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新四軍精神的啟示

新四軍精神的啟示

1937 10 6月12日,國民黨江西省主席正式轉發蔣介石電報,明確宣布“鄂皖邊區高敬亭部”、“湘鄂贛邊區傅部”、“粵贛邊區項英部”、“浙閩邊區劉英部”、“閩西張鼎丞部”全部統壹移交新四軍。新四軍成立後,廣大官兵以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畏的犧牲精神、富有活力的創造精神、科學的求實精神和不屈的戰鬥精神,用自己的熱血和忠誠鑄就、豐富和發展了鐵軍精神。

壹、新四軍鐵軍精神的由來和內涵

(壹)鐵軍精神的由來:“獨立團”時期的早期鐵軍精神

5月1926,1,葉挺獨立團奉命作為北伐先遣隊,從肇慶出發,奔赴湘南前線,打響了北伐第壹仗。關於“鐵軍”的由來,四方面軍25師73團團長周士第有如下記述:“獨立團於8月27日攻破星亭淚橋後,繼續追擊,占領鹹寧城。當地人民驚訝地看到,田健汀九橋被攻破,獨立團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下,奮勇前進,沖過被洪水淹沒的漫長而完全暴露的鐵路線和鐵路橋,打敗了敵人,占領了鹹寧城。8月30日,獨立團趕到印鬥山,跨過鐵路橋,占領橋,到處殺敵,吳落荒而逃,更令當地百姓驚詫不已。8月30日,獨立團進駐賀勝橋以北的幾個村莊,當地群眾從隨同獨立團的廣東、湖南等地的民夫那裏了解到,獨立團是* * *領導的軍隊,保護工農利益,幫助工農運動,紀律嚴明,秋無犯罪,在蘆田、醉陵寢、平江、中火鋪、汀裏橋等地英勇善戰。所以當地老百姓壹看到獨立團就叫‘鐵軍’,這就是獨立團被稱為‘鐵軍’的開始。九月五日攻武昌城,1營留守攻城。曹原同誌等人的英勇犧牲被傳播開來。10六月攻武昌城,獨立團奮勇作戰,傳播了秋不進攻的作風,使獨立團“鐵軍”的美譽在廣大人民群眾和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播。"(《周士第回憶錄》)從周士第的這段記述和當時北伐前後獨立團的作戰情況可以看出,聽黨指揮、勇武善戰、所向披靡、秋無罪、人民子弟兵是早期鐵軍精神的內涵。

(二)新四軍對鐵軍精神內涵的豐富和發展

南方八省紅軍改編前,著名北伐戰士葉挺表示願意領導這支軍隊,並提出將改編後的紅軍稱為“新四軍”,以繼承和發揚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時所向披靡的傳統。因此,“鐵軍”不僅是對新四軍的別稱,也是對新四軍戰鬥作風的褒獎。

任何壹種精神的形成、豐富和發展都是特定時期環境影響、軍事實踐錘煉和軍事人物影響的結果。相對於抗戰時期的其他地區,相對於“獨立團”時期所向披靡的鐵軍精神,新四軍在戰鬥精神、抗戰精神、愛國精神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環境、軍事實踐、軍事人物都有很大差異,形成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新四軍精神。

就環境和軍事實踐而言。新四軍活躍的華中和八路軍活躍的華北有很多不同。華北多山少水,華中多平原水網;華北經濟相對落後,華中是魚米之鄉。華北雖有敵偽頑美三角鬥爭,但華中敵偽頑美三角鬥爭因國民黨頑軍勢力更大,汪偽首都設在南京而更為復雜尖銳。在這種情況下,新四軍必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必須創造壹些新的作戰形式和鬥爭方法,比如梅花戰術,天時地利人和。

在軍事數字上。新四軍的精神和獨特風格對鐵軍精神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葉挺,他置生死於度外,毅然當上了司令員;不戰而進臺州的戰士陳毅;蘇足智多謀,百戰百勝;羅炳輝,梅花戰術,馳騁江淮;誠信,南下,增援華中;文武雙全的彭雪楓,在戰場上灑下熱血;張愛萍,洪澤湖,大國統壹戰線;李先念,孤身深入敵後,開辟鄂豫皖;譚震林,壹場血戰,偽裝千裏,打入敵人心臟。新四軍前輩的這種精神和獨特風格,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新四軍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是新四軍鐵軍精神的重要來源。

在此基礎上,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戰略戰術、軍事思維、指揮風格和思維方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和豐富了具有獨特內涵的新四軍精神。

(三)新四軍鐵軍精神的內涵

關於新四軍精神的內涵,無論是新四軍還是軍界、地方學術界的學者都集中論述過:張震將軍認為,“新四軍精神”是新四軍官兵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愛國主義精神;“鐵軍”精神是新四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鐵軍”精神依然是團結拼搏的精神,在五湖四海。“鐵軍”精神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創新精神。周克玉將軍認為,中國人民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動培育了鐵軍精神。新四軍鐵軍精神是新四軍用忠誠和熱血鍛造、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鐵軍精神。是堅定的跟黨升旗的信念,是勇敢剛毅的鋼鐵意誌,是為國持久的寬廣胸懷,是堅韌不拔的頑強作風,是精誠團結的精誠團結,是步調壹致的自覺紀律。

