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寫蘇軾的作文

寫蘇軾的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嘗試過寫作文。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獨處的習慣,平靜自己的內心,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妳見過的作文是什麽?以下是我寫蘇軾的作文,歡迎閱讀收藏。

寫蘇軾作文1蘇軾,唐宋八大家之壹,名東坡居士。說到這,我就想到了美味的東坡肉。同時,他也有很多健康小貼士。無論如何,“多才多藝”二字足以體現蘇軾高超的才華。

文學家

蘇軾作為宋代文學的最高代表是當之無愧的。畢竟壹首詩,壹句話,都能讓人讀出別樣的味道,讓人深思。我覺得只有蘇軾。蘇軾詩中有些詞用得好,超乎常人想象,讓後人讀了之後心情驟變。蘇軾的詩就像電視劇,情不自禁地在那裏。

“廚師”“醫生”?

東坡肉是壹種仍然在中國流行的美味食物。在當時,蘇軾能想到這樣的做法也是厲害的,而且符合當代人的口味。我懷疑蘇軾大廚有超能力,能看到未來人們如何對待食物。不然他怎麽會無意中做出這道傳統名菜“東坡肉”(因為他忘了把鍋裏的肉煮了,當時鍋裏的肉還沒有糊,但是看起來晶瑩剔透。如果蘇軾是個普通人,可能想吃無糊,可能吃的態度不好,所以可能沒有“東坡肉”)?而東坡同誌不僅吃得不好,身體也很好。雖然他的養生方法有點...但在當時,能提出這些想法的並不是普通人。

為什麽推薦蘇軾為「通俗詩人」?

蘇軾不僅有高超的文學思想和各種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他有壹顆勤勞樂觀的心。

在我年輕的時候,對各種詩人沒有任何認知的時候,我特別記得有壹個詩人去海南島受罰,但是他給哥哥寫信說:“我在海邊吃海鮮。不要告訴別人,以後不要帶我走,這樣我就不能享受美食了。”當時聽了之後覺得這些都是假的,只是詩人用這種方式掩飾自己內心的悲傷,而我卻完全不知道這是真的,這其實讓我很後悔當時沒有落實故事,不知道詩人是誰,經歷了什麽等等。甚至很多時候我做海報,寫“東坡肉”,我只是略過,以為東坡肉是壹種肉,是壹個詩人發明的,和今天的五花肉沒什麽特別的。不知道東坡肉背後的故事。因為之前對詩人的過去了解不多,現在感受到了他的偉大和高尚,讓我對這位詩人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看到他的人生壹落千丈,我心如刀割,突然很想去宋朝看看當時的蘇軾。有人說,人往往能在蘇軾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蘇軾的人生就像壹把劍,壹雙手,讓人既心酸又刺激。

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麽要推薦蘇軾這個“通俗詩人”的原因。

寫蘇軾作文2蘇軾和蘇東坡壹生都在漂泊。大才之人雖有教養,又有教養,但嫉賢妒能,未能讓其在官場指點江山。然而,也恰恰是這壹點,造就了壹位名垂青史、食古不化的大作家。

蘇軾早年讀了不少詩書。他雖然出生在川西偏遠的地方,但卻滿腹經綸,走出四川到北京參加科研。他清新灑脫的文章立刻贏得了歐陽修等人的贊賞,在北京壹時名聲大噪,但他並沒有讀萬卷書。他怎麽能寫得像神壹樣?從這裏,我讀到了只有積累知識,有見識,才能出人頭地。

但是好景不長。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被殺。出獄後,他被貶到黃州。他在黃州並不悲觀,而是帶領家人開墾荒地,自稱東坡居士,業余時間做了壹道美味的東坡肉。不僅如此,蘇軾還經常遊歷黃州,赤壁很受歡迎。山高月小,清朗的夜景清新明亮,清風徐來,沒有水波的江景也在眼前。我想回歸自然,欣賞美景,欣賞農家樂的煙火,從中我讀到了要學會珍惜眼前的壹切,體驗生活,享受生活。

不久之後,蘇軾去了杭州,他真的去了,惠及千萬百姓。在這裏,他動用數萬民工清理西湖淤泥,在深水處建起三座塔。今日西湖美景,三潭印月,是蘇老先生的傑作。另外,蘇堤的修建也是蘇軾的功勞,蘇堤春曉的美景也由此而來。幾次被貶的蘇軾,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而是關心人民,並付諸行動。具有如此人文精神的蘇老先生,怎麽會不被尊重,為什麽不值得我們學習?

