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金秋十月,正是賞菊的好時節。“花中四君子”之壹的菊花原產於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已有3000多年。《爾雅·曹氏》中記載“居治羌”,《禮記·月令》中記載“秋月滿黃花”,菊花在歷代作家的作品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菊花因其姿態優雅,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活休閑的需求之壹。在古代,秋天的各種“賞菊”活動,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是不可或缺的。菊花不僅是觀光旅遊的好選擇,而且可以食用和飲用。屈原在《離騷》中寫道:“早飲玉蘭,晚見菊花。”唐代文學家袁捷在《居樸集》中說菊花是“藥中良藥,菜中好菜”,可見菊花在古代飲食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古代,種植菊花的目的之壹就是入藥。
菊花性寒味甘,主要作用之壹是祛風清熱。清代醫寶記載:“菊花能散苦,微寒清熱,入肝經,既能散肝經風熱,又能清肝明目,故可用於治療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引起的眼睛紅腫。”桑菊飲在《溫病論》中被兩次提及。上章風溫第六記:“太陰多風,溫煦,但咳嗽,體熱不甚,微渴,以辛淡劑桑菊飲為主。”《秋燥錄》第五五篇最後壹章:“感燥咳嗽者,桑菊飲之。”在《神農本草經》中,菊花被列為上品,“用之得當,久服,益血、益智、抗衰老、延年益壽”。《本草綱目》也指出了菊花更多的養生價值,稱之為“菊花”。以前說可以去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能益金利水,即益肺腎。“菊花在飲食文化中的另壹個重要保健價值是抗衰老、明目,正應了那句俗話:“常喝菊花茶,眼睛不老”。"
菊花的養生治病功效不僅直接體現在醫學上,還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日常飲食中。明代蔔祥普《群芳譜》中提到:“甘菊,真菊,名菊,茶菊。種植也是幼苗,人們可以為它提供蔬菜。”在古籍中,菊花的吃法有很多種。如南宋林鴻在《山居清供》中寫道,“紫英居”意為“春日洗苗葉,微油煎,姜鹽煮之,可提神明目”;“黃金大米”是“紫莖黃菊,用20味藥湯加少許應變熬制而成。小米飯略煮時,可明目增齡”;“苗劇煎”的意思是“采湯渺蝙蝠,將山藥粉與甘草水混合,用油煎,清涼有楚碗之風”。清代朱彜尊也曾記下菊花糕的吃法,說“洋甘菊要去蒂,搗碎榨汁,拌糖,印餅。麗日美變成漿糊,但會持續很久。”
菊花晚開晚落,俗稱最老的花,“故益於人”,這也使其成為古代文化“詩、酒、茶”中的主角
古人用菊花釀酒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重陽節就有爬山、野炊、戴山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載釀制菊花酒:“菊花熟,采葉,釀雜粟,故明年九月九日熟,謂之菊花酒。”孟浩然《路過舊村》中的那句“等到山居假期,菊花時間我再來”也是眾所周知的。借菊花酒體驗拋棄世俗心境的陶淵明甚至寫道“秋菊好色,方顯其美。”菊花酒在心中,心更美,避俗之情更深。雖然我壹個人,但杯具已盡,壺具自傾...我以東軒為榮,談此生。“古代文人常以菊花為茶。菊花茶清香透徹,輕松灑脫,令人心曠神怡,正如古詩所雲:“九月,山中禪院,東籬菊花黃。俗人滿酒,誰能助茶。”陸遊曾經感嘆,“等我吃飽了,我就炒茉莉花和洋甘菊。"
古人種菊花,賞菊花,吃菊花,喝菊花,贊菊花。菊花文化不僅僅是在人們的庭院或廚房的炊煙中看到,也不知不覺成為壹種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贊美菊花的品格,隱喻自己的情懷,就像那句“蓋房子是在壹個人的環境裏,沒有車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元稹的《菊花》以“花中不偏愛菊花,卻無花開”直接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
菊花還會被古人用來形容和表達彼此珍惜、相聚等感情。如唐代獨孤集《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說:“是菊花開天,乘勢而進,秋高氣爽。”魏的《九天》寫道:“第壹,對吳郡來說,我不覺得菊花開了。我開始思考我的家鄉,我喜歡所有的客人。”王維《寄崔興宗》雲:“方同菊節,待洛陽。”白居易《飲酒與夢》雲:“不如等黃鞠家相識,* * *君子醉,成陶然。”顏的《死黃鞠》感嘆:“之傷,開則聚,散則散。在我想起花之前,* * *說我深深的願意。”
東晉陳箓的《菊花賦》盛贊菊花為“鶴草之奇功,涉變而不傷。超寒松柏比芝英香。”南朝卞的《菊賦》也盛贊菊花“做操於重慶而不苦,表雅於同處。傷的是落花,傷的是甲子會的精神。大力振動促綠,含凝吐英。”
飲用、食用、養生菊花,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文化和實用價值。中秋、國慶將至,不妨聽聽秋楓,賞賞月,喝喝菊花酒。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薛瑞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