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人類發展的過程

人類發展的過程

(1)最早的人類

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來自化石。人類學家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確定它們的相對和絕對年齡,從而確定人類化石的年代,把人類的進化史大致分為幾個階段。而遺傳學家則利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現代人類、各種類人猿和其他高等靈長類動物之間蛋白質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差異和變異速度,從而推算出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齡。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古猿變成人類祖先的時間是700萬年前。

從已發現的人類化石來看,人類的進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南方古猿階段。發現的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440萬年至654.38+0萬年前。根據對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南方古猿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雙腳直立行走,這與猿類不同。

(2)能人階段。前200萬——前654.38+0.75萬年。1960年以來在東非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發現了能人化石。最早可能的生命存在於654.38+0.9萬年前。能人被歸類為人科以下的能人。能人比南方古猿有更大的大腦,可以用石頭制造工具(石器),然後逐漸進化成直立人。

(3)直立人。直立人在分類上屬於直立人,簡稱直立人,俗稱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於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首次發現。當時也有關於是人還是猿的爭論。直到上世紀20年代,北京周口店發現了北京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確立了直立人在人類進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生活在大約654.38+0.7萬年前到20多萬年前。迄今為止,在亞洲、非洲和歐洲發現了直立人化石。

(4)智人階段。智人壹般分為早期智人(古代智人)和晚期智人(現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萬年前到6.5438億年前以上。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大約始於6.5438億+年前。其解剖結構與現代人基本相似,所以在解剖結構上也被稱為現代人。

根據目前發現的人類化石證據,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類。

②鄧恩的頭骨

1924年,在南非阿紮尼亞壹個叫Towne的地方,壹個小頭骨化石被那裏的采石場工人炸開了。這塊湯尼的頭骨化石很快被送到約翰內斯堡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醫學院,交給了解剖學教授雷蒙德·達特。澳大利亞人達特剛從英國倫敦學習醫學、解剖學和人類學回來。采石場工人給達特的頭骨化石,包括大部分頭骨和壹個完整的顱內模型,含有全套乳牙和正在萌出的第壹恒磨牙,屬於年輕個體(相當於現代3-6歲兒童)。

達特發現,這塊化石有許多類人猿的特征。舉個例子,這個年輕個體的大腦像成年大猩猩壹樣大約500 ml,成年後估計只有600 ml左右。此外,上下頜向前突出,類似猿類。同時,達特註意到這塊化石也具有人類特征。它的牙齒非常小,類似於人的牙齒。最重要的是,枕骨大孔和人類壹樣,位於顱底中央。枕骨大孔是頭骨底部的開口,脊髓在這裏與大腦相連。因為人類用腳直立行走,頭部在脊柱頂端保持平衡,枕骨大孔位於顱底中央。猿的頭部前傾,枕骨大孔位於顱底後方。托尼頭骨中枕骨大孔的特征表明,它的個體可以直立行走。

基於這些發現,Dart在1925發表了研究報告,指出這塊化石所屬的個體是類人猿和類人猿性狀的混合體,是目前發現的最接近人類系統的已滅絕猿類。因為它是在非洲的最南端發現的,湯的頭骨所屬的個體物種被命名為非洲南方古猿。達特的文章發表後,遭到了英國解剖學和人類學諸多權威的嘲諷。他們認為這塊化石只是早期猿類化石。在隨後的10年裏,因為備受矚目的北京人化石的發現,這個頭骨很少再被提及。

1936年,另壹批化石在德蘭士瓦省斯特奇的方丹采石場被爆破。其中,有壹個完整的頭骨與湯尼的頭骨非常相似。從那以後,類似的化石在克羅姆賴德,馬卡潘斯蓋特和蘭斯,斯瓦特克被發現。到20世紀50年代,在上述五個地點發現了70多具南方古猿化石。學術界將南非發現的南方古猿化石歸為壹屬兩種,即非洲南方古猿和粗壯南方古猿,或稱纖細南方古猿和粗壯南方古猿,逐漸確立了南方古猿是早期人類祖先的地位。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南方古猿雖然在名稱上仍叫南方古猿,但實際上是人科的壹員。根據國際古生物命名規則,物種壹旦命名,就不能隨便更改名稱。因此,古猿的名稱沿用至今。

