在《內經》註釋本中頗有影響,甚至被後世用作《內經》教材。以上大致反映了王在醫學理論方面的造詣和著述成就。
王昂在普及本草方劑學著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廣泛。自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漢代)問世以來,歷代著作頗多。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被廣泛引用,其論述詳盡全面,載有1892種藥物,對本草學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這本書卷帙浩繁,很難全部看完,不方便初學者入門。而《本草誤》、《藥歌》之類的書,局限於文字的二元性,還有很多空白,有必要但沒有準備。而且上述幾部本草著作只說某藥治某病,並沒有說明適應癥的理由。即使是偶爾講解藥物屬性的人,也大多不清楚、不明確,影響了草藥知識的普及。面對這種情況,王昂決心在“準備”和“重要”兩個字上下功夫,編寫壹本通俗的本草書,主要介紹藥性和主治。他致力於歷代本草研究,博采眾家之長,重點研究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苗希雍的《本草經》。他刪繁就簡,從伯處還約,取常用藥物400余種,於康熙二十年(1681)編成《本草綱目》壹書。十年後,他又增加了六十余種,命名為《補本草》,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於世,但後人仍沿用舊名《本草》。全書共分8卷,第壹卷為《藥性的壹般含義》壹文,概述了藥物的四氣五味、盛衰、配伍、歸經、功能、禁忌、炮制要領。之後將470多種藥物分為草、木、果、谷、石、水、土、獸、鱗、魚、蟲、人。先鑒別每味藥的氣、味、形、色,再描述經絡、功能、主治。以“十劑”宣、通、補、瀉之冠為先,以土特產、療、惡為次,許多藥物都標有毒性、給藥方法、飲食禁忌、收藥時間、同義詞、功效、真偽鑒別。附圖400多張。本書體例新穎,頗具特色,選藥精粹,幾乎涵蓋了臨床最常用的所有藥物,文字清晰流暢,易於記憶。
王的用藥理論,註重對歷代醫家名篇的精華加以歸納總結。在學術觀點上,他師古而不從古,能夠折衷前賢的觀點,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比如書中有18反對和19恐懼,根據臨床實踐提出反對意見,不考慮前人的“反對恐懼”理論;雖然對它的藥性有幾百種說法,但要用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它的優劣。這本書雖然是本草專著,但為了更切合臨床參考,在討論藥物時,壹定要論證,藥物的性質要結合疾病或病因來相互說明。還將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學等理論融於壹爐,辨證論治的原則貫穿其中,讓讀者有章可循,靈活選藥,切實可行。因此,該書自出版以來流傳甚廣,出版量已達。
有60多種,其中最早的版本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另壹個版本是1729這壹天的。因為這本書通俗易懂,對普及本草知識影響很大。
也可以說是中國第壹部膾炙人口的草藥巨著。在清朝以前,歷代醫家編纂的方子很多。醫學方劑的分類,方劑理論等。
表面也有闡述,但在解決方案上沒有太大的努力。金誠無極《傷寒論·明》對方劑學有論述,但方劑學只有20余種。明代,吳坤寫了《驗方》。醫方註釋雖較程多,但多限於個人所知,其義、解不夠詳,收方範圍不夠廣。王昂認為,醫生應該知根知底。否則“抱死方治愈壹個活著的病需要多大的希望,也不會是壹個錯誤。”。有鑒於此,他在撰寫《本草綱目》時,臨摹了宋代陳艷《三因壹病證論》和吳坤《醫方考》的遺作,廣泛收集和記載了各家學說。康熙二十壹年(1682)寫了壹本書《醫方集》,取長補短,互相服務。本書收錄***3卷近700個方子(含處方及附方),分為滋補、發表、嘔吐、攻裏、表裏、和解、理氣、調血、祛風、散寒、清暑、利水、潤燥、瀉火、化痰、消食、殺蟲、明目。在每壹門的開頭,都簡要地闡述了它的功能、主治和主要治療證的病因病機。在各方名稱下,簡要註明功效及方藥來源,其次是主要治療證候、方藥構成、方藥解釋及方藥加減等。,並將各方治證的源、脈、臟、經、治法均有記載。