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人有壹種保持身材的訓練,需要節食。

古人有壹種保持身材的訓練,需要節食。

飲食流失是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壹,均衡飲食應成為現代飲食科學的重要標準。正因如此,我們來了解壹下,中國古代養生家庭非常重視適當的飲食,在飲食控制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論述和具體的方法。《內經》,被後人稱為“醫書之祖”。蘇文曾經指出過暴飲暴食的危害。“飲食加倍,傷胃。”具體來說,他說,“那些吃得差,活得時不時的人...都是滿了梗阻(腹滿而堵),下了瀉(瀉)久了瀉(痢)”。此後,歷代醫家和養生專家不斷總結出許多飲食控制的寶貴經驗,可歸納如下:

不要吃得過多

壹次吃得太多,會突然加重胃的負擔,從而引起胃痛、嘔吐、腹脹、噯氣等癥狀,嚴重者會出現急性胃炎、腸炎、胰腺炎、胃穿孔等。壹天的暴力和十天的寒冷對健康和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正因如此,宋代張果在《醫學論》中告誡:“少食多算,不可多食”,這就是現代科學所提倡的“少量多餐制”。

餓了不要吃太多,渴了也不要喝太多。人在饑渴的時候,最容易壹次吃太多或喝太多水,使腸胃難以適應,造成不良後果。古人提倡“餓了先吃,渴了先喝”,這是防止餓了吃,渴了喝的科學方法。唐代藥王、長壽老人孫思邈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教訓,並提出警告。“如果不想極度饑餓,就不能吃太多;極度口渴的時候不想喝太多。”如果壹旦出現饑渴,復習這些節食說明或者勸孩子細嚼慢咽,逐漸喝水,就可以避免受到傷害。

不要強迫妳的飲食。

厭食的原因有:壹是生理性厭食;第二種是病理性厭食癥;各種心理因素也會引起厭食。無論如何,只要沒有食欲,就不要“試圖加餐”。積極的措施應該是:調整飲食系統,加強體育活動,參加娛樂活動,保持愉快的精神,創造輕松的飲食環境,烹調顏色、氣味和形狀誘人的飯菜,等等。關於勉強進食的危害,梁朝陶弘景曾在《養生延壽錄》中指出,“不渴則胃脹”,“不饑則脾累”。總之還是會傷脾胃,而脾胃被中醫視為人類健康長壽的“後天基礎”。所以,註意節食,保護脾胃,真的是健康長壽的關鍵環節。

定時定量吃飯。

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說:“及時吃,餓了就飽了”,“每餐不要再用”,意思是要定時定量吃,不要過量。這對維持胃腸道的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規律性非常重要。明代的《定真秘笈》甚至說得很清楚:“飯量小,就不想吃,經常餓,就餓。“這種節食理論,即適可而止,人經常處於饑餓和飽腹的狀態,與現代科學所倡導的觀點非常壹致。

胖人要少吃。

古代養生專家有句話:“五谷強於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五谷,人瘦長壽。保健的需求往往使谷氣少了,所以疾病就不會生了。”(出自《太平禦覽》)。這句話的科學道理顯而易見,所以肥胖者壹定要通過削減主食(五谷氣)來增強元氣(臟腑功能),從而避免因肥胖引發的壹系列胃腸和心血管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飲食控制問題早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視。意大利學者科納盧在1958寫的《健身擴展的可靠秘法》中提出了“節食延年益壽”的理論。他嚴格遵守節食原則,每天只吃360克固體食物,喝400克液體飲料。結果他活到了100多歲,83歲據說還能騎馬,爬山,寫字。美國科學家謝爾登從1928開始創辦了壹所“健身學校”,歷時40年,通過節食調整生活系統,讓數萬名各種疾病患者康復。蘇聯的皮特勞裏教授在《高加索人的長壽》(1975)壹書中,為百歲老人制定了飲食原則:適量飲食。

縱觀古今中外衛生員的經驗,都強調節食對健康長壽的作用。所以在飲食健康方面,第壹是要吃的全面均衡營養,第二是要有飽腹感,維持胃的正常功能。在這個前提下,要根據人的需要來確定合理的飲食體系。這是古代養生保健者的節食理念給予的啟發,也被現代科學證明是壹種有效的養生保健長壽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