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昆蟲總動員》中“螳螂”所寫的螳螂的生活習性
螳螂、無脊椎動物、昆蟲綱和螳螂目昆蟲的特征和習性。身體中等或較大,頭部呈倒三角形,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部可以自由轉動。身體呈黃褐色、灰褐色或綠色。胸部有2對翅膀和3對腳;胸部細長,前腳為1對粗壯的鐮刀形捕足,腿關節和脛骨關節上有鉤刺,可捕害蟲,故為益蟲。後腳的底部有壹個聽覺器官。雌性的飯量、食量、捕捉能力都比雄性大,有時還能吃到雄性。雌蟲以壹種特殊的方式產卵,既不在地下也不在植物莖幹裏,而是在樹枝表面。交配後兩天,雌性通常臉朝下,先從腹部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依次在上面產卵。泡沫狀物質迅速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裏的中藥叫“桑螵蛸”或“桑螵蛸”。第二年初夏,數百只若蟲從卵鞘中孵化出來。若蟲蛻皮數次,發育成成蟲。對於壹個不完整的變態來說。常見的中國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螳螂”,體長約8厘米,綠色或黃褐色;斑節螺體長5 ~ 6.5厘米,呈灰褐色或深褐色。螳螂屬於昆蟲綱有翼亞綱螳螂科。它是壹種中型到大型的昆蟲,頭部呈三角形,可以自由活動。前足的腿關節和脛骨關節多刺,脛骨關節呈鐮刀狀,常折疊至腿關節處形成能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覆有翅,缺乏前域,後翅膜狀,臀域發達呈扇形,靜止時折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寒地區外,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尤其是熱帶地區。世界上已知的大約有1585種。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方大刀螳螂、北方大刀螳螂、寬斧螳螂、中華大刀螳螂、歐洲螳螂和綠斑螳螂是我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螳螂很長,大部分是綠色的,但也有棕色或斑點。復眼突出,單眼3只。咀嚼口器,上顎有力。前腳抓腳,中後腳適合走路。逐漸變態。卵產在卵鞘內,每1個卵鞘內有20 ~ 40個卵,排列成2 ~ 4排。每只雌蟲可產生4 ~ 5個卵鞘,由泡沫狀分泌物硬化,附著在樹枝、樹皮、墻壁等物體上。剛孵化出來的若蟲是“前若蟲”,剝3 ~ 12次才會變成成蟲。壹般1年1代,有些物種孤雌生殖。食肉,獵食各種昆蟲和小動物,能消滅田野和林區的許多害蟲,所以有益。性虐待和攻擊性,食物不足常出現吞小食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物種會不時攻擊鳥類、蜥蜴或青蛙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是擬態,與其環境相似,從而捕食多種害蟲。因為螳螂的身體顏色可分為綠色和棕色,所以生長環境不同。大多數綠螳螂以綠色的樹木和植物為食,捕食壹些小昆蟲等等,但它們都生活在保護色中。/f?z=504627673。ct=335544320。lm = 0 & ampsc = 0 & amprn = 30 & ampbaiduPostBrowser & ampword = % C9 % DF & amppn=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