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溫泉保健綜述

中醫溫泉保健綜述

中醫養生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溫泉養生,是中國文化獨有的。中國古代溫泉養生文化的精髓是帝王養生。秦始皇建造了“利善湯”來治療瘡瘍,這是中國第壹個此類藥物。漢朝的皇帝們喜歡把西域的香料熬成香水,倒進溫泉池,泡上香噴噴的湯。隋唐時,皇室大興土木,擴建華清池,還設有溫泉監,負責皇室泡湯事務。唐皇在溫泉養生上是很講究的。溫泉中養生的器皿和物品大多用玉石、桃木等東西辟邪。唐皇洗澡前後的飲食,都是陪太醫專門準備的,詳細記錄,連洗澡的時間都要。在中國歷史上,對溫泉的大規模利用起源於秦漢,興盛於唐代。其中北魏的任原在《溫泉頌》題詞中稱贊:溫泉“乃大自然之經典,天地之元醫,自江南,驪山之下排出,博大精深,美輪美奐,心清至,故留於唐谷,右於記憶,南於九江,北於茫茫大海,千城萬邦之民,病痛纏身。同時,北魏諸記載的溫泉有31處,其中能療養的有12處。水鏡標註有31個溫泉,根據溫度的不同,從低溫到高溫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溫、熱、極熱、極熱、極熱。比如天氣極熱的溫泉,可以去雞、豬等動物的毛;”極熱”會燙傷人的腳;熱毒“泉水能煮飯。書中還詳細描述了每個溫泉的特點、礦物質和生物,比如有的溫泉有硫氣,有的有鹽氣,有的有魚。《水經註》中多次提到溫泉能治百病,如“廬山黃女湯能煮飯,喝的病越多,道士能自潔沐浴,壹日三次,四十天後百病皆愈”,真實記載了溫泉的保健功能。到了唐太宗時,皇家探險隊經過遼寧鞍山的湯崗子溫泉。唐太宗親自帶領士兵泡溫泉,開展“浴戰活動”,訓練自娛。唐太宗晚年因“憂煩”,寫了壹篇散文《唐全賦》,表達用溫泉治療風疾的願望。唐貞觀十八年(644年),下令嚴立德在歷山建宮,取名“湯泉宮”。

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創造,善於利用溫泉,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春日沐浴,旭日固脫。夏天泡溫泉可以祛暑。秋浸春水,潤肺潤腸。冬日洗池,丹田暖。”屈原《離騷》有雲,“浴於蘭花湯,使我心香”,這是泡在溫泉裏的。在周圍的花木、泉水、明月松之間,處於壹種天人合壹的狀態。就像古人在菊花參雞湯中浸泡恢復元氣後寫的壹首詩,“秘泉落崆峒山,溫泉流唐光。解沈參菊水,食去汙邪蘭湯。源取坤袁媛魂之髓,氣取炎之精,芳香四溢。就像在華清洗澡,塗了藥膏。”中國湯的創造為人們的長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