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極簡主義的生活基本上是與貪婪的決裂。

極簡主義的生活基本上是與貪婪的決裂。

我接觸極簡生活這個概念已經兩年多了。這期間或多或少有了壹些變化,但我還是跳不出拋買的怪圈。或者有時候很淡定,好像真的可以做到對物欲無動於衷,但有時候很瘋狂,克制壹段時間後的報復消費。直到半年前開始學佛,我才突然明白極簡主義的根本意義是什麽,實踐極簡主義是從破除貪欲開始的。

佛陀認為人的心中有三毒,即“貪、怒、癡”。第壹個是貪婪,貪婪是壹切煩惱的根源。貪戀壹切美好的事物,好享受。如果沒有食物,有飽腹感就好。吃飽了就想多吃點肉。吃了大魚大肉,又想吃名廚的拿手菜,最後還得嘗遍天下美食。欲望是驚人的。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永遠不會被填滿。四大洋水多,人的貪欲可數不清。有壹個關於人的貪婪被無限放大的故事:姬子看到紂王吃象牙筷子,感嘆紂王的奢侈。他說:“若為象筷,必為玉杯,若為杯,必受思遠方珍之奇物所制,馬宮從此漸起。”後來周的亡國,就是壹雙象牙筷子引發的血案。

?我不是吃貨,是宅女。我壹直記得準備三個窗簾,四套枕頭,兩種餐具,浴簾要經常換,因為換軟裝就像換了個新家,浪漫風,芭比風,古典風,時尚風,巴洛克風。同時也算是半服控吧。經常會買看起來差不多的衣服,只是因為扣子顏色長短的不同,或者胖版瘦版的不同。我堅信這種不同可以讓我看起來不壹樣。

?看似這是都市人的日常思維,但如果任由欲望放縱,就像脫韁的野馬,早已超出了身體的需求。妳可以通過簡單的茶和食物來保持健康。美味佳肴不是妳身體所必需的,而是妳內心貪婪所“必需”的。簡單的用品可以讓生活方便,收納各種餐具窗簾其實是為了“貪”。

雖然邊買邊扔是打著“極簡主義”的旗號,但它並不是真正的極簡主義,因為它並沒有從根本上擺脫貪婪。放棄對壹件事的貪念,然後放棄對另壹件事的貪念,或者在貪念中循環。(輪回,佛教術語,指眾生死而復生,生而復生,生而死,生而死,生生不息,像輪子壹樣轉動,循環不息。佛教認為,壹切眾生,不求“解脫”,就永遠在“六道”中生死,循環不息。文中比喻在貪欲中來來回回,無法擺脫。按照佛教的說法,拋買並不是真正的解脫。所以,那些壹邊扔壹邊買的人,妳們不可能是真正的極簡主義者。

成功實現極簡主義的最好方法就是打破貪婪,做壹個想要更少的人。如今,尤其是在城市,我們往往把自己定義為“時尚達人”,而不是“自然人”。我們得有幾十種流行的口紅才能跟上潮流:現在流行咬唇妝,我怎麽能繼續用老式的月經色呢?我們得用高端的東西來表明身份:那樣的人背著香奈兒,我也不比他窮。換包!就這樣,壹批批的商品因為我們的欲望而產生,充斥著商業中心,然後充斥著我們的家。

?如果我們把自己定義為“自然人”,只持有壹個自然人的必需品,那麽我們就不需要太多。壹支口紅可以專心用完,也可以隨時好看。普通包包用三四年也不會破。如果妳有壹個結實好用的包,心裏又想買壹個新的,馬上告訴自己沒必要,是貪婪,應該割掉,那就很接近極簡生活了。在這個過程中,妳會發現自己的物品越來越少,變得身心平和。

《佛教宗教釋》說:“欲除諸煩惱,應知足。知足的方法是快樂和安全。壹個知足的人,雖然躺在地上,卻依然快樂。不滿足的人在天堂,卻不在乎。不滿足的,有富有窮;心滿意足的人;雖然窮且富。不滿足的人往往被五欲牽著鼻子走,被滿足的人可憐。是以功名知足”,這句話常被背誦,以培養欲以少而知足的心性,擺脫貪欲帶來的苦惱。“商業社會為了追求利益,用各種宣傳引導主流價值觀不斷崇拜事物,追求時尚,但這些都是外在因素。減少物欲,踐行極簡主義,基本上還是要靠自己,看自己有沒有改變觀念的決心。

?所以說到這,有人會說,佛教讓我們想要滿足的少了,大家想要知道的少了。這個社會怎麽發展?沒有消費怎麽推動社會經濟?他們不追求更便捷的生活。怎麽會有那麽多改變社會的發明?不賺錢,怎麽會有這麽輝煌的企業?讓我們仔細看看身心,仔細想想。商品經濟只有300年歷史(中國更短)。在這300年裏,人類社會當然發展很快,我們可以從上面摘星星,探索海底,但我們的生活真的能算是壹個“好”字嗎?

