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凡是讀《道德經》的人,壹開始都會笑;然後嘲笑自己笑成這樣;最後會覺得現在需要這個理論。至少,這將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時的反應,我自己也是這樣。林語堂先生是這麽說的,我讀的時候的“遭遇”就像是林先生說的“說心裏話,先說心裏話。“老聃,俗稱老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據司馬遷考證,太史公,老子,姓李,楚國人,曾任周王室藏書官。那時候老子是個很有威望的智者。相傳孔子幾次向老子求教,都說老子“還是龍”。後來由於周王室的衰弱和內亂不斷,老子感到痛心卻又無可奈何,下定決心棄官歸隱。我到函谷關時,關命尹去了解老子的德才,並讓老子留下口信。老子寫了五千字,就是後人看到的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雖然只有五千字,卻是老子全部思想的精華,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原本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道德經》,第二部分是《道德經》。這本書簡潔、深刻、內容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特的視角探討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起源、國家的治理、生命的溝通等壹系列重要的政治哲學命題。發展前人沒有做的,陳述前人沒有說的,提出著名的哲學、道、自然、無為等概念,是中國哲學的奠基性工作。概括起來,《道德經》主要有三個內容,即談宇宙、談人生、談政治。
老子的宇宙哲學的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描述為“萬物混合而自然生成”。孤獨寂寞,獨立不變,走來走去沒有危險,可以做天下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但“道”這個字不是壹個客觀的物質,而是壹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存在於萬物之前,超越萬物,卻支配著壹切自然和社會現象。世間萬物皆源於道,道生壹、二、三、三事。它是不可預測的,道的本質是虛無——世間萬物都是由某種東西而生,這是壹種建立在虛無之上的世界觀,而老子只是認為它是虛無。老子的哲學涉及到壹個“名”與“實”的問題——“名可以名,但不可名。無名,天地之始;名聲是萬物之母。所以,往往什麽都沒有,想看它的奇景;往往,妳想看。”名與實不能簡單劃等號。有名無實的情況並不少見,不應該只關註它的名字而忽略它。此外,老子還談到了天道——“天道,弊大於利”作為產生和推動萬物的道,其運行有其自身的規律。老子壹開始就談到了道,並把它作為書中壹以貫之的思想,不僅是為了解釋宇宙的形成和自然之道,也是為討論人生和社會政治準備壹個前提。老子說“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其出發點是主張人發展自然,把自然之道作為人類生活的準則。因此,老子關於道的宇宙觀是其人生觀和政治觀的基礎。
《道德經》對人生與政治的論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人是萬物之靈,卻生於道。為什麽?因為人是包括私欲在內的矛盾混合體,萬物之靈的這種“靈”受到私欲的限制,體現在主觀意識中總有壹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符。我們做什麽呢我覺得是需要培養的。修養是幫助人擺脫不自然的東西,使人順應客觀,使客觀支配主觀,讓人生少壹些坎坷。“為聖人,無因無為而敗,無因堅持而損”,即修行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遂吉祥,所以“道”也是壹種人生,“出家萬事如意”。在壹些版本中,我們看到老子說:“我常常沒有觀看奇觀的欲望。”總有看下去的欲望。“人只有沒有私欲,才能保持清靜,才能體會到‘道’的奧妙,才能適應和順應客觀的變化。如果有私欲,就不能保持安靜,就無法體會道的奧妙,即使體會也是有限的,人就很難順應客觀的變化,人生旅途就會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所以修道需要修德,不帶個人思想,壹切都是客觀的。這就是“德”,“夫之命非自然,然是自然,故生之道,禽獸之德”。人只有擺脫了私欲,才能放棄個人的想法,順應客觀自然。那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就可以樂觀自在的與人交往,做到“無所不用其極。"