蘇軾樂觀豁達的寫照是壹日三百顆荔枝,永遠是嶺南人。壹次又壹次被奚落,但還能自娛自樂,還不忘吃當地的美食。或許此時的蘇軾家裏並沒有太多的積蓄,只有大度和包容。

蘇軾的壹生像壹座山,光明磊落,頑強頑強;喜歡水,蜿蜒而靜,包容而豁達;如雲,灑脫,意趣盎然。生活就像壹本書。蘇軾的書裏雖然沒有壹個字,但是裏面的很多精神和品質是有字的書無法比擬的。細細品味,哲學就藏起來了。或許政治壓力依然不小,但蘇軾就是那個樂觀的蘇軾,那個灑脫的蘇軾。

由於政見不合,62歲的蘇軾被昔日的朋友和同事流放到海南。那時候,海南是壹個被遺忘的島嶼,壹片蠻荒之地。蘇軾只身南下。到了海南後,壹心為民的蘇軾不僅辦了學校講學,還幫助解決土著之間的糾紛,並嘗試吃這種當地的美味。

經過壹生的漂泊,他看透了,克服了。他沒有因為政治分歧而爭論,也沒有因為屢次被降職而抱怨。在他的無字書裏,我讀到了包容和豁達。

寫蘇軾的作文3如果他是情人,他就是讓妳最舒服的情人;如果他是長輩,他就是妳最願意親近的長輩;如果是朋友,他是最能和他談心的醉朋友;而他是壹個學者,他是最開明的學者。蘇軾給人類似的感覺。

他壹個接壹個越落越遠,老了也回不了根了。如果是李商隱的悲痛,他怎麽受得了?但他是個真正的男人,思想開放。他開心地吃著荔枝,去村裏看人家養蠶種田,津津有味地看著雨山,看著灰火變紅,看著蒙蒙大雪打在窗臺上。

誰說不缺生命?門前的水還能往西流。他也有如夢似幻的嘆息,以為舟楫將死,打發余生。

但他最終是快樂的,充滿希望的。如果從它不變的角度來看,物我無窮。

為什麽會受傷?還有這樣優雅的唯物主義者嗎?如此超然,甚至死亡也不會帶來恐懼。清朝的人都說他是李白之後唯壹有這麽大才華的人。

沒錯,但吸引人們的不僅僅是他的才華。昨天看了古文,終於知道他那句名言的來歷了:他在隨筆《忠義報償論》裏說:“姚做學問的時候,會殺人,說第三殺,姚說第三殺。”

古文觀止中有壹條註釋,這兩條正文的考官不知道出處。進入答謝儀式時,歐陽公(指歐陽修?問其出處,東坡笑曰:“當然!”幾個男人哈哈大笑。看的時候會心壹笑,感受他的親切和爽朗。

有人奉承他,他笑而不倒;壹個朋友感嘆人生如夢,壹次又壹次喝酒。他去劃船,騎馬,淋雨,醉醺醺地躺在溪邊,拄著拐杖,聽著潮汐。他生活在詩意的煙火中。

他也有傷心的事。他在悼念辭中寫道:不去想,就永遠忘不了。我可以想象這個開朗豁達的男人壹瞬間壹瞬間是如何想到自己死去的妻子的,眼裏閃著悲傷的光芒。

錢鐘書說,文人喜歡人死,是因為他們可以在某件事上做文章——是的,當元稹把“只眼常開壹夜,眉宇間那終身的煩惱”說得難過得連不到壹年就娶了新妾的時候都能笑出來。但我相信蘇軾的真誠。

這就像是宋人的又壹聲哀嘆:誰會在躺在空床上聽風雨的時候挑燈夜戰之後去縫補衣服?這就是回憶,表白難免虛偽,而回憶大多是真的痛苦。張看月亮的時候,萌生了月初給人拍照的美好哲學思想。蘇軾望月,超越了自己,超越了同齡人,超越了宋朝,生出了博大的關懷:但願人長久,千裏皆美。

