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想知道歷史名人對焚書坑儒的看法?

想知道歷史名人對焚書坑儒的看法?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早已被定格為文化毀滅的象征。世界上所有的學者都善於引用。魯迅用它來比喻希特勒的焚書,博爾赫斯用它來談論有長城的始皇帝。壹個獨立的歷史學家有自己獨特的愛好。他不敢在假設的基礎上扇動自己的想象力,更不屑於聽從別人的建議。他總是盡力去描述壹個更詳細的過程,或者找到壹個更合適的理由,但他所努力追求的結果往往與所謂的“常識”大相徑庭。

就人類文明史而言,對書籍和學者的迫害壹直都有發生,從未停止過。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不是第壹次,也遠不是最大的壹次。歷史上偉大“革命”文化“命運”的悲慘事件不言而喻,可數;而“焚書”發生在秦始皇前壹個半世紀:在商君主的指導下,“焚書作詩,制定法律”。(壹切都是韓非子和何氏做的)如果重新審視賬目,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直接後果其實並不十分嚴重。

所謂“焚書坑儒”,其實是兩個獨立的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在秦始皇鹹陽宮的酒會上,70博士為始皇帝祝壽。臣子周奉承他,說“自古以來,他不如陛下的野草”,被淳於越大夫這個書呆子痛斥。淳於越唱出了“事不鑒古,能久而不聞”的儒家老調,卻讓身為宰相的法家李斯大為不滿。他認為“現在的學生學古不學今,迷茫困惑。”所以他主張:“史家應該把秦國的記載全部燒掉。如果妳不是醫生,世界上敢收藏詩、書、百種語言的人,都會學著留著燒了。壹些敢講“詩”和“書”的人棄市場而去。古人非今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商鞅變法後,秦國依靠法家的苛法,大大提高了軍事實力和行政效率,終於能夠吞並六國,統壹空間,所以秦始皇自然認可李斯的建議。

可惜各國史書都被燒光了,這就大大增加了司馬遷寫史記的難度。《六國史記年譜》序:“唉!可惜!獨有《季芹》不含日月,文字略缺。”也使西晉挖出的魏史書《竹簡年譜》價值倍增。國史盡量記錄壹些重要事件,如公布歷法、祭祀戰爭等,都與王統有關,秦始皇此舉完全可以理解。

“詩”“書”和百種語言都是非博士官員燒的。“如果妳在接下來的30天裏不燒掉它們,它將成為壹座城市。”也就是說,人們不再被允許收集和教授詩歌、書籍和語言的百家,但這些由醫生負責的書籍仍然保留著。“要學法律法規,就要向官員學習。”儒、道、明、墨等學說在民間是被禁止的,只能學法,所以鼓勵妳向官員學習。此外,“不去者,醫術、占蔔、植樹之書”以及各種相關實用技能的書籍也在保護之列。

項羽放火燒鹹陽,大夫手握的國書,包括詩、書、百語,都在劫難逃。但“詩”、“書”等畢竟保存得很好。《六國序》:“再見詩書者,多藏人,而史記獨藏周氏,以滅之。”在秦始皇焚書的命令下,像傅生這樣的學者抱著簡化書逃跑了。漢惠帝“除倚天書之法”後,文、景、武帝時期秦所禁的各種“詩”、“書”、“百家語”在民間大量出現。據說大部分的書是魯王寫的孔子壁書,河間王收藏的古書,住在河內老房子裏的女人寫的古書。漢代以後,《詩》、《書》等儒家經典發揚光大。

相反,季芹特別保護的有關醫學、占蔔和植樹的書籍已經滅絕和丟失。如果不是發現了許多日本的竹帛、樣式、五星帳、養生方、病方、脈經、胎書、指南圖、食方(最近在湖西山沅陵侯武陽墓發現)等等,我們對古代偉大實用技藝的認識,永遠只會停留在《漢書·藝文誌》的書目上。

