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老年人應該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老年人應該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老人的悲哀,無非是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婆”的哀嘆,“壹代不如壹代,壹年不如壹年”。事實上,社會責任應該由壹代又壹代的年輕人來承擔。“畢竟山堵石,大江東去。”老年人要意識到社會的進步,要有“山河出人才”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積極心態,要有“兒孫自有福報”的樂觀精神,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安享晚年。

相傳有個老太太,有兩個兒子,老大賣傘,老二曬鹽。每到晴天,老二就擅長曬鹽,老太太擔心老大的傘賣不出去;每到下雨天,老板就喜歡賣傘,老太太擔心老二曬不到鹽,整天愁眉苦臉。

壹位大師知道後勸她:“妳為什麽不在晴天想想呢?這是二胎曬鹽的好日子;”每當下雨,老板賣傘的生意壹定很紅火。"

結果老太太壹整天真的是開心的合不攏嘴。

老年人心理健康動力學

心理健康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老年人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會、集體和家庭的支持和幫助。愉快的心情、開朗的性格、樂觀的心態是長壽的重要心理條件;中國著名的長壽區廣西馬堯自治縣的長壽老人中,性格開朗、樂觀、冷靜、溫和的占60%以上,易怒的僅占7%,沒有壹個人性格孤僻、憂郁。

負面情緒和不良性格是老年人生病的重要原因。大量事實表明,不良的心理狀態是誘發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調查了100名白血病患者和淋巴患者患病前後的生活經歷,發現他們大多在患病前都有過個人經歷或悲傷的家庭經歷。在醫院門診中,60%的病因與心理因素直接相關;有專家認為,精神狀態影響健康,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個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如果評價是積極正確的,可以使心理狀況趨於平衡,否則會導致心理狀況的惡化。

壹些研究表明,在退休前制定了適當計劃的老年人更能適應退休後的生活。退休計劃壹般包括財務收支、生活安排和醫療保健的預先規劃,以及老年配偶的生活護理。壹般老人退休後半年內就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但還是有很多老人不能適應退休,退休綜合癥很明顯。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和社會職業的老年人中,尤其是退休後沒有伴侶的老年人,更難適應退休後的生活。

解釋老年人適應成功的活動理論認為,個人必須盡力維持中年時期的所有態度和活動,並找到合適的活動來替代自己想要放棄的興趣和退休的工作。組織適當的補償活動;最好做壹些居委會工作和社會福利工作,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更何況,家人團聚也是他們最歡喜最欣慰的事。

從壹個角度看問題,可能會造成負面的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換個角度,用積極的觀念看待問題,就能發現它的積極意義,走出心理困境。

老年人不妨把眼睛盯在甜甜圈上,而不是它的孔上,把空中的玻璃杯看成半滿的,這將對我們的生活非常有益。

老年精神保健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即心理健康的人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生理、安全、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其中,高層次需求是以低層次需求的實現為基礎的;雖然老年人已經從生活的前臺退到了幕後,從壹線退到了二線,但他們仍然有各種各樣的要求和需求;國外研究老年學的人認為,老年人有“三害”:貧窮、孤獨、不健康。事實上,這反映了老年人的壹些未得到滿足的需求。

據國內調查,在60歲以上的退休工人中,約有50%患有器質性疾病,70歲以上的比率高達65.9%。日本心理學家新井曾做過壹個關於壹般家庭老年人需求的調查。在回答“妳現在最關心什麽”時,大多數人回答關心腦出血、癌癥、高血壓等健康問題。這些問題是老年人焦慮、擔心、悲觀、深感不安的壹大原因。

老人的擔心還來自於壹個經濟安全因素。英國社會學家史密斯曾發現,43%的老年人擔心缺乏經濟保障,這有助於消除顧慮,學會自我護理;另外,家人的照顧也很重要。

退休、子女另立門戶、朋友分離、妻子去世、交往減少,使老人感到孤獨、寂寞、痛苦,這在西方國家尤為嚴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之壹就是年齡越大,越需要愛。老年夫妻的依賴是老年人好心情的重要激勵因素。

獨生女兒結婚後要盡量和父母住在壹起。即使分開住,孩子也要經常去看望或者寫問候。和諧的家庭關系,和諧的心理氛圍,* * *享受家庭關系,有利於健康長壽;反之,家庭不和諧,人際關系不好,導致早衰,對身心健康危害極大。

著名老中醫嶽鐘梅教授曾總結出老年人的八大怪病,是生理衰老的標誌,只記得遙遠的事,不記得最近的事;笑有淚,哭無淚,喜歡孫子不喜歡兒子,喜歡軟食不喜歡硬食;眼睛昏花,看不清附近,耳背,愛管閑事,沒觀察到什麽異樣就問,尿尿還經常淹死在鞋子裏。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

老人雖然年近古稀,但年紀大了,誌向遠大,還是想利用自己的余熱,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而老人離開了工作崗位,無法實現自己的夙願,以至於自我實現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產生焦慮、抑郁和空虛感。

滿足老年人自我實現需求的關鍵是豐富他們的生活,使他們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要防止精神衰老、空虛無聊,首先要讓老年人產生好奇心,保持活躍。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動力。激發好奇心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是組織老年人學習。國外有人做過壹個調查,90%的老年人都想讀書。因此,終身教育概念的提出不無道理。應該設立老年大學和學院,以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要,豐富他們的生活。