(3)東非的發現

20世紀50年代末,在非洲尋找人類化石的工作逐漸轉移到東非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東非的地質特征是從南到北有壹個大裂谷,其表面是壹系列的峽谷和湖泊。該地區有大量幾百萬年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沈積物,為同位素測年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因此,埋藏在這些火山巖層中的化石的年齡可以被準確地確定。

7月1959,17日,經過30年的搜尋,古人類學家路易斯·利基和他的妻子瑪麗·李奇終於在奧杜威峽谷發現了壹個近乎完整的粗壯南猿頭骨和壹根小腿骨。頭骨特別厚,牙齦上有巨大的臼齒。李基夫婦將這個頭骨所屬的物種命名為博伊猿(Zinjanthropus boisei),後來又將其改為博伊南猿(Australopithecus boisei)。在他們看來,紫荊花是壹種東非品種的健壯物種。通用名Zinjanthropus的意思是“來自東非的人”,而boisei這個名字來自於Charles Boise。他曾經支持東非李基家族的工作。用鉀氬法測定化石年齡,確定“東非人”生活在654.38+0.75萬年前。在這次發掘中,還發現了石器和滅絕動物的碎骨碎片(似乎是以營養豐富的骨髓為食所致)。「東非人」已經可以制造石器,甚至捕獵動物了嗎?從頭骨來看,它的大腦還是太小,無法完成如此復雜的技術操作和勞動。如果這些石器不是“東非人”制造的,那是誰制造的呢?

1960年,在發現“東非人”頭骨的地點附近,路易斯·利基的兒子喬納森·李基(Jonathan Leakey)發現了壹個年齡為10 ~ 11的兒童的部分頭骨和下頜骨,不同年齡人的手骨,壹個成年人的鎖骨和接近完整的腳骨。1963年,在同壹地點發現了另壹個牙齒最多的頭骨和下頜骨。對這些化石的研究表明,這是壹個比“東非人”更進步的人。它的大腦幾乎比“東非人”大50%,頭骨形狀更進步,牙齒比“東非人”小,生活在654.38+0.78萬年前。根據達特的建議,路易斯·利基等人將其命名為能人,作為Homa屬的第壹個早期成員。能人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手巧的人”或“熟練的人”。

路易斯·利基認為,在發掘“東非人”時發現的石器是由“能人”制造的,骨頭碎片也是由“能人”打碎的。他認為,雖然南方古猿是人類早期祖先的壹部分,但只有“能人”才能繼續進化到人類後期,並最終產生現代人。東非“東非人”和“能人”的發現,也是兩類人類家族成員同時生活在同壹地區的最早證據。此後,在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發現了許多“能人”化石。最重要的壹個是理查德·李基,1972年路易斯·利基的另壹個兒子,他的頭骨編號是KNM-ER 1470,是在圖爾卡納湖東岸發現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埃塞俄比亞的奧莫河谷和阿法地區的哈達爾發現了大量的南方古猿化石,包括距今約350萬年至654.38+0.5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其中,在1973的哈達爾發現了構成膝關節的兩塊骨頭,股骨下段和脛骨上段,已被證明具有直立行走的功能。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350萬年前。197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唐納德·約翰遜(Donald Johanson)在同壹地區發現了壹具女性的大部分骨骼,並將其命名為“露西”。根據對她的骨盆、脊椎和膝蓋骨的研究,可以確認她是用雙腳直立行走,生活在340萬年前。

1976年,瑪麗·李基在萊托裏地區發現了壹組凝結在火山灰中的人類腳印。這組370萬年前留下的腳印相當完整,其年代測定也相當可靠。根據足弓形狀和步態分析,可以認為是直立行走時留下的。上述發現是人類兩足行走的最早證據。

Johansson等人根據對Hadar和Lettori化石的比較研究,認為這兩個地方的標本非常相似,都是雙腳完全直立行走,都有小腦髓和大犬齒,因此屬於壹個綱,應該歸為壹個新的物種——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他們認為Afa物種的某些特征介於猿和人類之間,但其類猿特征明顯在向人類轉變。因此,阿法種不僅是非洲種南方古猿的祖先,也是“能人”的祖先。壹方面,Afa物種從非洲南猿變成了刺槐物種,最終滅絕;另壹方面發展成能人和智人。

