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源於古語“雨生百谷”。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壹個節氣。民間諺語“春雨貴如油”指的是谷雨季節。谷雨,雨水多,氣溫升高,要根據其氣候特點,調整健康,預防疾病。
由於谷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增大,濕氣容易侵入人體,造成身體“濕”,人會感到困倦、疲倦、頭暈,也就是常說的“春困”。有壹定濕度的空氣是正常的,是正常人所需要的。但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成為“濕邪”入侵人體。濕邪很少單獨致病,常與寒、熱、暑、瘀等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往往纏綿難愈。
防寒濕冷
谷雨季節氣溫升高,但晝夜溫差大,容易感冒。如果出現外感寒濕,就會出現惡寒發熱、身重頭重、關節肌肉酸痛等寒濕癥狀。所以早晚還是要註意保暖,避免寒濕入侵,引發感冒。如果是外感寒濕,可以通過中藥、刮痧、拔罐、針灸等方法治療。
預防消化系統疾病
谷雨雨水多,脾易被濕困,所以谷雨是脾胃病的易發期。無論是外感寒濕還是內生濕邪,都容易造成濕邪堵塞胃腸,出現食欲不振、腹脹、嘔吐、腹瀉、大便粘稠等胃腸道癥狀。中醫認為,濕歸脾,祛濕應從健脾入手,避免內生濕。如果飲食不當,很容易損傷脾胃。平時要少吃生冷的東西,避免暴飲暴食和饑餓,避免吃對胃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藥物,以免損傷脾的陽氣,導致內濕積聚。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如紅豆、薏米、茯苓、山藥、生菜、扁豆、冬瓜等。,做成粥或湯,以促進脾胃運化祛濕。還可以適當用中藥溫補脾胃,使濕氣隨排便排出。
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
濕邪最容易侵入關節,導致關節疼痛、沈重、活動不利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或誘發各種關節疾病。在谷雨中,有時氣溫會在30度以上,讓人感覺很熱。如果像夏天那樣穿衣服,濕氣很容易從裸露的部位進入體內,尤其是關節處,導致關節炎。長期生活在潮濕的地方或在潮濕的地方工作也會引起風濕性關節炎。所以在谷雨季節穿衣要註意關節保暖,避免長時間待在潮濕的地方。
谷雨需要適當的運動來預防疾病,尤其是戶外運動。春運可使楊琪上升,氣血運行順暢,避免濕邪積聚。運動時不要出汗過多,出汗後要及時更換衣服,避免濕氣的入侵。
谷雨可以進行穴位保健按摩,預防疾病。陰陵泉是脾經的關節點,也是祛濕的關鍵點。按壓陰陵泉可以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穴位位於人體小腿內側,膝蓋以下脛骨內側凹陷處。取此穴時,應采取坐或仰臥的姿勢。按摩左右腿穴位,每次60下,早晚各壹次,以穴位處有酸痛感為宜。
谷雨防病,要註意精神調理,保持良好的心情。中醫說肝亢則脾虛,所以要保持肝郁,脾健,濕邪才不會生。
王浣
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副主任醫師
嶽陽市巴陵人才計劃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嶽陽市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湖南省“十三五”重點專科帶頭人,湖南省脾胃病臨床診療示範基地負責人,世界中醫診斷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中西醫結合專業委員會委員。擅長功能性胃腸病、食管炎、胃腸炎、消化性潰瘍(包括口腔潰瘍)、功能性便秘等脾胃病的診斷和治療,癥見胃痛、腹痛、腹脹、腹瀉、口苦、口臭、便秘等。創新性地提出應用中藥培土祛濕調理胃腸道預防胃腸息肉術後復發,積累了壹定的治療經驗。參與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南省科技廳、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湖南省教育廳、市科技局等多項課題研究,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第壹作者1篇,主編1篇,合著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