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1,“中國”壹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夏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22世紀)。秦國統壹全國後,稱為中國,壹直傳承至今。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別稱,比如“中國”、“中國”、“中國”、“九州”。

2.海內外的中國人都叫炎黃子孫。“炎黃”是古代兩個部落的首領,炎帝和黃帝。據傳說,他們統壹了中國,為中國早期文明的起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黃艷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右圖為黃帝。

3.在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上,以於為代表的民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夏後人以華山為他們的活動中心,所以他們得到了華夏人的稱號。今天,人們用“華夏”來代表中華民族。“華夏子孫”也是海外華人引以為豪的光榮稱號。

4.愛國愛鄉,壹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規範和準則。為祖國和民族的利益而奮鬥甚至犧牲,是最珍貴的品格。由此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成為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祖國統壹歷來是各民族的共同要求。

5.自強不息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獨立、自強,體現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開拓精神,使人們以積極、樂觀、有為的心態對待生活,使艱苦奮鬥成為中華民族的品格,從而維護民族獨立,促進民族進步。

6.中華民族崇尚道德,認為個人道德是國家政治的關鍵。所以,每個人都應該遵守道德準則,以德才兼備作為做人的根本。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壹種倫理文化。

7.中國人歷來重視現實,相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主張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求真務實精神。

8.中華文化蘊含著寬容大度的精神,主張各民族、各國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實現“萬國和諧”。

9.《易經》又稱《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和百科全書。其思想內容滲透到中國的天文、物理、預測、數學、醫學、武術等領域。

10和《周易》被外國視為中國五千多年文化、科技的源頭,引起了許多西方學者的關註和研究,出現了壹個世界性的“易學”。

1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社會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了不同的見解,產生了儒、道、墨、法等各種學說,學術文化繁榮。這就是“百家爭鳴”,它對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百家爭鳴是先秦到漢初各個學派的總稱。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子。百家是指各種學派,比如儒家,道家等等。

13,老子,李洱,又名老聃,春秋末期(公元前770-476年)思想家,道教創始人。後來被尊為道教始祖,道教教主。

14,老子視道為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終極源泉。他的學說被記載在《老子》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5,孔子,名字叫仲尼,生於春秋末期,是儒家的創始人(左)。他提倡“仁”和“克己復禮”,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在政治上提倡德治和教化。晚年編輯《詩經》、《尚書》、《春秋》。

16.漢代以後,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孔子被尊為“聖人”。孔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質有著多方面的深刻影響。以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的胸懷,讓各民族的文化不斷交流融合。

17,莊子,戰國時期哲學家。他強調事物的自我發展,否定上帝的支配,主張通過“坐忘”達到無憂無慮的自我滿足的境界,提出“我的生命有限,但我的知識也有限”的觀點。他的作品包括《莊子》。右圖為清代任雄畫的《逍遙遊》,表現了“莊生逍遙遊”“老子守元墨”的情況。

18,孟子,明科,生於戰國。他將孔子的“仁”論發展為“仁政”論,闡述了儒家的重民思想,並建議統治者重視人民。他的學說對後世儒學的發展影響很大,著作有《孟子》。

19,道教,春秋戰國時期以宣揚“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派。這個學派視“道”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崇尚自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以也被稱為“老莊之學”。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僅次於儒家。

20.儒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推崇孔子學說,提倡“禮、樂、仁、義”的學派。這個學派註重倫理道德的培養,主張“忠恕”、“中庸”,主張“德治”、“仁政”。孔子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統治中國思想達兩千年之久。

21,中國古代思想家看到壹切現象都有正反兩面,於是用陰陽的概念來解釋自然界中兩種對立互衰的物質力量,把陰陽交替作為宇宙的根本規律,用陰陽來比喻社會現象,引申到上下、君民、夫妻之間的關系。

22.“五行”把水、火、木、金、土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以此來說明世間萬物的本源和多樣性。後來,人們根據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壹些實際觀察,總結了經驗,對我國古代天文學、化學、歷法計算、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23.“八卦”又叫“經”。《周易》中的八卦象征著天、地、雷、風、水、火、山、山,每個卦象征著很多東西。《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是由相互重疊的八卦組成的。這些抽象符號的組合原則在中國古代被用在許多具體的方法中。

24.《勒幹談》是明代洪應明晚年(公元1368-1644年)寫的壹部說理勸導的實錄作品。是壹部關於修身養性、待人接物、應對事物的格言警句集。這本書精彩的理論,講的是修身養性,以家治國的深刻道理。

25.儒家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自南宋以來被稱為“四書”,是明清科舉考試的基礎。