自私是人性,關愛也是人性。這兩句話給了我們的小關懷壹個千年安身之所。

蘇軾寫了兩年4塊錢的作文,因不贊成王安石新法,被貶潮州。同年8月,因被控在烏臺詩案中誹謗朝廷而被捕入獄。幸好曹石愛才,不肯殺他。因此,宗申對蘇軾從輕處理,貶至黃州安置,不準幹涉公務。他在黃州的生活簡直就是壹種自由的囚犯生活。在這裏,他經常來赤壁汕頭觀光或在河裏劃船。此時年近半百的他,站在汕頭,不禁思前想後,浮想聯翩,寫出了代表作《赤壁賦》。

他天生愛山愛水。初秋月圓之夜,蘇軾攜賓客泛舟赤壁下。徐來風涼,浪靜。回首壹生,蘇軾的內心是躁動不安的。看著滾滾東流的河水,我想起了我的建功立業之仇白費了。

白霧籠罩江面,浪花與星空相連。“清風徐來,水波停滯”,讓人感覺舒爽飄逸;月色皎潔宜人,江面遼闊醉人。面對這種清澈如畫的美,蘇軾陶醉其中,產生了“離世獨立”、“羽化成仙”的遐想。於是,喝著酒,他很開心,唱著歌。

客人“倚歌而和”,似怨似向往的笛聲,讓蘇軾快樂的心情染上了憂傷,感情由喜而悲,從而展開了壹場關於人生的討論。參觀赤壁會讓客人想起“曾經的英雄”曹孟德。這位威武的英雄就像壹個大浪淘沙壹樣隨水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更何況妳我在此駕舟,飲酒作樂,天天以魚蝦為伴,卻只是如蜉蝣般寄生於天地間。天人對比導致悲傷。

與主客交談,壹問壹答,難以理解。“妳看河水總是在流逝,但它們沒有跑掉。月亮總是又圓又圓,但終究不增不減。從他們不變的壹面看,壹切都像我們壹樣永恒。所有的變化本身都是永恒的,所以沒有必要感嘆生命的短暫。何況,權力,名望,地位等等,我們努力爭取的,都不是幻想,這輩子的煩惱都是自己給的?把這些都放在心裏吧。如果妳沒有自己的東西,就沒有必要去拿。壹切隨緣。這不是解脫嗎?”在說服客戶的同時,他為自己找到了答案。蘇軾雖然被迫害貶謫黃州,但他過得很好,不孤獨,也不苦惱。於是他和客人化悲痛為歡樂,喝了壹杯。

本文以歡喜開始,以歡喜結束,中間探討人生哲學。過渡是很自然的。蘇軾通過遊赤壁來表達自己苦悶的心情和深邃曠達的人生感悟,不僅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而且在文采上給人以美的享受。這說明蘇軾對官場的厭惡是陰險的,透露出蘇軾壹種我行我素、笑對人生的超然情懷。

寫蘇軾的作文5我們對蘇軾並不陌生;提到吃貨我們更熟悉。但如果把兩者聯系在壹起,妳可能會驚訝,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軾,壹個精通詩、文、畫、書的文學家,也是壹個放蕩不羈的美食愛好者。事實上,這是真的。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和這位文學大師是壹類人。

蘇軾真的很愛吃,誰也擋不住他對吃的向往。《東坡支林》中有壹段記載:有壹次蘇軾患了眼疾,別人勸他少吃肉,他卻說:妳說得對,我也想這麽做,可是他不聽我的。還是忍不住不吃肉。還有壹次,他在雨中賞牡丹,餓了。他突發奇想,想吃炒牡丹,但是舍不得泥沙,牛肉酥炸掉了。連花也不放過,真的是吃貨。