到上世紀90年代初,在非洲發現的南方古猿有5種,分別是非洲種、阿法種、刺槐種和埃塞俄比亞種。這五種南方古猿被歸類為上面描述的瘦長而粗壯的南方古猿。非洲種和Afa種屬於細長型。其中,阿發較早,以“露西”為代表;非洲的物種要晚壹點,只在南非發現。其他三個物種屬於粗壯型南方古猿。埃塞俄比亞物種是以250萬年前的下頜骨命名的。這塊化石1967發現於埃塞俄比亞南部。很多古人類學家不認可這個物種,認為應該歸為鮑伊物種。

20世紀90年代以後,東非早期人類化石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1994年,美國古人類學家蒂姆·懷特等人宣布,他們在埃塞俄比亞阿法盆地發現了大量44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並將其命名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ramidus)。Ramid在當地部落語言阿拉伯語中是“根”的意思。以此化石命名,意味著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最古老的直系祖先。之後,李察·李基的妻子梅芙·李基和美國古人類學家阿倫·沃克在圖爾卡納湖西岸發現了42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阿那曼西斯。由於學術界對祖先種的人類學地位仍有不同看法,壹般認為湖濱種是最早能直立行走的人類學成員。

(4)從南方古猿看人類進化。

自1924年Datt首次發現南方古猿化石以來,迄今已發現7種南方古猿化石。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斷發現以及對所發現化石的多學科研究,使學術界對涉及早期人類起源和進化的過程有了新的認識。首先確立了南方古猿在整個人類進化系統中的地位。近幾年400萬年前南方古猿化石的發現,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更接近遺傳學家通過DNA研究推算出的猿類分離時間;其次,南方古猿中各個物種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以及與後來的原始人的進化關系等方面的特點,讓人類學家認識到人類的進化過程比原先想象的要復雜得多。在相同的時間範圍內,幾個南猿物種同時存在,但只有壹個種群向人科方向進化,其余最終滅絕。這說明人類的進化是以“灌木叢”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傳統的線性方式。這對豐富生物進化理論具有重要意義。南方古猿的發現和研究加深了人類對其起源和進化的認識,促進了古人類學的發展。值得壹提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小生境家族為東非古人類的發現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5)東方的故事

學術界壹般將原始人分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原始人類。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促使南方古猿擴大大腦,逐漸獲得直立行走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從而轉變為人類呢?

15百萬年前,非洲自西向東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居住著各種靈長類動物,包括多種猴子和猿類。然而,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裏,那裏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導致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著紅海裂開,經過今天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因此,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的土地像氣泡壹樣上升,形成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這些高高的凸起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破壞了以前自西向東的壹貫氣流,使東部成為少雨地區,失去了森林生存的條件。連綿的森林開始破碎成壹片片的小樹林,形成了壹片片的森林、稀疏的樹林和灌木叢。約654.38+02萬年前,持續的地質構造力量進壹步改變了這裏的環境,形成了壹條由北向南的狹長彎曲的峽谷。大峽谷的存在造成了兩方面的生物效應:壹是對峽谷東西兩側的動物之間的交流形成了障礙;二是進壹步促進馬賽克生態環境的發展。壹些專家認為,這種東西向的屏障對於人類和類人猿的分支進化極其重要——將人類和類人猿的祖先群體分為兩部分。大峽谷西部的群體生活在潮濕的灌木叢環境中,最終成為現代的非洲類人猿。大峽谷東部的族群,為了適應開闊環境下的生活,發展出壹套全新的技能(兩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開始使用和制作工具),並由此通過南方古猿轉化為人類。法國古人類學家伊夫·科彭斯稱這種進化模式為“東方的故事”。