26.五經建立於漢武帝時期,指易、蜀、史、李、春秋。四書五經保存了中國古代豐富的史料和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27.修齊治平是儒家術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儒家主張由近及遠,由人及人,由“修身”及“平天下”為理想,形成整個倫理政治哲學體系。脫離了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節日活動中的祭祖儀式和家庭團聚都有祖先崇拜的痕跡,體現了中國節日的倫理特征。同時,中國的節日習俗追求平安吉祥,驅邪消災,許多節日活動趨吉避兇,反映了與古代禁忌的壹些關系。

28.天人合壹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特征之壹。強調“天”“人”“自然”“人為”的統壹,是中國古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境界。

29.孝道是中國古代的道德規範,主要指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3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範仲淹(左圖)在《嶽陽樓記》中所寫的名句,表現了壹種憂國憂民、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的高尚胸懷。

31,“慎獨”是儒家術語,意思是壹個人的時候,要謹小慎微,符合道德標準。宋明理學把“慎獨”作為重要的修養方法之壹。

32.道教是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在中國民間興起的壹種宗教。它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以黃帝和老子為教主崇拜。

33.儒家,又稱“儒教”,是封建統治者把孔子神聖化,把孔子當作維護自己統治的宗教。它與佛教、道教並稱為中國三大宗教。

34.佛教在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傳入中國,在隋朝(公元581-618年)和唐朝(公元618-907年)達到頂峰;宋代以後,佛教的壹些基本教義被儒家吸收。佛教對中國的哲學、文學、藝術、民俗都有壹定的影響。

35.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公元1127—1279)(右圖)在經學、史學、文學、音樂、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貢獻,在哲學上建立了完整的理學體系。他從事教育工作50多年,強調啟發式教育方法。張載明(公元1368-1644)和清代(公元1644-1911)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被提及為正宗儒學,其闡發精析的學風對後世影響很大。

36.中國民族節日的產生和演變與古代農業生產、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密切相關。節日本身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節日活動中的祖先崇拜儀式和家庭團聚的歡樂有祖先崇拜的痕跡,反映了中國節日的倫理特征。同時,中國的節日習俗追求和平、思考、驅病消災,許多節日活動避災,反映出與古代禁忌的壹些關系。

37.中國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壹。春節的各種活動在前壹天的除夕就開始了,包括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守年夜飯、拜天地,以及祖先、親戚和朋友之間的相互問候。

38.在農歷的第壹個月的第十五天,燈籠被放,這被稱為元宵節或元宵節。在這壹天,人們有看燈籠和吃元宵的習慣。

39.清明節通常在公歷4月5日左右,是中國唯壹壹個融入節氣的傳統節日。在這壹天,人們經常去掃墓祭祖,去郊外踏青。

40.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或五月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左圖)而演變的。人們在端午節有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41.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特有的愛情故事或情人節。

42.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個節日的習俗是賞月和吃月餅。人們也稱它為“團圓節”。

43.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

44.重陽節,即農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代表,兩者相遇,故名“重陽節”。重陽的習俗主要是爬山、賞菊、飲酒避邪。在中國大陸,重陽節已經演變成壹個尊敬老人的節日。

45.中國有56個少數民族,屬於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有1000多個。節日主要是歌舞、娛樂、體育等娛樂活動,帶有祭祀、紀念、慶祝的性質。民族節日以潑水節和火把節聞名。

46.潑水節是雲南西雙版納傣族和阿昌族最大的節日。在傣族新年期間,人們互相潑灑幹凈的水,以顯示他們可以清除汙物,迎接吉祥幸福的新年。

47.火把節是白族、彜族、拉祜族、納西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六月二十四,人們在村子的空地上放火燒壹棵樹,大小火把壹起點燃。除了壹起唱歌跳舞,人們還拿著小火把繞著山脊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粉。傳說這樣可以燒蟲滅蟲,保證水稻豐收。

48.在中國古代的信仰中,大多數人認為天地是最神聖的。眾神稱為“帝之神”,地之神稱為“帝後地”,合稱“帝後地”。人要五谷豐登,避禍求福,安享康泰,就要祭拜天地之神。這是人們對天地的崇拜。

49.祖先是人類延續的基礎。周朝初年(約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世紀256年),宗法制度形成,祖先崇拜制度化。從那時起,不僅皇帝,官員和人民都向他們的祖先獻祭。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先的祠堂(右)。

50.天地崇拜、祖先崇拜和君主崇拜被稱為中國人的三大崇拜。其實“聖人”指的是在歷史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君”指的是歷代帝王,“師”指的是能為後世師者的聖人。傳統上,它指的是孔子和關公。