秦始皇“集天下無用之書”之後,又“召壹大批文學魔術師來促和”。雖然是冠冕堂皇的門面,但儒生和方士其實過得挺舒服,甚至很積極。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秦始皇羨慕長生不老的“真人”,利用侯生、魯生等方士,尋求靈芝的仙藥。煉金術士“死”了,因為他不能工作。“當始皇帝聽到他的死訊時,他大發雷霆,說...煉金術士想練習壹種神奇的藥物。今天聽說韓仲不報,徐石等費用幾萬塊。最後拿不到藥,卻把強奸獲利的事告訴了日本人。盧生和其他人壹直對我很好,但現在他們誹謗我,這對重吾不好。生在鹹陽的,我讓人賤問,或者造謠生事。“於是建議向學生詢問案情,學生互相告知,這是自我排斥。460多人破禁,都在鹹陽,好讓世人知道這件事,懲罰他們。我越來越多地搬到了邊境。”(《秦始皇本紀》)

這壹事件也值得仔細分析。首先,觸怒秦始皇的侯、魯、韓、徐都是方士。被捕的學生和他們的“犯禁者”中,有壹部分是儒生,但在司馬遷的時代並沒有“詐儒”這回事。《史記·儒林列傳》明確記載:“至秦末,焚“詩”“書”,坑巫,缺六藝。”其次,方士以所謂仙藥引誘大師,造謠中傷,應殺之。“滿坑鹹陽,昭告天下誅皇後”,處置上沒有什麽特別過分的;如果還相信史書記載的話,和長平之戰陣亡的40萬士兵比起來根本不算什麽,唐朝皇帝殺了460多人。

既然是兩個實際影響不大的事件,為什麽會給中國人和世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被固定為文化毀滅的象征?我壹直懷疑有人篡改了,故意誇大。

我們首先要考察的是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至秦末,詩書盡焚,術士坑,六藝乏。”是司馬遷首先把這兩件事聯系在壹起的。

司馬遷自己十歲就背古文,是太史公令,石室金匱之書。他師從孔安國,以《詩經》為今文,以《春秋》為學之集大成者,其父為楊賀《易經》後裔。焚書坑儒的痛苦,在司馬遷的時代得到了緩解。至於“坑術士”,且不說主犯早在案發前就逃之夭夭,鹹陽壹帶就有460多人被殺。況且秦始皇死不久,天下大亂,不久秦也死了,秦對方士的復仇再也看不到了。相反,最近在湖南、湖北出土的秦漢簡牘、帛書上有大量的漢文、日文的書籍、形式、方法,說明坑魔術師對楚魔術的流行並無不利影響。很多簡帛都使用楚文書,這甚至說明秦朝並沒有完全消除楚地文字的存在。

實際上,從根本上危害文化的是秦嚴格的以官為師、禁止私學的文化專制政策。顏之推也許意識到了這壹點,《顏氏家訓書證》:“歷史之不足,在於久;加上秦人出校,董卓焚書,經學紊亂,不止於此。”說董卓“焚書”,秦“毀學”是什麽意思?法家主張並實行以官為師、禁止私學的文化專制政策。商鞅把詩、書、禮、樂看作是壹個有病國家的虱子,認為國家必須除掉虱子才能富強。(尚軍舒德強尚軍金淑淩)韓非子提出了壹整套加強君主法制、技術和權力的理論。韓非子站在君主權力和權力極端膨脹的立場上,強烈反對“藏書、學語、聚徒、服文”的“學士”,“夫冰炭久而不同,忽冷忽熱。”(《韓非子·顯學》)“故主國無簡書,法即教;無前王之言,以官為師。”(“什麽都做錯了”)

西周時,學問在王官,各種學問在官府,與各種官職的實踐活動有關;教育只在貴族中進行,各種專門技能在王官職業範圍內傳承。孔子創辦私塾,有教無類,從而開創了知識傳播、普及教育和自由學習的新時代。從此以後,出現了很多王官各派的門派和徒弟。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為了讓王霸成為功臣,紛紛改革改制;在亂世之時,各派的思想和學說都特別重視國家政治思想,因此受到國王的高度重視。百家爭鳴正是基於此。

《齊·夏姬·龔雪》最生動地反映了百家爭鳴的盛況。田午時,設“庭流星”和“嘖嘖室”之美,甚至還設了龔雪;下士和禮賢,兼容並蓄,有充分的言論和學術自由,齊進入了最繁榮的時期。儒、道、釋、墨、法諸子齊聚夏姬,著名學者如淳於髡、彭蒙、田駢、殷聞、鄒衍、介子、田壩、陸仲連、沈導、嚴松、袁環等,後期荀子曾祭酒。夏姬的學者在相互討論和爭論時,坦率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博采眾長,享受學術自由和繁榮。