(6)非洲或亞洲

達爾文在1871提出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他的理由是,大猩猩和黑猩猩這兩種最接近人類的猿類都生活在非洲。當時非洲還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很多人認為壹個像人類壹樣的萬物有靈的貴族不可能起源於黑暗的非洲大陸。因此,達爾文的觀點並不被普遍接受。但如前所述,自1924年以來,在非洲發現了多達7種南方古猿化石。經過多年的爭論,人類學家壹致認為南方古猿屬於人類系統。其形態遠比亞洲猿人(直立人)原始,年代也早於後者。因為比南方古猿更古老的化石(如拉馬克)在人類進化的體系中還不確定,目前的趨勢是否定的,所以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發展的第壹階段。而且在非洲以外,至今沒有發現壹定是南方古猿的化石。因此,目前大多數人類學家認為,人類的起源應該在非洲。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起源的問題似乎解決了。但實際上問題遠沒有這麽簡單,非洲起源理論也是不完善的。根據現有的證據,包括化石、分子生物學和古生態學數據,壹般估計人類最早應該起源於700萬年前左右。然而,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也不過440萬年前。比這個時代更早的人類化石也只是零星發現,鑒定還不確定。另外,非洲至今沒有南方古猿和原始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所以不能確定非洲是人類起源最早的地方。這樣,人類學的壹些人就在考慮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學者黑克爾就提出亞洲長臂猿與猩猩的相似性大於非洲猿與人類的相似性。因此,人類可能起源於亞洲,尤其是中國。原因有三:壹是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環境和氣候變化與東非非常相似;其次,根據對古哺乳動物的研究,在過去的10萬年裏,東非和東亞有很多相似的動物類,說明兩地的古環境和氣候相當接近;第三,中國發現了多種古猿化石,出土了豐富的直立人及其後期人類化石,以及舊石器時代的文物。至於中國是否是早期人類的發源地,還需要更多的化石證據和深入研究來解開這個謎團。

[編輯此段]人類發展

(1)南方古猿階段

南方古猿屬於靈長類家族。人類科與類人猿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靈長類動物中唯壹可以雙腳直立行走的動物。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發現於1924年開普省的湯恩采石場。這是壹個南方古猿嬰兒的頭骨。R .達特教授研究化石。他發現這個頭骨非常類似於猿,但它具有許多人類特征;腦容量雖小,但比黑猩猩的大腦更像人;從枕骨大孔在顱骨底部的位置來看,我可以直立行走。因此,在1925年,他發表了壹篇文章,提出同恩的嬰兒是介於猿和人之間的壹種類型,並將其命名為南方古猿。這在當時的人類學家中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當時的人類學家大多認為發達的大腦是人類的標誌。

隨後,在南非和非洲其他地區,人類學家發現了數百塊猿人化石。經過多次研究,直到20世紀60年代,人類學家才逐漸認同南方古猿是人類進化系統初始階段的化石,在分類學上歸入原始人。

南方古猿生活在654.38+0萬年前到420多萬年前之間。他們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苗條型和粗壯型。壹開始有人認為兩種類型的差異是性別差異。瘦長型又稱非洲南猿,身高約1.2m,顱骨光滑,無矢狀突起,眉弓突出,面骨小。粗壯型又稱粗壯南猿或鮑曼南猿,身體約1.5m,頭骨上有明顯的矢狀脊,面骨相對較大。從它們的牙齒來看,粗壯型南方古猿的門牙和犬齒很小,但臼齒巨大(下顎也很厚),說明它們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瘦長型南方古猿是雜食性的。壹般認為,瘦長型進壹步進化為能人,而粗壯型大約在654.38+0萬年前滅絕。

(2)能人階段。

自1959年以來,人類學家L. Leakey (1903-1978)在坦桑尼亞奧杜韋峽谷和肯尼亞的特卡納湖發現了能人化石。這些古人類腦容量很大,大概600毫升以上。大腦的大體形狀和溝回與現代人相似。頭骨和指骨更接近現代人,牙齒比粗壯的南方古猿小。在分類學上,古人類學家將他們歸為能人。能人生活在654.38+0.75萬年到200萬年之間,那時粗壯南猿還沒有滅絕。

石器和能人化石壹起被發現。這些石器包括可以切割動物皮膚的石屑、有刀片的劈砍工具和可以打碎骨頭的石錘,都屬於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說制造工具和擴展大腦的能力是人類屬的重要特征。

但是,能人是靠打獵得肉,還是靠找屍體得肉?大腦的膨脹和石器的制造有什麽關系?這些都是需要進壹步研究的問題。

(3)直立人階段

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北京房山周口店直立人遺址出土的40多個個體人類化石、數萬件石器、火遺物和狩獵遺物,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社會生活的縮影。

人類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用簡單的工具比如錘打石器和用它們做成的棍子就可以做徒手做不了的事情。人們利用這些工具與自然作鬥爭,逐漸改造自然和人類自身。