“水為萬物所好而不爭,水為眾人所惡,所以是幾物。”這意味著水對壹切都有好處。
龍不求有功,是在壹個沒人願意去的地方,所以離大道最近。為什麽離沒人願意去的大道最近?因為水本來是幹凈純凈的,但是為了凈化別的東西,就把自己弄得全臟了。最後,
而且還降到了最低處,不再被重視。所以,為別人犧牲自己,最後落得壹個大家都不願意去,都鄙視的下場。這種“甘於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在《道德經》裏也叫“軟弱”,就是永遠把個人的欲望放在最弱的位置,把付出放在最強的地方。《道德經》寫道:“意思是世界上最弱的東西是水,沒有什麽東西是用它來攻擊最強的東西所不能戰勝的。克服困難的時候,水又變得最強。《道德經》以水指道,以其柔與韌來描述道的特性。我們壹直強調人要無私,無私就是私欲要弱,奉獻就是付出的欲望和力量要強。為什麽無私奉獻的人,做事情的時候總是散發著朝氣和無窮的力量?因為他的精神狀態符合道,萬物本原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壹定要把“道”的特質變成自己的內在品質,永遠認為自己做的比想要的多得多,這樣人就永遠不會離成功太遠。人際關系是人壹生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然後《道德經》說:“善者為師,不善者為師。壞人是好人的智慧。我不管它,我不愛它的智慧,雖然我知道其中的大奧秘,但它是奇妙的。“意味著比我們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的學習老師。而面對不友善的人,他能增加我們的智慧。如果妳不重視這些東西,不珍惜這些知識(如果妳不重視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雖然表面上妳懂得很多,實際上卻很混亂,這是人生中極其重要的壹朵奇葩。無論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商戰還是體育比賽中,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對手,競爭激烈。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其實面對競爭對手的時候,應該知道真正的競爭對手是誰。誰應該與之競爭?誰會被打敗?最終勝利的法寶是“不爭而勝”。“眾所周知,勝利需要壹種精神,而最重要的是推動不斷進步,也就是“從勝利者那裏獲得勝利”。“所以,真正的‘對手’其實是自己,競爭的對象是阻礙自己成功的內心幹擾,要克服的弱點是自己的弱點。致力於打敗對方,這是“有為”,絕非明智之舉。是違反老子道德經的。復雜多變的世界會讓人精神緊張焦慮,導致身心內耗,不利於客觀看待問題和能力的正常發揮。不想打敗對方,而是把自己當成對手,不斷地讓自己的內心保持安靜,這樣可以有效地克服自己的弱點,從容地適應世界的變化,安靜到可以“無所作為”。“因此,要想在競爭中取得成功,壹定不能把註意力放在成功和打敗對方上。相反,妳應該永遠保持妳內心的安靜。成功和勝利無所謂,妳可以用“無為”的心態去面對,這樣妳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能力,所以妳才能“無所不能”。老子也以“不爭而勝”來探討生死的永生問題。壹切都要追根溯源,說到底就是靜,靜,日常,永遠是明朗的。不知道什麽是正常,我魯莽,我知道什麽是正常,我寬容,我公,我全公,我全天,天是道,道是長,身不在危。綜上所述,生命輪回不息,不可貪生畏死。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會心胸寬廣,沈著冷靜,避免生命危險。當人追求太多,欲望太大,就會被生活所累;相反,如果妳很安靜,什麽都不做,妳會很滿足,很快樂。握緊拳頭,希望擁有更多,就會握得更緊,握得越緊,就會越黑,直到沒有空隙,什麽都不能容忍。相反,如果妳張開雙手,看起來什麽都沒有。事實上,整個世界都被帶到了那裏。當然,這些都要有看透生死,超越運勢的哲學觀。總的來說,《道德經》體現的人生觀有兩個基本特點:就自我而言,要愛惜身體;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言,崇尚柔弱,不容爭辯。有壹個道家聖人,自私無欲,見簡單,致力於和諧,加強自身修養。書中還提出了壹系列與弱不爭思想相壹致的觀點,如保持沈默、不敢為天下先、不
