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陵縣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寧陵古稱“葛”,這個地方的名字來源於壹種植物的名字——葛。《河南省本草綱目和植物誌》載有野葛,別名野葛、野葛和葛根。豆科落葉纏繞植物,有三葉,總狀花序,花冠蝴蝶,紫紅色,線形豆莢。對於生產力低下的古人來說,葛根有食用根、食用根花序、藥用、遮羞禦寒的紡織纖維、食用種子等作用。所以古人很神奇,把葛當圖騰崇拜,當地人更以葛為榮,尤其以“葛”為地名。這就是古格地名的由來。
葛部落就棲息在這片熱土上,並創造了高度的早期文明。在壹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還沒有農業。人們只靠采集野果、植物根莖和漁獵為生。直到葛石天才進入原始農業階段,其標誌是人們已經能夠制造更為精細的耕作石頭的工具,原始畜牧業是在采集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格石天部落在格底休息。關於“葛”,漢代高誘呂春秋荀解說“黃三也是君主”,《中國人名詞典》解釋為“壹個古代皇帝”,辭源評論“傳說中的古代皇帝在伏羲之前”無論是“君豪、帝豪、帝豪”,格石天無疑是古格中格石天的部落首領。《帝世紀》記載“後有晁氏,後有葛,皆攻伏羲之名”,其時代應在伏羲之後。從第四章《分五谷》中的《葛之樂》推斷,當時已進入原始農業階段。綜合分析,葛為國君,時代介於傅和神農之間,屬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壹萬年。
當年有晁的木窩,燧人氏的鉆木取火,有傅教人打魚吃草,有神農教人種田,有葛教人自治,各有分工。葛石天發現並總結了葛根的保健功能,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葛教授並普及了用葛藤紡織日常生活和生產物品的技藝,如搓繩、編筐、織葛藤布等。粗粒葛藤叫“咕咕”,細粒葛藤叫“古曦”。他還縫制衣服、襯衫、毛巾等。用葛布,使人民告別蠻荒,步入文明。《說文解字》說:“葛,西谷熹。”《本草綱目》記載:“野葛根為野,有科種,流傳久遠,故可視為西Xi之谷”。《詩經》中有壹句詩“我愁淒,我愁風起”。《論語·鄉黨》有“當是夏,當欲去谷”的格言。為了使天、地、人和諧相處,葛石天創造了壹種道德準則——禮。
葛石天開創了原始和諧社會,其所處時代的葛石天部落是古人向往和贊美的“理想世界”。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談理想世界風格:“無懷家之人?”通用石天的人?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自稱“葛人”。元代郤詵《竹窗詞阮郎龜山寺木刻歌》有“忘世,破塵,自由,以田歌為榮”之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奏之舞,聽戈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搖,羅川搖”。由此可見,葛在人性上是純潔的,在人間是誠實的。葛治理下的和諧部落,被古人稱為“理想的自然淳樸的世界”,是壹個原始社會。正是在這種和諧的生活狀態下,格石天創造了格石天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