齊死於秦,我很遺憾。秦任用法家的政策是專制集權的,在戰時經濟和軍事上是有效的。秦始皇統壹天下後,自然繼續用法家治國,實行全國範圍的以官為師、禁止私學的文化專制政策。然而,對這壹政策負有根本責任的韓非子和李斯,實際上是儒家大師夏姬和主張吟詩作對的荀子的學生。法家主張現在的法律反對古代的法律,但其文化政策恰恰是在王官時期復辟無知的舊時代。

司馬遷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出臺之初就寫了《史記》。相對於秦始皇以官為師,禁止私學的政策,兩者如出壹轍。除了儒家取代了法家,兩代人的文化政策同樣專制霸道。常說儒法之爭,其實漢代儒家是秦代法家文化政策的傳承者。

梁武帝即位之初,魏坤等人建議廢黜黃老。但董仲舒壹般被認為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倡導者。漢武帝引用賢德文獻,董仲舒以賢德對策說:“我愚以為六藝之外者,孔子之術,皆出於其道,故不進也。邪君說止了利益,那麽統壹的紀律就能統壹,法度就能明確,人民就知道該怎麽做了。”(漢代董仲舒傳)這個對策得到漢武帝的肯定。《漢武帝紀贊》:“孝初立,百家輝煌罷黜,顯六經。然後請教大海,贊美他,為他建功立業。興太學,修郊祀,正朔,定歷,諧曲,作詩作樂,建譚,祀神,鹽後周,令文章,可述。”

漢武帝在位期間,國家已經從極度的貧窮和衰弱中恢復過來,取而代之的是旨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巨大的政治和經濟變革。對外政策也從以怨求善的親匈奴政策轉變為主動出擊,在西域張騫掏空了地盤。相應的,在文化上,原來無為而治的思想也就不再需要了。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就是這樣壹個時代的產物。

司馬遷雖有古史家背景,又受其父道家思想影響,但與董仲舒不同。他壹蹶不振,對漢武帝懷恨在心。但作為那個時代的人,他也有那個時代的濃厚氣息。《史記·太史公列傳》:“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歲死,有孔子。孔子去世至今,已經五百歲了,還能解釋明朝,也就是《易傳》繼《春秋》、《石奔》、《蜀》、《李》、《嶽》之後的時代。我是認真的!我是認真的!這小子怎敢讓路?”司馬遷以六經為治國之本,效法《春秋》而寫《史記》,以為後人會立王法,立人倫之標。司馬遷的《史記》旨在“學古今之變,成天人之際家言”。而其所謂的“壹家之言”,正是“絕邪六經異傳,齊百雜言。”(《太史公序》)“爵燮六經異傳,百雜語齊整”符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司馬遷首先將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兩個事件聯系起來,誇張地認為“六藝從此缺”;在自負的接班人司馬遷看來,破壞孔子的六經這壹治國之本,是大罪。“焚詩”、“書”和“坑巫”這兩個後果並不嚴重的事件,被自然地推斷和誇大,從而實質性地掩蓋了秦始皇推行的危害極大的文化專制政策。於是秦始皇對文化的破壞就成了個人行為,成了孤立事件。歷代無數文人痛斥秦始皇的個人暴力行為,卻忽略了文化專制的危害,可以說是刻意引導的結果。

從漢武帝開始,掩蓋秦始皇文化專制政策的危害是壹個長期的過程,而這種行為的根本目的是因為同樣的政策也在實施。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政策,是從漢武帝開始逐步推行的。元、漢稱帝時,百家爭鳴的思想語言和各種實用技能遭到破壞,大量消亡。

司馬遷是“壹個有好歷史的人才”,《史記》是“其直、其核、其美、其惡之隱”的“實錄”,《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的“焚詩書”、“坑術士”這兩件事,在歷史上也是真實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廢黜了治不好五經的太常大夫。"各種思想流派的傳說都充滿了秘密。"(《漢書·藝文誌·序》)直到東漢末年,儒家之外的學說仍然很多。