自然不是自割等。這些以退為進、以靜制動的思想是無可辯駁的,也是有弱點的,體現了《道德經》的生命特征。《道德經》的第三個內容是對政治問題的論述,體現了老子的政治觀。老子說:“無尚賢,使民不爭;貴奇貨可居,使民不賊,無形可取,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掏空其心,強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往往讓人無知無欲,以至於認識老公的都不敢做。對於無為,沒有智慧。“所以,聖人的治國之道,就是使人謙抑,有知識,削弱人的誌向,增強人的體質,使人沒有知識和欲望,所以智者不敢鬧事,以壹種天生的無為的態度來治理世界,並沒有錯。老子認為“無為”是治理天下應該遵循的最高原則。老子在《道德經》第七章舉了壹個關於無為的例子。”永遠永遠。天地之所以這麽長,是因為沒有出生,所以可以長生不老。它是以聖人和身體為先;活在妳身體之外。不是因為它無私的邪惡?因此,它可以是私有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長存,是因為它們不是為自己而活,是自然存在的,所以能長存。所以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自己卻被尊重,把自己放在外面,自己卻拯救了自己。難道不是因為聖人不自私嗎?這就是為什麽他是他自己。無為是壹種心態,壹種修養,是辯證的。從老子的角度來說,向社會提倡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不作為對人類的進步毫無幫助。所以,當代年輕人要理解老子的古代無為論,要辯證地看待,壹分為二地看待。”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老子是聖人,他也是好人。他說,人不怕死,為什麽要用死來恐懼呢?可見他對每壹個普通人都很好。幾乎和老子同時代,韓非子和李四在當時也同樣有名,但他們的殘暴和不人道,是不能和老子相比的。韓非子說:“十裏之城,若能超越樓,則險峻。“壹座千裏大山,壹個瘸腿的牧羊人,壹個野蠻人。”裏斯還主張用酷刑來威懾人們。也是封建統治者不人道鎮壓統治人民的左膀右臂。老子沒有韓非那麽殘忍,沒有李斯那麽狠毒。他崇尚大愛。我愛我的人民,同時我也愛他們。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壹章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萬不得已而用之,淡然處之,勝而不美。”老子把戰爭歸結為沒有辦法,他不得不這麽做。不難看出,老子是壹個反戰主義者。眾所周知,戰死沙場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目的叛變,奪取土地奪權,農民只是被利用的工具。受苦的是人民。老子不是貴族家庭出身,他知道戰爭對人民意味著什麽。“世上有句俗話,不過是糞事。天下無道,軍馬生於郊。”“老師在的地方,就有荊棘。從軍後,必有兇年。”如果世界上有辦法,就用戰馬來耕地。如果沒有辦法,懷孕的馬也會參戰。老子不是危言聳聽。壹場戰鬥下來,到處都是死屍,壹片荒涼,建立起來的文明壹片廢墟。時代先被它驚到,結束前進的步伐,停下來,站住,再回頭,急行軍到了。從這壹點上,也可以看出老子樸素完美的思想。而老子的至善思想是淩駕於超國家觀之上的,看人不帶任何前綴。
妳不必讓任何人成為贏家。人就是人,分不清民族和國家。壹旦戰爭爆發,對人和人本身都不好。所以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如果妳被打敗了,妳會堅持下去。”世界上只有壹個主人,世界是神的工具,不是人的努力可以得到的。這就是道,就是順從神的旨意。人為的努力註定要失敗,人為的堅持註定要失去。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勝利的將軍。戰爭讓雙方都是輸家。任何壹種擁有都只能是短暫的。於是老子很遺憾地勸大家:“我將取天下而行之。我認為這是最後的手段。”低調善良的老子已經厭倦了殺人,尤其是在戰爭中。“殺人者以悲呈,勝以喪滅。”戰爭中殺人,勝利者也要以葬禮對待勝利。老子的至善思想是超越仇恨,是民族的至善。他經常把壹個赤裸的孩子比作壹個厚德載物的人。事實上,他已經站在了壹個很高的位置上。最後,我希望社會是壹個“人少的小國”。雖然這是天方夜譚,但不去探訪它,被視為這位被遺棄在社會邊緣的哲人心中的最後壹片凈土,也是掙紮在亂世的普通人的避難所,我們應該為此而感恩。
老子讀《道德經》的思想,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普通百姓,都從這本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之書中,汲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立命的精髓。
如今,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實”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面對金錢、地位、美色的誘惑?我們也可以在經典的《道德經》中找到答案,那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中要註意保持安靜,安靜自省,全心全意盡職盡責!