蘇軾不僅愛吃,還懂得吃。他對吃有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他寫過許多關於美食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美食賦》,它非常巧妙地展示了中國古代的烹飪和飲食,它說:“最好品嘗的東西之壹是嚼霜。”。爛櫻桃珠炒蜂蜜,杏子芝士蒸羊肉。意思是吃豬脖子後面最好的壹塊肉,吃螃蟹只吃霜降前最肥的大爪子。要把櫻桃在鍋裏炒成蜂蜜,再用杏仁醬蒸成精致的蛋糕,光看字就讓人迫不及待地跟風。

為什麽蘇軾對美食如此了解?這和他曲折的官場經歷有關,因為他經常被降職,在很多地方都幹過,可謂遍布中國。也正因為如此,他和很多好吃的形成了很好的關系。

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蘇軾壹怒之下被宋神宗流放黃州。到了黃州不久,蘇軾就在朋友圈發表了壹首新詩:各地長江知魚美,竹樹連山感筍香。黃州的魚真好吃。我壹看到竹林就聞到了竹筍的味道。不久後更新:鍋洗的很安靜,水很少。柴火的煙不夠的時候,他美得飽飽的,都不在乎了。這是著名的東坡肉。小夥伴們看到了,都贊不絕口,呼籲。而宋神宗的心是,我想打人。

晚年,蘇軾的命運更加坎坷。因為政見不合,壹次又壹次被貶,最後甚至被排擠到極其偏遠的海南儋州。這期間,蘇軾經歷了親人的分離,朋友的疏遠,妃子的去世,以及自己的衰老,無助和貧窮。如果是別人,估計早就郁郁寡歡,壹蹶不振了。但是蘇軾偏食,人間美味那麽多,他都沒吃過。他怎麽會容易抑郁?不,他開發了壹道新菜,烤羊蠍子。將羊脊骨放入鍋中煮熟,然後倒入酒,加入少許鹽,用火烘烤。也可以在骨肉微焦後食用,味道鮮美。他還勇敢地嘗試了當時沒人敢吃的牡蠣,大加贊賞,迫不及待地給兒子寫信。如果中國和朝鮮的醫生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可能會努力遷移到南方分享這種味道。別讓朝中的人知道,我怕他們都來搶我。

余光中說:我不想和李白壹起旅行,因為他不負責任;我不想和杜甫說話,因為他太嚴肅了。蘇東坡很好。他很有趣,可以成為壹個好朋友。

是的,蘇軾有壹個很有趣的靈魂。他善於不厭其煩,自嘲,榮辱與共。他的人生經歷了很多,跌跌撞撞,跌宕起伏。他用自己驚人的樂觀和開放拯救了自己,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啟示。對他來說,美食是壹種愛好,是壹種追求,更是壹種安慰。哪怕是在偏僻的山林裏,簡陋的茅屋裏,喝壹杯濁酒,吃幾口鮮肉,唱幾首詩,也未嘗不是壹種安慰和樂趣。

寫蘇軾的作文6我無法想象在兩千多年的文學史上,沒有他會是什麽樣子:黯然失色,嚴重缺失,深感遺憾,在中國古代文人中,蘇東坡深受後人愛戴,絕對名列第壹。陶淵明太過淡然,他的心境是常人難以體會的;李白太優雅,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杜甫如此之重,以至於人們不敢和他並肩而立,生怕自己的人生也沾染上運氣。所以我們蘇麗珂的東坡,讓人看得見,摸得著,摸得著。而且他的才華不亞於任何人,我們喜歡他是很自然的,也是心甘情願的。

蘇軾在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蘇軾的詩、詞、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的詩大多表達了仕途坎坷的感受,但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的作品。詩風豪邁清新,尤其擅長比喻。他的詞題材廣泛,有緬懷往事、緬懷往事、贈答、送別、說理等,也突破了嚴格的節奏約束,促進了詞的發展。《念奴嬌》、《水調歌頭》等千古佳作都是他寫的。他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軾散文中的王陽議論文恣意妄為,敘事結構嚴謹清晰。這是難忘和永恒的。蘇軾的文學思想強調“有所為有所不為”,崇尚自然,擺脫束縛,“法度創新,妙理外放”。他壹直致力於推動落後,黃庭堅,秦觀等等。