51,“媽祖信仰”在海峽兩岸都很流行,尤其是臺灣省省,對媽祖的信仰由來已久。“媽祖”又叫“天妃”、“天後”、“天後娘娘”,兩岸都視其為海神。其實是宋初的女子,姓林,現為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她善於觀察天氣,能預測海上的風浪,這使當地漁民免於許多海難。她死後被奉為神,祭出煙火。

52.在壹夫壹妻制形成之前,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舊社會,結婚要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時要有“六禮”:受抽簽、問姓名、納吉、受征、邀約會、迎親。

53.中國古代結婚,新郎把新娘接回家後,舉行結婚儀式。他想拜天地,拜殿,然後夫妻二人互相拜。最後,他們喝了酒,也被稱為祝酒。後來發展為綁太陽穴的儀式,即夫妻並肩而坐,頭綁在壹起,“已婚夫妻”壹詞由此而來。

54.在中國中南部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景頗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廣泛流行壹種叫“串姑娘”的習俗,即男青年找姑娘談情說愛,通過唱歌談心的方式擇偶。

55.流行於佤族、傣族、苗族、彜族等少數民族中的現代搶婚習俗,只是婚禮的儀式,程序和內容都是既定的,即假搶婚。在此之前,雙方已經更改了婚禮,確定了婚禮的日子。婚禮當天,男方組織壹夥人“搶”新娘回家,新娘大聲呼救,女方家人假追。

56.雲南的彜族、白族,湘西的土家族都有“哭嫁”的習俗。新娘結婚前,父母、伴娘或閨蜜陪她壹起流淚,其實就是含淚二重唱。壹般是表達對父母、閨蜜、家鄉不可割舍的感情,或者感謝父母的恩情。

57.龍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是壹種不可捉摸的神靈,讓人感到神秘,同時又受到人們的崇拜。封建帝王視其為自己的化身,自稱“真正的龍帝”;普通人視其為神,表現出極大的虔誠。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龍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海內外的中國人都稱自己為“龍的傳人”。

58.龍的形象描繪為“角如鹿,頭如駝(或馬),眼如鬼(或蝦),頸如蛇,腹如蜻蜓,鱗如魚,爪如鷹,掌如虎,耳如牛”(左圖)。龍逐漸成為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精神象征,由此產生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外觀強烈、富有動感和美感的“龍文化”。

59.鳳凰是中華民族的吉祥動物之壹。鳳凰是鳥圖騰的豐富和發展,也是人們借助想象創造出來的。它被認為是仁慈、道德和世界和平的象征。

60.麒麟是中華民族的另壹種吉祥動物。壹般認為是由鹿及其同類進化而來,具有團結和平的象征意義。後來人們用麒麟比喻出類拔萃的人,把聰明的孩子叫做“麒麟”。

61.烏龜是真正的動物。它們能負重、長壽、預測吉兇,因此成為吉祥動物的精靈。自漢代以來,“龜龍”在民間被用來比喻豪邁,“龜齡”被用來比喻年邁。

62.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喜歡提到冬天永不雕謝、四季常青的松竹,以及傲立雪霜、怒放的梅花,並稱之為“老寒三友”。

63.飲茶的習慣起源於中國,茶至今仍是世界三大飲料之壹。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國最早的茶葉專著。陸羽因此被尊稱為“茶聖”和“茶仙”。

64.陸羽《茶經》的宗旨在於質,即註重茶的趣味性而非功能性。這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靈魂。

茶有很多種。大的品種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

66.中國有不少名茶。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極品。在綠茶中,西湖龍井、蘇州碧螺春、黃山毛峰和六安瓜片最為著名。福建武夷巖茶是最好的烏龍茶。福建的茉莉花茶是花茶的“冠軍”;白浩銀針是白茶中的上品。

中國的飲食文化世界聞名。從中西飲食文化的對比來看,西方烹飪體現的是自然,從營養學的角度考慮菜肴的結構和食物的構成。中國的烹飪體現在藝術上,從色、香、味、形等方面更註重菜肴的外在表現和口感。

68.壹般來說,中國的“八大菜系”是指:魯菜、川菜、粵菜、湘菜、閩菜、蘇菜,主要是淮揚菜、浙菜、徽菜。著名的“北京烤鴨”源自山東,“龍虎鬥”是廣東的名菜,“佛跳墻”來自福建菜系。

69、中國人的名字都是姓在前,名在後。姓氏,壹個代表血緣關系的種族稱謂,起源於母系氏族社會。按照傳統習俗,中國人通常隨父姓,但也有隨母姓的。名字,代表壹個人的符號,表示特定的意義或美好的祝願。