既然我們很渺小,我們的力量很弱小,我們的生命很短暫,為什麽不端正心態呢?禪定、清凈、奉獻,是人的心態的三個不同層次。靜心:靜安的生活坐標;清凈心:清凈人生方向;奉獻:充分發揮生命作為靜心,靜安生活的坐標。
老子以“靜為天下第壹”,“靜道”為修煉之本。《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要空,要靜。”強調的是保持安靜的修養。“致虛”就是消除心靈的障礙,整理混亂的精神活動,然後是“靜”。通過“靜”的工作,我們可以深刻地積累見識,然後我們就可以“知道什麽是正常”,化逆境為幸運。
在老子之後,莊子強調自私、無欲,以求安息,這就是道家的養生思想。
只有“禪定”,才能“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榮而守其恥”;禪定不受名利幹擾,不受來來回回的影響;冥想是保持貧窮和忍受孤獨的唯壹方法。
簡而言之,冥想是心靈平靜的基礎。當人的心境達到壹種空虛的狀態時,就會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就會在社會、生活、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清潔妳的心和妳的人生方向。“清凈者不汙”,天地之間,清凈不汙即“不汙”。“不染”的含義非常廣泛。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說:“五色使人盲,五音使人聾,五味使人爽,馳騁獵使人狂,奇貨可居使人礙。”。意思是豐富多彩的世界讓人眼花繚亂,各種聲音讓人震耳欲聾,美食讓人流口水,心靈馳騁讓人瘋狂,擁有珍貴稀有的商品讓人心驚肉跳。從視、聽、味、嗅、觸、物六個方面概述了人貪染、染聲、染味、染心、染身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所以後人說:六根清凈,壹塵不染。意在教人克制,克制人的貪欲。
再看看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三章:“受辱則驚。”我們可以看到,“奇恥大辱”的根源在於“有身於我”,“有身於我”的根源在於人的心靈不可能像水壹樣幹凈、清澈、透明,過於看重個人和個人的名利地位。對世界淡然,就會保持安靜,簡單,就會少壹些私欲。妳怎麽會是“如果妳有麻煩了?”
如此壹來,凈化心靈可以讓妳有意識地堅持自我反省,時刻檢查自己貪婪的內心,遏制自己不想要的想法。純凈的心靈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妳所能展現妳的生活。人們常說:讀史可以使人明,讀經可以使人智,明哲可以使人慧。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七章中說“道總無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他是被動的,什麽都不做,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教人循道而行,不是要做什麽,而是要有所為。只有“不輕舉妄動”才能有大作為,也就是說,“不輕舉妄動”才是做出成績的保證。什麽是“有前途”?扮演好社會角色,做好本職工作,承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所為”。是的,在當今這個世界紛爭不斷的社會,如果他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那麽他的心態壹定是壹直處於壹種禪定和純粹的狀態。不進入禪定清凈的狀態,他就無法收斂自己躁動的心。也就是說,神是不在外面思考的,所以說,禪定和心靈的純凈是全心做好壹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德育的作用,提倡“以德為先”,提倡“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各行各業、各村各戶都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具體來說,就是把“靜心、清凈、奉獻”三心轉化為“六心”教育:對祖國忠誠、對社會熱愛、對集體熱情、對同事關心、對父母孝順、對自己自信。在現代經濟社會中,重讀和解讀經典《道德經》,會使人保持寧靜,凈化心靈,從而有助於社會穩定、工作團結、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