?在這個五彩繽紛的商品社會裏,以物質為中心的價值觀不斷被灌輸,人內心的貪婪不斷被強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脹。貪婪導致的攀比、嫉妒、競爭,壹方面使人焦躁不安,產生各種不良心態和心理疾病,另壹方面導致各種犯罪和戰爭。我曾經看到壹個同事因為她的朋友炫耀她新買的房子而感到不舒服,表情和言語中有說不完的怨恨。佛教認為,世間的快樂是苦樂。即使這個同事有了大房子,得到了暫時的幸福,但他將來也會嫉妒朋友更大的房子,在苦樂中繼續這種仇恨和輪回。美國人對資源的過度消耗以伊拉克平民的死傷告終。他們多吹空調,會死人的。那麽這個世界是因為對物質的追求而變得更好還是更壞呢?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所有國家都竭盡全力爭奪資源。

這些都是人禍,天災更慘。我們消費的各種商品和享受,無論是通過什麽渠道,錢是在誰的手裏賺的,最終都是在消耗自然資源,因為自然是生產資料的唯壹提供者。妳想學畫畫,買些彩鉛,背後是砍樹,打扮壹下,買些牛仔褲,背後卻是河流的汙染。因為溫室效應,北極冰川正在融化,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得不到保障。我們看到他們都會覺得可惜,卻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貪欲,少消耗資源,才是對他們最大的保護。

人類與生俱來的“無知”(佛教指愚蠢,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讓我們看不到事物的因果關系,於是心安理得地繼續著這種看似理所應當的消費型生活,卻不知壹只蝴蝶翅膀的輕微扇動,卻引發了人間的狂風暴雨。

?破壞自然其實就是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大自然給了我們很多警示。砍伐樹木後,癌癥患病率增加,無數珍貴動物滅絕...但大自然似乎取之不盡,更何況“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所以我們以為可以無限索取,卻來不及懲罰自己或後代!這不正是源於人類看不到真相的無知嗎?

?我們再也不會回到自然經濟時代那種簡單、樸素、寧靜的生活了。人類已經進入了這個歷史階段,但是我們必須為自己的命運尋求出路,而根本的出路就在於我們能否克制自己內心的貪婪,否則人類將與自然走向毀滅。

當然,想要的少,得到的滿足對人類社會來說利大於弊。不排除有人走極端說,我什麽都不要好嗎?那不是更徹底嗎?人根本沒有欲望是不可能生存的。佛陀在無上覺醒之前像印度教苦行僧壹樣修行苦行,這是壹種沒有食物和水的禁欲生活。苦行六年,佛骨瘦如柴,差點餓死,最後被有乳糜的牧民救了。佛陀由此認識到,禁欲主義不利於修道。

?所以在佛教裏,人的欲望分為三種——善、惡、忘,區別對待。善欲中無貪無明三毒,惡欲中有貪無明三毒,而無記憶的欲望既不貪也不無知。吃喝穿衣取暖應該屬於無記的欲望,但只要貪欲作祟,這些無記的欲望隨時都可能化為惡欲。

?單純喝壹杯水,選擇白開水、烏龍茶、礦泉水還是巴黎水?開水太低,泡茶麻煩,巴黎的水附近買不到,就喝礦泉水,等等。哪壹個?是像冰露便宜還是百歲山便宜?好糾結。買壹件衣服,款式新穎,質量好,又保暖又便宜,還不能和同事起沖突,所以商場翻遍淘寶,刷個遍,浪費無數時間精力,買不到合適的。

想想我們平時是不是經常患上這種“選擇恐懼癥”?這時候註意,遺忘的欲望變成了惡欲,因為這些生活的基本需求因為貪婪而變成了煩惱的原因。所以,欲望不應該被禁止。對於普通人來說,只需要弘揚善欲,保持無欲無求,戒掉惡欲。

?那天,我看到壹只流浪狗在喝路邊積的雨水,可能是因為渴了。他喝得很猛,用舌頭舔水的聲音很遠就能聽到,像是自然界最純凈的音樂。我突然想到我有多久沒有專註地感受壹杯白水的甘甜了?壹頓飯、壹份蔬菜、壹杯飲料和壹吻都是幸福。感激現在所擁有的,放慢向外追逐的腳步,靜下心來。妳會發現快樂很簡單,極簡主義就是回歸人類最本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