70.中國有很多漢族的姓氏。北宋時,有人收集、統計姓氏,編成《百家姓》壹書,將姓氏編成四字韻,便於閱讀和記憶,日後流行開來,以至於作為識字課本。其實《百家姓》有100多個姓氏,這本書有500多個姓氏。事實上,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姓氏。

71,中國姓氏的來源相當復雜,主要有:壹是最早的姓氏,即真正的姓氏,如姚、姜等;二是以為姓,如魯、宋;三是以官職為姓,如石、司馬;四是以祖先的名字或文字為姓氏,如牛、關等;五是以排行為姓,如孟、姬;此外,還有由爵位、謚號、居住地、職業、事物、禁忌、少數民族等稱謂轉化而來的姓氏。

72.中國歷代工藝美術制作精美,具有優秀的民族傳統和地方風格。它們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如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和玉雕,春秋戰國時期的漆器,漢唐時期的絲織品,宋代的刺繡,明清時期的瓷器和景泰藍等。,深受國內人民喜愛,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右)

73.中國的編織和刺繡技術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刺繡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品種有江蘇蘇繡、湘繡、粵繡、川繡,合稱為“四大名繡”。

74.總的來說,中國的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磚、瓦、石等材料為輔。其主要結構是在前、後木柱上方架設多層木梁,再沿梁的垂直方向架設木檁條。柱上椽下有“鬥拱”,是東方建築的獨特組成部分。從外觀上看,古建築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

75.中國武術,在國外稱為中國功夫,是以踢、打、扔、拿、打、刺等攻防格鬥動作為原料,按照壹定規則進行搏擊,或以徒手器械的各種套路進行演練的全國性體育項目。著名的徒手拳法包括少林拳和武當拳。

76.京劇是中國眾多劇種的典型代表。京劇表演的藝術形式或手段主要是唱、念、做、打,形成壹個非常和諧的整體。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美、醜。京劇的劇目非常豐富,傳統劇本有5000多個。最有影響力的劇種是三國戲、楊家將戲和紅樓戲。

77.梅蘭芳(左圖)是我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立了影響深遠的“梅”派。與梅蘭芳齊名的三位著名演員,即程(飾)、荀慧生(飾淩翔)和尚小雲(飾齊霞),合稱為京劇“四大名旦”。

78.相聲是壹種流行的說唱藝術形式,是壹種具有戲劇風格的語言藝術。它吸取了其他藝術在說、學、逗、唱方面的長處,以說為主。相聲藝術的特點是笑,沒有笑相聲就不算。相聲藝術的笑點來自其特殊的藝術手段——抖“包袱”,即讓可笑的事情突然出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發笑。

79.南戲是中國最早的正式戲劇。誕生於北宋末繁華的商業區溫州,從街坊歌手發展起來,逐漸向南方廣大地區傳播。演唱形式有獨唱和合唱,舞臺氣氛活潑熱烈。

80.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壹。在藝術上,與西洋畫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畫講究“神似”,以寫意為主,註重表現畫家所追求的意境和情趣。中國的畫家經常用詩和版畫作畫,書法是最重要的。

81.清朝乾隆年間,揚州有壹批賣畫的畫家。他們主要是寫意花卉,自由地表達他們的精神,並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他們被當時的正統派視為“離經叛道的老師”和“怪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王、、黃慎、金農、高翔、李、鄭燮、李、等八人。後來被稱為“揚州八怪”。

82.揚州八怪中,鄭燮、鄭板橋最有影響。他的詩、文、詞、歌都寫得很好,書法也很有特色,但最著名的還是他的畫。當時人們稱贊他“三絕”(畫、詩、書)、“三真”(真精神、真意思、真趣味)。鄭板橋以畫蘭花、竹子和石頭而聞名。他的畫充分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個性,他的形象豐富多樣,極其生動。

83.中國古代樂器分為彈、拉、奏、奏四類,由金、石、土、木、皮、絲、竹八種材料制成,史稱“八音”。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名鐘,在八音體系中屬於金,是打擊樂器。不同大小的銅鈴用來顯示音質。

84.中國有56個民族,都有大量各具特色的民歌。其中,漢族民歌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主要分為三類:號子、民歌和小調。北方民歌以粗獷豪放著稱,南方民歌以委婉優美著稱。少數民族的民歌更是絢麗多彩。

85.聖歌是在勞動過程中創作和演唱的民歌,直接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壹般具有簡潔直接的表現特點和紮實有力、粗獷豪邁的風格。其音樂節奏與勞動節奏壹致,節奏鮮明。如四川的川江船夫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