真正惡毒的是把“焚書坑儒”變成“焚書坑儒”的人。假《中國古代史·孔子傳》前有序,其中首次出現“焚書坑儒”:“而秦始皇,毀古書,焚書坑儒,為天下學士,逃亡散夥。”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是《古文尚書》的序言第壹次改成了“焚書坑儒”。司馬遷說“詩書之焚,使巫失六藝”,但實際情況是,六經除嶽外幾乎完整保存(因為本來就是用無字詩打的),真正遭受秦火的只有《尚書》。所以,讓秦始皇“焚書坑儒”成為千古罪人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尚書》。最合適的攻擊對象是孔安國,他是孔子的後代,把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傳播給了司馬遷。

《尚書》的流傳絕對是文獻學中最復雜的問題。秦始皇焚書,秦傅生大夫拿著竹簡跑了,尚書藏在家裏的墻裏。漢惠帝開放攜書法,傅生又把《尚書》帶出宮墻。可惜殘缺不全,只拼湊了28首,就在齊魯之間傳授。文帝求人能治尚書,傅生是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就派晁錯去學,於是28本尚書被送到藏秘院,是秘本。(《史記·漢書·儒生列傳》)傅盛的弟子幾經列傳才被授予官職,為金文尚書。

《尚書》古文出現於西漢。《史記·儒林列傳》:“傅生孫臏之征於尚書,不得明。魯、孔安國、洛陽三人頗能談《尚書》。孔家有中國古代文學史,而安國讀今文,因得其家書十余部,蓋書甚多。”孔子的第十壹世孫孔安國,家裏有《尚書》(有人說也藏在家裏的墻裏,所以和孔子的墻書混在壹起)。比傅盛的《現代文學》多了十余篇。這是古代文學的書。此外,河間王獻還從民間得到了古代文獻。劉欣《尚書》孔子壁本65,438+06冊,請站在壹個學者的角度,遭到了當今作家的反對,引起了當今古文的持久之爭。東漢時,杜林從西周得到了壹部漆書《古代文學史》,卻沒有16逃書。章句與今文相同,魏宏、賈逵、馬融、鄭玄、王肅都為其作了註釋。

東晉時,張羽有壹個叫石梅夢的人,呈上壹部李谷丁寫的偽《中國古代文學史》。他把28篇復生分析成33篇,又從當時的古籍中補了25句,組成了58篇劉向說的中國古代文學。為了這個假的《古代文學史》,唐宋時代不知有多少學者費盡了心思,宋代的武玉,元代的吳澄,明代的梅人,清代的顏若渠、惠棟,都完整地證明了這個假案。如果更全面地考慮文獻傳承的復雜性,那麽更恰當的表述應該是:古籍偽孔子傳在整體結構上是偽造的,但在具體內容上不排除使用史料。

事實上,梅培是伊美,經典詮釋是伊美或伊美。此字為鐘真,“古名‘易’,字‘真’也”(《段玉裁說文解字補註》);東晉時,確有壹個字,是太守,《世說新語》中提到的人。

雖然這是伊美贈送的壹本偽書,但偽造者不是那個人。誰是偽造者?考官們意見不壹。比如說要麽是王肅,要麽是皇甫謐(《尚書之例,辨孔書》),也有人認為曾有過兩部假孔子書(程《晚書疑》)。與鄭玄相比,王肅註很可能是偽造的,但朱彜尊、程、陳歷、吳、陳等學者用無數證據證明,王肅註《尚書》與偽造的《孔子傳》不同。

真正的偽造者應該是鄭沖。唐代孔在《尚書正義卷二》題名下寫道:“《晉書·皇甫謐傳》說:‘顧子之妹夫梁有古書《尚書·假裝皇帝之世紀》常載孔子傳五十八卷。“《晉書》上是這樣說的:‘鄭沖,晉太保公,以古文為粟裕祝壽,‘喜’字懸;預授天水劉亮字弘基,即弟亦外熙;紀授城陽臧曹侍;當初,我被授字鐘真,縣令之子,也是張羽的內史。於是他在前晉打了他的書,實行了。《》(非本版《晉書》)宋代出版的《太平玉蘭》卷609引《尚書正義》:...古文《尚書》,...是魏晉時期滎陽鄭沖傳下來的,但並不是單獨實施的。東晉時,伊美奏居汝南,列為秀才。這也是古文。”鄭沖是偽古史的真正始作俑者,其後的傳承譜系是:鄭沖傳粟裕,粟裕傳劉亮,劉亮傳臧草,臧草傳伊美。劉亮是皇甫謐的妹夫,所以皇甫謐也是壹本書。所以孔也說:“晉代皇甫謐是唯壹得其書者,載於《帝紀》。(《尚書正義序》)

