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不僅僅是吃!其內容還包括雜技、表演武術、玩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跳秧歌)等。正月十六晚上,“走萬病”“走橋碰釘”更是別具特色。明清時期,老北京盛行女子“走橋碰釘”的習俗。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上,婦女們穿上白綢衫,成群結隊地並肩出門,手挽手,壹人持香在前面開道,其他婦女緊隨其後,被稱為“走離百病”。以同樣的速度過橋叫做“到期”。據說這座橋壽命不長。過橋者可免腰腿痛壹年。而“碰釘子”就是女人去城門洞碰城門上的銅釘,意思是這壹招“適合男人”,也就是“生男孩”。“走脫百病”是壹種通過觀光、散步消除百病的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兒童或體弱者中進行。這項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在舊社會,婦女傾向於做家務和撫養孩子,所以她們身體疲憊和虛弱,容易生病。每年正月十六的晚上,主要目的是出去逛逛,意思是驅散家裏的疾病。久而久之,形成傳統習俗。這壹習俗至今仍保留在郊縣鄉村,“百病同行”經過歷代的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壹。在現代,也有白天行走的人,比如懷抱孩子的婦女,手扶著的病人,拄著拐杖的老人。在鄉間的道路上,樹林裏,山丘上,河流上,到處都有人在遊蕩。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會唱歌,感覺神清氣爽。通過實地考察,他們可以欣賞如畫的風景,呼吸新鮮的空氣,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益。
古都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元代以來,這裏壹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這使得北京的傳統民俗源遠流長,特別豐富多彩。摒棄“走在橋上碰釘子”的封建迷信色彩,“走在萬病之上”不就包含了“防病健身”“養生”的深遠意義嗎?如今,人們豐富多彩的春遊活動、廣泛的冬季長跑以及各種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也是“百病走”這壹傳統習俗的延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