學者劉壹順認為,新四軍精神是為國患難與共的愛國精神;海納百川,共同戰鬥的團結精神;顧全大局、服從整體的整體精神;抓住機遇、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壹個不怕苦,壹個不怕死;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以上論述對新四軍鐵軍精神進行了科學、深入、全面的總結,觀點基本壹致,客觀反映了新四軍的軍魂、愛國主義、戰略戰術、戰鬥精神和戰鬥思想,以及在抗日戰爭中的軍事實踐和根據地建設實踐。

二、新四軍鐵軍精神的鑄造

八年抗戰期間,新四軍面臨壹系列影響軍隊士氣和戰鬥力的問題,如不適應華中敵後廣闊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和密集的水網;皖南事變前,政治工作的地位壹度被削弱,影響了戰鬥力。缺乏幹部和人才;下級軍事幹部和政治幹部帶兵能力和戰鬥素養低;環境高度復雜,壹旦面臨困難,等等。新四軍官兵通過壹系列制度和措施解決了這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在八年的軍事實踐中,鑄造、豐富和發展了鐵軍精神。

(壹)打造“鐵黨軍”,堅定跟黨升旗的信念。

第壹,恢復政委制度,加強政治工作機關。新四軍創建初期,由於國民黨的束縛,壹度取消了政委制度,由軍副兼任政委,降低了政委的公眾地位,影響了政治工作的開展。軍部重建後,團級以上各級正式任命政治委員,在部隊開展政委制度教育。重申政治機關是軍隊中行使領導的機關,與軍事指揮機關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糾正壹切不重視政治機關的傾向。要求各級政治機關的壹切工作,都要保證執行上級的路線、政策和命令,保證官兵的團結,軍民的團結,友軍的團結,敵人的瓦解,部隊的鞏固,戰鬥的勝利。

第二,加強新四軍黨組織建設,提高黨員素質。新軍部成立後,黨員和黨支部在連隊公開宣傳,並積極發展新黨員。主力中黨員的人數通常占總人數的40%以上。加強黨支部建設,突出黨支部的領導和保障作用,發揮黨員的骨幹作用。

第三,加強政治教育和黨和軍隊建設教育。重點是教育幹部,改變手教育落後於兵教育的現象。在“政治工作要面向連隊,黨務工作要面向支部”的口號下,連隊建設得到了加強。各單位都建立了政治教育制度,編寫了教材。

第四,實行統壹編制,統壹制度,嚴明紀律。軍部重建後,師、旅、團各級領導幹部按編制任用,師、旅兩級都建立主力團,營、連都建立主力團。部隊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並保持相對穩定。在人員分配上,減少機關和後方人員,充實戰鬥連。加強了行政管理,制定了各項工作制度。軍隊加強了紀律教育,提高了遵守紀律的自覺性。要求服從命令和指揮,堅決糾正紀律松弛、不堅決執行上級命令的現象。

“鐵黨軍”建設,從制度、紀律、教育、組織等方面加強了黨在軍隊的建設,堅持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定了跟黨升旗的信念,是新四軍鐵軍精神形成的核心部分。

(2)建立軍校,培育、錘煉、強化新四軍精神。

軍校的知識技能教育、軍事訓練和紀律制度分別發揮著培育、錘煉和強化軍人精神的作用。八年抗戰期間,新四軍面臨著幹部缺乏、根據地擴大、素質提高等新問題、新情況。為此,新四軍在各地、支隊、師、區建立了壹大批各具特色的“反大”分校,很好地解決了幹部缺乏的問題,鍛造了新四軍鐵軍精神。

1、新四軍軍事學院成立的基本情況

1937 10 12年10月,新四軍成立,65438年2月,新四軍教導隊成立。

1938年9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新四軍教導總隊改為新四軍教導總隊。這是壹所實用的反大學分校。

此後,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新四軍及其所屬部隊先後在華中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六所分校。分別是:第六支隊3月在豫皖蘇成立的康達第四支隊,1940,新四軍、八路軍總部10月在蘇北成立的康達第五支隊,5月在淮南成立的第二師,19465438。1942年2月,第五師在豫鄂邊區成立康達第十學校,1942年5月,蘇中1師成立康達第九分校,1945年4月,皖中七師成立康達第十學校,康達第五分校成立於

在新四軍各師辦的抗大支部中,第四支部歷時最長。成立於1940年3月18,負責人是新四軍第六支隊的彭雪楓。9月1944,11彭雪楓犧牲後,任命4師師長張愛平為校長。3月24日,1945,第四分校更名為“雪峰軍政大學”,抗戰勝利後停辦。

第八分校的前身是新四軍第二師軍政幹部學校,成立於1941年2月。由原江北軍政幹部學校並入抗大武分校時留在淮南的1旅組成。副師長張任校長,二師副師長任副校長。

九個校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