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新溪口鄉唯壹的壹條路壹直走到盡頭,就是我們村——玉林村。作為安徽省最後壹個沒有通高速公路的村莊,四面高山聳立,原生態景色宜人。原來深林般的茶山,成就了毛峰的沃土。
今年是暖冬,但毛峰的開礦時間很晚,幾乎相當於多年前春寒料峭的壹年。家裏人說主要是幹旱山區雨水少,茶葉長勢慢。好在今年的茶葉表現不錯,以前的茶葉比近幾年的最小,口感醇厚。
黃山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壹,屬於綠茶。產於安徽黃山(徽州)壹帶,故又稱徽茶。清光緒年間謝所創茶館。每年清明谷雨,精選“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良種茶芽飽滿嫩芽,手工炒制。茶葉外觀微卷,形似雀舌,黃綠中透銀,有金黃色的魚葉(俗稱金片)。杯泡使霧頂,湯清淡黃,葉黃綠有活力,滋味醇厚甘甜,香氣青澀,韻味深長。因為新制的茶披著白毛,帶著尖尖的芽和采自黃山頂峰的鮮葉,故名黃山毛峰。
黃山茶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周舍建立於隋文帝統治時期。唐朝以後,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為徽州。徽州路,明初原名興安府,後改為清末徽州府。黃山,原屬漳州,後屬徽州。據《中國名茶誌》引自《徽州府誌》:“黃山產茶,始於宋嘉佑,盛於明代隆慶”。它還說:“明代名茶:...黃山雲:產於徽州黃山。”日本榮禪師所著《吃茶養生》壹書中雲:“黃山茶也是養生仙藥,延年益壽的妙法。”中國茶經中的茶的傳說:“鄭智和尚與茶”。這表明黃山茶在明代非常有名。明代黃山茶不僅生產技術大大提高,而且品種也日益增多。此時的黃山茶已經獨樹壹幟,聲名遠揚,黃山毛峰茶的雛形已經基本形成。
據弘治十五年(1502)出版的徽州地方誌記載:“近年以茶名者,為闕舌、蓮心、金芽,其次為霞白、為林走、為羅公,再為開園、為枝柔、為大,名不壹。”此形以“雀舌”而知,色以“金芽”而知,與黃山毛峰“形似雀舌,黃如象牙”極為相似。黃山的源頭和黃山第壹高峰夏紫峰相距500英裏。《中國茶經》中“秀芝中的羅松”壹文,據《歙縣誌》記載:“舊誌中記載,江青室(1567-1572)中,高僧慷慨住在秀芝羅松山,法經精煎,故縣市學其法,因稱茶中羅松,……”。例如,歙縣的夏紫山茶花當時也被稱為“上品”,也稱為鳳梨茶。歙縣北苑茶,毗鄰羅松,又叫北苑羅松,故名。《徽州府誌·貢品》記載:“司之品,無定,無定。”硯和墨是最重要的,而北苑茶和夏紫茶是其他的。說明當時黃山產的北苑茶和紫霞山產的夏紫茶也很有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