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特別強調季節、氣候、晝夜變化、地理環境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中醫認為,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和病理,養生和治療要考慮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黃帝內經》強調養生要順應四季。壹年四季的變化對人體的影響不同,多發病也不同。蘇文的四氣調神理論認為,壹年四季都會發生不同的情緒變化,需要根據四季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如“春養神”、“夏養神”、“冬養神”。壹天中晝夜的變化,使人體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人的壹生被要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醫認為人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懼、驚。七情與五臟的關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憂,肺主悲,腎主驚。
《黃帝內經》調養精神的方法是“靜”,要求心態平和,遇事不急,不辱,知足常樂。這樣氣血和諧,五臟平安,不會生病。《蘇文·論古代天真》說:“無所淡然,真氣隨之;保持精神在裏面,遠離疾病。是以清閑少欲為前提,心安不懼。”
中醫養生也需要適當的運動,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方式。現代鍛煉方法包括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步行和廣播體操。運動要因人而異,要根據年齡、體力、性格愛好、周圍環境條件來決定。
《蘇文宣明五氣篇》也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傷傷筋,謂之五痛。”它的意義在於,妳不能運動,運動過度也不好。妳應該勞逸結合。
《蘇文·古天真論》說:“飲食要適度。”適度就是適度,包括規律的進食時間,適度的進食量,合理的搭配。
《內經》飲食中的壹個重要理論是“五谷為養”。五谷指的是雜糧,五果是水果的總稱,五畜是肉的總稱,五菜是蔬菜的總稱。中醫說以五谷為主,五果五畜五菜為副食。《內經》的觀點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飲食結構金字塔基本壹致。
“五谷為養”的另壹層含義是五谷搭配要合理,即粗糧搭配面粉和大米,符合醫學上的蛋白質互補理論。中醫認為食物有五味,即酸、甜、苦、辛、鹹。五味入五臟,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鹹入腎。適當補充五味,可以滋養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