如果說偽孔子的《古代文學史傳》拼湊了壹些原始材料,那麽偽孔安國序就是壹個徹頭徹尾的偽造者,最有可能的偽造者就是鄭沖。自漢代以來,《尚書》每篇文章的原序壹直是書的序,附於書末;如果記錄的話,比劉翔說的58條多了壹條,所以把每條的順序分開,按時間附在每條的開頭或結尾。另外,孔安國的《序》是在書前偽造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古文尚書序》。

偽孔子《古書傳》序曰:“隨秦始皇,毀古書記載,焚書坑儒,成天下秀才,逃而化之”,將“焚詩焚書埋巫”改為“焚書坑儒”,手段之狡猾,用心之惡毒。如果進壹步考察鄭沖這個人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甚至可以發現這種惡意改變背後的現實政治目的。

鄭沖(?-274),陳為離開王草桓靖遠四年(263)拜太保,司馬炎坐禪後拜太傅。作為兩朝的重要官員,史書中記載的鄭沖享有很高的聲譽。《晉書》本來說他“做操正直,清靜無欲”,“體態雄健,動靜順從,自守,不要田園歌之譽”。他在曹魏時“儒雅賢惠,沒有幹部的名聲,能吃能換袍。看起來是個溫柔文靜的人。但考慮到金篡位而得天下,魏晉之際政局險惡,不能不提防史書中的文字。

鄭沖從卑微的出身做起,“醉心於經學,後學儒術,百家之言”,最後“以儒保傅”(《晉書?《儒林外史》)。司馬家是河內壹個遵從儒家的大家族。司馬懿的祖父司馬雋是“博古通今”,其父司馬方家是“父子之間”。但曹魏出身漢族,與宦官有血緣關系。曹操的“狹隘荒淫,未能待業”,“苛於細政,設防相爭”,節儉禮儀,“任人唯賢”,從根本上違背了儒家的精神。因此,金篡魏實際上是社會穩定後儒家政治對亂世刑法的壹次改革。

鄭沖是儒學大師,政治面目十分鮮明。所以,是他“率群臣勸晉”,“致使無禮九錫”(《晉書》?文帝紀),代魏源皇帝,正是他寫了這本書,加蓋皇帝印章,禪位於晉(《晉書?李誌尚”)。晉國建國之初,鄭沖、荀羿“斬之為國典”,建立了以周官復古五禮為旗幟的禮制,並認真進行了三年喪(《晉書?禮”);並助賈充復位法(《晉書?刑法年鑒)。這本傳記中所謂“文帝輔政,命賈充、楊虎城分禮法,均由先行商議,然後實施”,確有其事。鄭沖是金朝制度的總設計師。

鄭沖是“經學大師”,他為貴族鄉公講《尚書》是壹件非常有名的事。倒影?舒威?《三小皇帝》:“說到歷史的終結,給經書的人和為經書服務的鄭曉彤是有區別的。”這個故事在《晉書》中也有記載。就鄭沖與鄭曉彤的區別而言,可能與他們的家族人數不同有關。鄭曉彤是曹魏時代《尚書》大師鄭玄的孫子,傳道授業解惑。懷疑鄭沖研究《尚書》與王肅有關。晉書?《刑法誌》說鄭崇鼎晉律之前的舊晉律是“皆儒章句,惟鄭所取”,“不可接受”,可能是壹個旁證。

鄭沖關於屈學為政,為了現實政治不惜篡改歷史、編輯歷史的理論,把儒家視為絕對的儒家,從根本上背離了孔子開創私學、傳播知識、普及教育、自由學習的真正精神。以文化專制為儒家政治服務,才是鄭沖故意誣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正原因。

歷史總是容易被壹些有實際意圖的人用來作為借口或者逃避,三人跟風打虎。幸運的是,真正的歷史學家堅信歷史事實的唯壹存在,並習慣於處理層層扭曲、刪減的史料,盡可能還原歷史的真相,只要不是所有的史料都被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