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什麽是寒衣節?寒衣節的由來

?什麽是寒衣節?寒衣節的由來

健康指南:今年6月165438+10月有個節氣,叫寒衣節。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什麽是寒衣節。寒衣節是中國三大“鬼節”之壹,在農歷十月初壹。寒衣節到底是什麽?寒衣節的由來是什麽?讓我給妳介紹壹下。

什麽是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壹,俗稱秋節、寒衣節,人們稱之為鬼頭節。漢儀節、清明節、中元節並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詩經·七月》中曾提到“七月火流,九月贈衣”,意思是天漸漸冷了,人們該給已故的親人買暖和的衣服了,所以農歷十月初壹也叫贈衣節。

寒衣節是什麽時候?2014寒衣節是2014 165438+10月22日,農歷正月初壹。

什麽是寒衣節?十月初壹也是入冬的第壹天,之後氣候漸冷。人們害怕祖先在陰間的靈魂缺衣少服。因此,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品外,還有壹種不可或缺的供品——葬服。祭祀時,人們將鬼衣焚化給祖先,稱為“送寒衣”。因此,十月的第壹天,也被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些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變了。人們沒有燒冷衣服,而是在壹個紙袋裏燒了很多鬼紙,上面寫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對應的名字。這叫“包袱”。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黑社會和死人壹樣,可以用錢買到很多東西。

各地送寒衣的方法不壹樣。壹般來說,把冷衣服帶到墳前燒掉,或者晚上在門前燒掉,都是比較簡單的。更嚴重的是做個包,把冷衣服和紙錢放進去。包裝上註明了冷衣收件人的姓、代、寄件人,就像寄信、寄包裹壹樣。

寒衣節的由來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農歷十月初壹就是祭蠟日,這壹天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詩經》中七月風吹,九月贈衣,表示從九月開始天氣變冷,人們要購買衣服禦寒(所以十月初壹也就是俗稱的贈衣節)。但上壹代多在夏歷九月送衣服,日期不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了壹道聖旨(《唐詔集》卷七十七),這道聖旨影響了民間的掃墓送衣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早,所以這壹習俗在宋代移至十月朔裏。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賜衣、祭祀、開爐。宋人先用“棉球衣”祭祀,後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還沒有這樣稱呼它。

明代劉冬、宇易在《內廷風光略》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壹日,紙鋪裁出五色紙,作男女服,長尺薄印,知其姓、字,如寄書。家家有夜飲,叫時燒門,說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說新鬼不敢打扮。送白衣服的人哭了,女聲十九,男聲十壹。”

潘榮弼《景帝歲極盛送寒衣》中有清代寒衣節的記載:“十月新年.....文人家祭祖掃墓,如中原儀。晚上封書,加五色帛以衣履作冠,燒於門外,說送寒衣。”

寒衣節的傳說

關於寒衣節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

1,孟姜女千裏送寒衣

給死者送衣服的習俗據說是孟姜女首創的。

相傳孟姜女新婚,丈夫被擄去徭役,修築萬裏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壹路披荊斬棘,歷盡艱辛,為丈夫送去禦寒的衣物。誰知丈夫累死在工地上,埋在城墻裏面。孟姜女傷心欲絕,對著天哭,摸著天哭,哭下長城四十裏。她咬破手指“流血到骨頭裏”終於找到了丈夫的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好。這就產生了“寒衣節”。

2、蔡倫嫂子推廣手段。

還有壹種說法是“十月壹日燒寒衣”源於商家的促銷伎倆。而這位東漢的精明商人,正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的大嫂。

蔡倫造紙術成名後,他的弟弟蔡默也臨摹了。因為質量不如蔡倫做的,所以經常積壓。為了賣掉積壓的紙張,蔡默的妻子慧娘想出了壹個主意:有壹天,她裝死,躺在棺材裏。蔡默傷心欲絕,哭著說:“慧娘,都是我害了妳,因為我做的紙賣不出去,對妳這麽不好。我要燒掉所有的紙!”她壹邊哭,壹邊把紙捧到慧娘的棺材邊燒,壹會兒燒,壹會兒哭,壹會兒哭,壹會兒喊。

突然,棺材裏的慧娘有了聲音,圍觀的人都很驚訝。那是什麽?慧娘從棺材裏出來時,裝腔作勢地唱道:“死人的錢可以走遍天下,死人的錢可以做生意。我老公不給我錢,誰讓我回太陽?”唱了很多遍後,他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去了冥界,燕王讓我吃了苦頭。我丈夫給燕王送錢,燕王派了很多小鬼來幫我推磨。有錢真的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問我要錢。我把所有的錢都給了他,他打開了地獄的後門,讓我回來。”

蔡沫假裝說“我沒給老婆寄錢”!慧娘道:“妳燒的紙,就是冥界的錢。”慧娘說完這些,蔡默拿了幾捆紙去父母墳前燒。在場的人都以為燒紙可以讓逝者重回陽間或者在陰間少受點苦,所以都來找蔡默買紙來燒。就這樣,消息從壹個人手裏傳到另壹個人手裏,蔡默的論文也賣完了,從而改變了困境。由於慧娘回陽的日子恰好是十月初壹,所以人們會在十月初壹為死者燒紙。

3.朱元璋“賜衣”傳奇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壹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水稻收割入庫的時候。“是月,天子始降”(《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方式告訴老百姓冬天到了。

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表示順應天時,他在十月初壹舉行“賜衣”儀式,把剛收獲的紅豆和糯米做成熱湯,供大臣們品嘗。南京民間諺語說:“十月穿棉襖,吃豆湯禦寒。”“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在穿上衣服禦寒的同時,也給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送去冬衣,以示關心和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