事實上,蘇軾的創作與其仕途密切相關。蘇軾的第壹次仕宦生涯標誌著他創作時期的開始。當蘇軾、蘇轍、蘇洵三子聯袂作詩,集為《南行集》時,標誌著蘇軾仕途的開始,也是蘇軾詩歌創作的開始。如以刑賞忠,以子遊澠池懷古等理論都屬於這壹時期。這壹時期蘇軾涉世未深,詩歌創作僅限於江山風光、文物古跡。在鳳翔時期,他寫了很多人文題材的作品,比如書畫。蘇軾兄弟回京時,已是宗熙寧二年(1069),蘇軾被任命為杭州總判官,直至烏臺詩案,案件範圍包括密州、徐州、湖州三地。這十年可以稱為蘇軾生活和創作的第二個時期。這壹時期,蘇軾政治激進。在創作上,除了歌頌湖光山色,他還寫了大量抨擊新法的作品。在藝術水平上,他從壹開始就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詩人以西湖風光和江浙山水為中心題材,寫出了大量傳世佳作,如“欲將西湖比作西方,淡妝濃妝總相宜”,成為大家的壹種風格。此後,蘇軾被貶黃州。獄中他寫了壹首“葬骨青山在,獨雨傷神”的詩,風格悲涼。黃州流放不僅使蘇軾成為東坡,也使蘇軾的生活觀念、藝術創作和審美情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蘇軾返朝後從詩人轉變為政治家。這期間,蘇軾寫了許多虛幻空靈的詩篇。如著名的“登州海城”。到了晚年,蘇軾的思想更加成熟。他總是處處以佛老的觀念來看待這壹切,形成了蘇東坡的頓悟和解,同時留下了《廣朗寺明》、《易傳》、《論》、《蜀傳》等壹些名著。

蘇軾的確是個才華橫溢的人。蘇軾的壹生是壹首詩,是壹首絕唱!

寫蘇軾作文7“望山側為峰,遠近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這首名為《西林壁》的詩,我們能背誦很久了,但對它的作者蘇軾卻知之甚少,因為他的性格像廬山壹樣復雜多樣,他的人生經歷也是跌宕起伏。

蘇軾受父親蘇洵的影響,從小就閱讀了大量的詩詞書籍,對政治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當王安石為首的新黨上臺,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時,蘇軾站出來說新法損害了百姓利益,結果自然被貶到地方,做了小官。幾年後,宋神宗去世,哲宗即位,西太後聽政,舊黨司馬光重回宰相之位,蘇軾被召回京。本來蘇軾應該感激司馬光。沒想到,他不喜歡舊黨推翻所有新法,於是再次向皇帝提建議,觸怒了保守勢力,再次被降職。雖然政治上受挫,但蘇軾樂觀豁達,在窮鄉僻壤的艱辛中仍能樂在其中。所以他與黃庭堅、佛印在黃州有壹段唱和互動的佳話。貶謫徽州時,他興高采烈地寫下了“壹日三百荔枝,不惜長大做嶺南人”的詩句。到杭州放生時,東坡肉被搗出來,至今仍聞名天下。

這種閑適並沒有摧毀蘇軾的野心。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他寫道:“大江東去浪,千古風流人物去基地西......”他表示要像周瑜壹樣大顯身手,做出壹番成就,那是他人生的最低谷。然而,這是他壹生中的最低點。在他晚年,他的野心不減。“他能像滿月壹樣揮弓,眺望西北,射殺壹只狼……”,他報國的強烈願望躍然紙上,讓人感動。蘇軾在地方任職期間,始終把民生疾苦掛在心上。他在杭州知府任上,帶領百姓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湖泥修了壹條長堤,後來稱為“蘇堤”,以表謝意。

奔放的蘇軾也有溫柔的壹面。他和妻子王福感情深厚。死後十年,他還記得,寫下了“十年生死茫茫,我不去想,我永遠忘不了,我無處可說……”,這是痛苦和沮喪的;在陳冰的中秋節,望著天上皎潔的圓月,他不禁想起了遠在千裏之外的弟弟子遊,留下了“但願人長久,千裏之外。”千古名句。

仔細讀完蘇軾,蘇軾的形象逐漸變得生動飽滿,但以我有限的水平,怎麽能全部寫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