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壹:保健要補。
很多人認為服用壹些珍貴的中藥材,如鹿茸、冬蟲夏草、西洋參、高麗參等。,泡腳泡酒進補對身體很好。這些草藥不錯,但大多數人都很健康,不需要這樣的補藥。如果我們把壹個健康的人比作壹個氣球,那麽當氣體註入其中達到壹定程度時,它就會爆炸。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健康的人不需要這樣的補品。
但是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壹種新的狀態,我們稱之為亞健康,主要與工作、生活壓力、環境汙染、食品添加劑等因素有關。亞健康的人往往會出現疲勞、出汗、失眠等各種癥狀。這個時候選擇中藥進補是對的。而有些人恰恰是血虛火虛。這時候就要註意中草藥的選擇了,不然會越來越虧。
中藥的應用有嚴格的標準。張仲景《傷寒論》中最重要的壹條原則就是“有證可入藥”,但我們所謂的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都是中醫醫生在對患者看、聞、問、感之後,通過綜合分析做出的判斷,並不是簡單的套用,不能簡單的為了養生而補。
誤區二:中藥沒有副作用。
是三分毒,不僅指西醫,也指中醫。很多人認為中藥是天然的,沒有任何副作用。如果妳這樣認為,那麽妳的觀點可以說是非常錯誤的。
要知道中醫理論指導下的中醫是醫學,其治療的壹個最重要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偏治偏”,即利用藥物的偏性來調節人體機能的偏差,所以藥物本身就具有治療作用。雖然根據現代藥理研究,大部分中藥對肝腎沒有毒性,但不代表沒有副作用。
這意味著,如果中藥使用不當,不會造成肝腎損傷,但會造成機體功能的損傷和偏差。
誤區三:非藥物療法是無限的。
有人認為中醫不是藥,但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可以說是非藥。其實我們說的非藥物療法應該是拔罐、針灸、按摩等方法。
在調節身體狀態進行養生的過程中,如果方法選擇和操作不當,會造成正氣受損,甚至加重病情。臨床上,很多患者因過度拔罐而出現皮下硬結、嚴重的皮膚青紫甚至壞死、結疤。
經絡,中醫認為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很多養生方法都是敲打和刺激經絡,從而達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從理論上講,針灸等治療方法作用於經絡,通過調理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誤區四:食療適合所有人。
食療是壹種很好的療法,但對慢性病或可能的疾病更好。有些人會將“甲魚、海參、鮑魚、枸杞、烏雞”等各種滋補食材和藥材組合在壹起,當然也有像“馬齒莧、紫背海棠、芋頭、山藥”等清熱解毒類藥物和平補類藥物。雖然樣式很多,但壹般拼湊起來都很簡單。
中醫養生的方法很好,但是也要註意不要被中醫養生的誤區誤導。生活中壹定要多了解自己的身體和養生知識。如果實在不知道,就去正規的中醫院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