從不用火到用火,是人類的壹大飛躍。北京人會用火,會控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點燃,保暖,驅趕動物,促進了身體和大腦的發育,增強了與自然抗爭的能力。

在北京人遺址中,除了采集可食用的樸樹種子外,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遺骸,其中有2000多個體的腫骨鹿化石,表明北京人過著采集狩獵的生活。

(4)智人階段

早期智人:1848年,在歐洲西南角的直布羅陀發現了壹些古人類化石。這些化石所代表的古人類就是最早被發現,後來被稱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安德特人)的早期智人,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尼安德特人之所以被命名為尼安德特人,是因為他們來自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山谷。1856年8月,在這裏的壹個山洞裏發現了壹個成年男子的頭蓋骨和壹些四肢的骨頭,他們被命名為尼安德特人。之後,從西起西班牙和法國,東至伊朗北部和烏茲別克斯坦,南至巴勒斯坦,北至53度線,開始在大量地區發現尼泊爾化石。尼日利亞人生活在20萬到3.7萬年前。

尼日利亞人的腦容量已經達到1300到1700毫升;與直立人相比,頭骨更光滑,圓頂頭骨厚度減小。面部(從眉骨向下到下牙列)向前突出的程度與直立人相似。歐洲人鼻骨異常突出,說明他們的鼻子壹定很高;但由於他們有大牙齒和上頜骨,推測他們的鼻子不可能像現代歐洲人那樣有狹窄的鼻腔,而是向前大大擴張的鼻腔。換句話說,他們的大鼻子和現代歐洲人壹樣高,和現代非洲人壹樣寬;而且,鼻孔可能更靠前。

尼日利亞人創造了壹種被稱為莫斯特文化的石頭工業,以微小的尖頭裝置和刮刀為代表。當時歐洲氣候寒冷,尼日利亞人能夠用火,並且已經能夠生火。尼日利亞人也開始有埋葬死者的習俗。

除了尼安德特人之外,在歐洲還發現了壹些既有直立人原始特征又有智人進步特征的早期智人化石,包括希臘的Petralona(年代可能是16萬~ 24萬年前,但有爭議)和法國的Totaville(又稱arago,年代約20萬年前)。有學者將其視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此外,20-30萬年前在德國發現了斯坦海默人,約25萬年前在英國發現了斯旺斯庫姆人。他們的頭骨特征非常相似,在形態上顯得比尼泊爾人更高級,但他們的年齡甚至比尼泊爾人還要早。因此,有學者稱他們為“進步的尼日利亞人”或“前尼日利亞人”,認為他們是後來的晚期智人的祖先;其他時代較晚的尼日利亞人被稱為“典型的尼日利亞人”,在33000年前滅絕或被晚期智人取代。

在非洲,埃塞俄比亞、博多(約20-30萬年前)、布羅肯山人(約1.3萬年前)發現了早期智人。

中國早期智人化石發現於1949之後。材料主要有北方的大理人(發現於陜西省大荔縣)、金牛山人(發現於遼寧省營口縣)、許佳堯人(發現於山西省陽高縣)、丁村人(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南方的馬壩人(發現於廣東省曲江縣)、陰山人。

亞洲其他地區的早期智人也在印度尼西亞梭羅河沿岸發現了昂東人(又稱梭羅人),這顯示了從部分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過渡。

晚期智人:中國發現的第壹塊化石——晚期智人,是周口店著名的穴居人。這些化石是在1933古龍山的洞穴中發掘的,包括三個完整的頭骨、三個頭骨碎片、四個下頜骨、三個下頜骨碎片、幾十顆零星的牙齒以及幾塊椎骨和肢骨。但由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隨後的太平洋戰爭,這些資料連同當時所有的北京人化石,都流失在幾個美國人手中。幸運的是,這些珍貴的資料在消失前被制成了模型,這些模型成為我們今天重新研究這壹時期人類發展的重要依據。

解放後,在中國廣大地區發現了壹系列重要的晚期智人化石。其中有柳江人(發現於廣西柳江縣)、紫陽人(發現於四川紫陽縣)、穿洞人(發現於貴州普定縣)的頭骨,以及分別稱為河套人、來賓人、麗江人、黃龍人的零散化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