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據說東漢末年,各地災害瘟疫不斷。晚年退休的張仲景,冬天回到了家鄉南陽。他看到白河兩岸的村民個個面黃肌瘦,很多人的耳朵被凍得饑寒交迫。更有甚者,有人因為無法應對這種饑寒而死。
3.張仲景看在眼裏,痛在心裏,於是研制出壹種藥方,叫“祛寒焦耳湯”,在村口支起壹口大鍋,把這種祛寒的草藥和花椒粉放入鍋內煎熬。為了增加營養,羊肉也被放出來烹飪。
4.之後,我命人把這些煮好的食材拿出來剁碎,用面團包成耳形的“迷人耳朵”,煮好後再給百姓吃,壹人喝壹碗肉湯。就這樣,人們吃了焦耳,喝了祛寒湯之後,真的是渾身發熱,耳朵發熱,凍傷的耳朵也漸漸結痂好了。
5.從此,人們對張仲景“祛寒焦耳湯”的善舉念念不忘,以至於在冬季的至日上模仿他的“焦耳湯”,將其包裝成食品,又稱“餃子”或“扁食”,用以禦寒保暖。接下來,民間逐漸有了這樣的說法:如果妳在冬天的至日節不吃餃子,妳會凍壞妳的耳朵。時至今日,河南南陽還有壹首民歌,叫“冬日至日胡作非為餃子碗,凍耳朵沒人管。”。
6.醫學專家介紹,耳朵、鼻子、手、腳都在神經末梢,血流量少,冬天特別怕冷,抗凍性也很差。耳朵除了耳垂有脂肪組織保護外,其余部分只有軟骨覆蓋,所以是五官中最怕冷的器官。吃壹碗熱氣騰騰的餃子,真的可以驅寒保暖。
7.從烹飪科學的角度來說,以水(蒸汽)為介質煮餃子的烹飪方法,溫度只需100左右,既能烹飪食物,又能殺菌,避免了燒烤、油炸條件下苯並芘等強致癌物的產生,保證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營養成分不會因為烹飪過程中的過氧化或水解而流失。
8.從膳食結構來看,餃子的餡料全部采用面皮包裹,可以實現谷物、蔬菜、水果、肉類的適當搭配,使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豐富,酸堿平衡,具有膳食寶塔結構。
9.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以水(蒸汽)為傳熱介質烹制的餃子,可以充分分解食物中的澱粉多糖,有利於人體吸收。
10,適合中國人的胃和飲食習慣。符合“飲食適度”、“五味調和”、“技藝和諧”的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