在書的最後還有壹章“應急藥方”,記載了20多種意外或危急疾病暴發時的搶救方法,以備急用。書背附有《別藥原釋》卷1,以簡潔流暢的敘述向讀者展示了防病養生的重要性。王昂編纂的方劑多為臨床常用的歷代名方,且多屬味精、性溫、療效可靠者。其選取的範圍是從歷代醫書中獲得的;選方原則是合理、實用、有效,多屬於名醫創制的方子,也屬於無名醫家證明的方子,體現了其客觀求實的選方態度。壹些名方(如百合固金湯、金鎖顧靖丸等。)因為原始文獻已經失傳,所以書中描述的都是代代相傳的。在方劑學的分類上,王借鑒"十劑"理論,按其功用分類展開,並結合先賢的觀點,創立了壹種按病因、治法全面概括方劑學的分類方法。這種方劑分類比較完善,便於臨床應用,使方劑學成為壹門不依附於本草或病證的獨立學科。讀者可以了解同類方劑的相關內容,便於按病選方;同時也避免了同壹個處方的重復。這在當時不僅是壹個創舉,而且對後世影響很大。繼之後,方劑學的大部分專著(如吳的《方劑學裁與用》、章炳成的《方便讀本》等。)都是按照這種方法分類的,甚至目前出版的方劑學教材也基本沿用王昂的醫方分類。在治療各方方藥方面,王對古今數十位醫家的學術精華,從《內經》、《傷寒論》,到金元四大家、明初聖賢的學說,都進行了選錄,並為博覽會所取,各抒己見,闡釋了正方體的精髓。他的解釋重點是“辨證”。“名方雖有講解,但對本原、脈、臟腑、經絡、藥性的處理卻無法完成。”講解與臨床緊密結合,使理、法、方、藥對應銜接,為後世方劑的講解樹立了壹個標準。由於上述特點,醫方集流傳甚廣,對後世影響很大。長期以來深受讀者歡迎,成為中醫全書的重要著作。有50多種出版物,最早的是康。
Xi二十壹年刻本(1682)。
《醫方集》出版後,王昂經過10多年的實踐,編撰了《湯頭歌集》壹書,使讀者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臨床常用方劑,並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出版。本書精選常用方劑300余首,編成200余首流暢易讀的七言絕句,每邊下有簡註,彌補了絕句限韻或簡化的不足。王編纂的特點是:按功能大致分類(20種,類似於《解集》),便於檢索;以及“曲不限方,方不限句;藥味和藥引成就周明;?也說明古人用藥物是舉壹反三,容易服用。”該書深受初學者歡迎,廣為流傳,對後世方劑學的教與學影響很大。有30多種期刊。後人模仿這種風格寫民歌,或補充,或改編,或加註釋,或用白話解釋,不勝枚舉。直到現在,學中醫的人還把這本書作為入門讀物。
王昂的治學觀是相對純粹和客觀的。他不僅重視闡述《內經》等經典醫書的內涵,發掘漢唐以來的方藥著作和臨床名著,還善於接受新的科學知識。明末清初,西方醫學隨著傳教士逐漸進入中國,王昂對此采取了更加開放的態度。他認為西醫雖然不知道氣的原理,但對人體形狀的討論更有定論;也考慮到前賢說“腦為元神之府”“腦波記憶在腦”也是比較可取的。他在《本草綱目》信義篇下說:“我的家鄉金正熙先生說,人的記憶都在大腦裏。?每次昂思回憶往事,他都會閉上眼睛,凝視著,思考著,說明他全神貫註於大腦。”王昂在學術思想上崇古而不崇古,樂於接受西醫知識,即醫者應擇善而從,對後世的“中西會通派”產生了壹定的學術影響。
此外,王昂對養生也有很多研究。他的《姚遠之解》、《壽任靜》等養生著作,簡要介紹了歷代養生的要點,闡述了指導、氣功、調養等防病健身的方法,壹些常見病的預防,以及飲食起居中應註意的問題。從壯年到耄耋之年,王昂勤勤懇懇,立誌普及,寫不完。
從《本草綱目》序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該部有“休寧八十老人”四個字。“利物與人”和“做壹個禪師”是王昂壹生追求的目標。他決心幫助醫學。
世人拯救了疾病,為中醫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難能可貴的是,王昂是古代名醫中自學成才的醫學家。他謙虛好學,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他在《醫方集》中說:“我沒有事業,也沒有老師教我。我不太懂,特別是因為我很卑微,所以能做到古人的意思。”這種謙虛求實的態度值得學習。王昂的主要貢獻體現在他豐富的醫學著作中。除以上之外,他還寫了脈搏旋律,共計近10種。王的學術影響及其對後世醫方研究的積極作用,是我國醫學發展史上為數不多的重要人物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