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是醫生幾千年經驗的結晶。從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以說是信息豐富,有據可查,行之有效,簡單明了。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的整體性和自然性特征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養生理論和方法極其豐富,其中壹個重要的核心內容就是適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故智者之養生,必適寒暑。寒暑適宜是中醫養生中壹個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延年益壽的法寶。
四季養生是指根據壹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保健長壽的目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熱、涼的變化是由壹年中陰陽的盛衰形成的。冬季的至日帶來了太陽,從春天到夏天是太陽生長,陰氣消失的過程,於是有了春天的溫度和夏天的炎熱;夏季至日多雲,從秋季到冬季,陰生長,陽消失,因此秋季涼爽,冬季寒冷。人類作為自然界的壹部分,離不開客觀的自然條件,而應適應四季的變化來調節人體,從而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盈、經絡通達、情緒舒暢的保健目的。
1,對應天人的養生理念
中國的天人相應、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還提出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便和平共處。與人類生存最相關的是自然的日月星辰和四季的變化。
日月變化
古人很早就發現,太陽升起的時候太陽是飽的,太陽落下的時候太陽是弱的。所以古人日出而作,日不歇。月圓之時,人的氣血通暢,皮膚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短時,體內氣血運行緩慢,皮膚松弛,外邪容易乘虛而入。如果在月亮變短的時候遇到突然的暴風雨,人們更容易生病。
變化的季節
壹年四季的氣候、陰陽寒熱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要達到幸福,就要對自然界四季的周期性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就像“蘇文?”四氣調神》說:逆之則禍,逆之則疾。根據四季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了春季養肝、夏季養心、夏季養脾、秋季養肺、冬季養腎的五臟護理方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四季養生具有重要意義。
2.形神統壹的養生觀
形神合壹是享受歲月的關鍵。神居於形,形統壹於神。神疼就疼,神死就死。這種所謂的上帝缺席導致了生命。精神下降必然表現在形式上,如眼神呆滯、面色晦暗、四肢無力、進食量差、身材消瘦等。因為人的精神是由心支配的,誌向、意誌、靈魂、精神都是由心支配的,所以有“心為形之主”的說法。所以,調理心靈就成了調節身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理論強調靜,強調養神,因為靜可以強身健體,不生病可以活到100歲(《尊生八記》)。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密不可分。它們的盛衰直接反映了人類的成長、發展乃至衰老。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由精轉化,精是氣的基礎。神,是指神的意誌和生命活動在精神意識方面的顯現。有精就有神,神是五臟的具體表現,是天之精,是人體的最高支配活動。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秦壽養老新書曾經總結過精、氣、神的關系:主體是精神,氣是本質,本質是氣,氣是食物。因此,神的豐盈需要有精氣等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不足可以直接影響神的作用。有鑒於此,壹個好的養生者,必須保持本質,達到本質與精神的協調統壹。
3、健康動態平衡的概念。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是動態進行的,通過調節使周期相等。中醫非常註重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和疾病保健的前提。陰陽有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相互對立、相互制約。只有身體的陰陽達到動態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比如夏天陽氣盛,炎癥多,容易因熱發汗,損傷氣陰。此時可以服用滋陰涼的藥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湯等,維持體內陰陽平衡。中醫對人體的治療也是基於陰陽平衡的原理,用寒藥治療發熱,用熱法治療感冒疾病,從而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預防疾病。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能生血,血能運化氣,二者齊頭並進。氣血平衡失調,就會出現氣血凝滯、衰竭等病理變化,導致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因此,維持氣血的正常代謝和循環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成為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