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處於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和沖突最多的時期。隨著學習生活從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的轉變,發展方向從升學向就業轉變。面對日益激烈的職業競爭和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他們在自我認知、人際交往、求職、成長、學習、生活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心理困惑或問題。他們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而。如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職業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任務。\x0d\美國心理學家林克倫說:“做壹名心理健康工作者不壹定是教師的主要角色,除非我們從本質上考慮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的過程,但很多教師並不把這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如果壹個老師對工作中的診斷壹無所知,那麽他所做的遠不如他應該做的有效。如果教育是為壹個健康的社會培養健康的公民,教師應該意識到他們作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大責任。”這句話充分說明,教師不僅有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責任,更應該肩負起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那麽,如何做壹個好的學生心理醫生呢?我覺得應該從我的工作實踐出發,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x0d\ 1。在態度上樹立正確的教育意識\x0d\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方法對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效率、社會態度、社會行為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是否有正確的“學生觀”是關鍵問題。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學生觀”,支配著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方法。教師要正確、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尤其是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因此,教師應該走進學生,采取正確的教育態度,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積極因材施教。\x0d\第二,要對心理教育有新的認識。\x0d\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心理教育是提升人性的教育(關註心、潛能、德性的教育),是發展的教育(培養學生心態、自我意識、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感知幸福、體驗幸福、追求幸福的過程)。\x0d\ III。育人需要修身\x0d\著名教育家葉瀾先生曾在《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的序言中提出:“我們研究的重點不是育人這壹通常是教師研究的熱門話題,而是教師如何教育自己,這壹點雖被忽視,但對教育質量和教師生活質量卻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我們堅信,沒有教師生活質量的提高,就很難有高質量的教育;沒有教師的精神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的精神解放?總之,教育是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加完善的職業,教育者只有自覺提升自己,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和發展。“所以,做壹個好的學生心理醫生,需要我們的老師有壹個健康的心理。\x0d\ IV。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充分發揮班集體心理健康的潛力\ x0d \ 1。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為群體做出貢獻→得到群體的表揚和認可→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激勵他們→使他們為群體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樣反復形成良性循環,讓學生在班裏快速健康成長。\ x0d \ 2。有力地把握情感功能。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正確的認識只有在積極的情緒體驗後才會被帶入個人的概念體系,並會使其改變信念。因此,在班級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發現自我、鍛煉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是使學生正確認識和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之壹。\ x0d \ 3。從建立自主合作的管理模式入手,選拔註重人格品質的班幹部,註重塑造學生崇尚科學、善於合作、勇於開拓、不斷進取、寬容、獨立、有責任感的現代人格。在教育活動中,要註重對學生人際關系的引導,開展多種活動,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在環境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講解和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要認識,讓學生了解心理發展的壹些規律和自我控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分析和控制能力。?第五,做好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首先,牢記新型師生關系是個體心理生活指導的前提,教師是建立這種關系的關鍵;情感教育是個體心理生活指導的基礎。學生要學會關註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經歷,學會理解他人,學會與他人感同身受,學會關心他人的情緒,從而理解他人的情緒,調節自己的情緒。其次,要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為自己提供因材施教的理論依據,為自己量身定制壹套可行的心理咨詢方案。\x0d\總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壹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對教育忠誠,有責任心,對學生有愛心,要有健康的自我,要有不斷學習和創新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要有耐心,細心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