其次,幫助老人安排壹些自己擅長但不是很緊張的工作,讓他們的精神得到寄托,人生價值得到體現。有科學家指出:“勞動,包括腦力勞動,可以鍛煉神經系統,而無所事事則對神經系統有害。”積極適度的大腦思維活動和體力勞動也能減緩人的衰老和衰退過程。

此外,我們必須克服適應的各種障礙。適應障礙指的是人們不能恰當地適應環境。例如,壹些老年人對善意的笑話感到憤怒,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誹謗和嘲笑,並害怕別人的竊竊私語是謀殺自己的陰謀。

郭恩曾為老年人的適應提出八點建議:在自己身體條件允許的範圍內生活;適應經濟收入減少的生活水平;必須有醫療保障;能夠創造性地發展他們的能力;把對家人的愛延伸到朋友身上;能得到社會上其他人的尊重;保持自我整合;能夠將知識和經驗傳遞給後代。此外,還要了解老人其他未被滿足的需求,有可能的話就去解決。

美國萊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森說:“如果我們能教會人們更積極地思考,就有可能保護他們免受精神疾病的困擾。”另壹位心理學家Schairer說:“妳有成功的能力,但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妳的能力。妳對成功的信念影響著妳是否會成功。”

壹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感覺是壹種主觀的東西。而生活是壹種感覺。人們以什麽樣的態度去感受和對待它,它就會以什麽樣的態度回報妳。只要妳熱情、積極、樂觀、進取,妳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老年人應該保持適度的作息。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適度的作息。孔子認為“勞逸結合會殺死疾病”,強調“以行動為義”;西晉保健專家葛洪認為“勞逸過度”妨礙保健,所以主張“省勞逸”、“不想勞逸”。老年人適當參與家務勞動,有益身心,延緩衰老;其次,讀書學習也很重要,可以增加信息,鍛煉大腦,延緩衰老,但不能過度,否則會傷害大腦,加速衰老。

古人雲:“人心壹日不能用,尤其不能守壹日。”因為心“不為用則滯”、“不為養則瘦”,所以“心善者,努力之後當寬矣”;另外,休閑中也要休息放松。總之,擅長工作的人會脫身,不擅長工作的人會脫身。所以老年人要勞逸結合,勞逸適度,善於勞逸結合。

運動可以延緩衰老。衰老是壹個非常復雜的現象。成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器官的功能下降。30歲以後,身體機能每年下降約0.6% ~ 0.7%,30歲到70歲的40年間,總機能下降近30%。

不運動是衰老的重要因素。生命在於運動,生命不息,運動不止。最好從中年開始,長期堅持,效果顯著,可以達到年輕10~20歲的效果。老年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進行鍛煉,安排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鍛煉計劃。循序漸進和過度運動是不可取的。

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抑郁,不要隨意打斷或放棄,和朋友壹起運動往往比自己壹個人運動更容易堅持;還要提高鍛煉的興趣,在選擇鍛煉項目時不要註意季節和鍛煉的均衡性,讓四肢和內臟都得到鍛煉。

老年人不應該像年輕人壹樣奮鬥,只有適度的運動才能有益健康,才能達到有益的活動效果。老年人每天鍛煉30分鐘,每周至少三次,每次鍛煉間隔不超過兩天。運動對老年患者也有鎮靜作用,可以減輕或消除老年人的焦慮和憂郁。

社會和年輕人應該關心老年人。

我們都知道老年人在社會競爭中處於劣勢,這是每個人都應該面對的事實。面對這壹殘酷的事實,個人、家庭、群體或整個社會都應該盡力以理性的方式處理老年人的問題。同時,公眾也必須認識到,老年人是壹個弱勢的社會群體,社會有責任保護他們。我們不應該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待老年人的社會價值低。

托爾斯泰,19世紀偉大的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給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然而,這位偉大作家的晚年很不幸,他的妻子索尼婭脾氣暴躁。經常和他吵架。1910 82歲那年,他被迫與妻子離婚,離家出走。由於憂郁,健康逐漸惡化,10天後,這位世界文壇巨星隕落。

首先要尊重和照顧老人,“我老了,人也老了。”對待長輩要有恭敬的禮儀和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待其他長輩和老人也要有這種態度。其次,政府和社會應該建立壹些對老年人有益的服務和保健機構,如老齡委、老年學會、老年病研究中心、老年人精神衛生中心、老年人遊樂園、老年人托兒所、養老院等。此外,還應普及老年人心理健康常識,讓老年人安度晚年,延年益壽。因為,贍養和孝敬老人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強制美德,相信年輕壹代也能發揚光大。

壹對浪漫天真、恩愛無比的戀人,帶著美好的夢想,帶著親朋好友的祝福,帶著他們甜蜜的期待,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卻發現神聖的婚姻裏並沒有太多浪漫的情調,隨之而來的是太多無聊平凡單調的家庭生活,這才是“鍋碗瓢盆”最真實的交響樂。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似乎已經成為了壹個永恒的真理,這讓大多數已婚男女常常覺得“婚姻真的很無聊,心愛的人毫無情趣”,這也是從戀人到夫妻的婚姻不合適的主要原因。

戀愛的時候,戀人的約會讓人感覺真的很興奮。“壹日不見,如三秋”的心情讓人焦慮,總抱怨時間的腳步太慢;為了取悅對方,贏得好感,雙方都盡力展示自己的長處和可愛之處;多關註自己的缺點和缺陷,給對方最完美的形象;戀人是天生的表演藝術家。

所以,當婚後男女雙方仍然用戀人的眼光看待妻子或丈夫,用戀人的心態去感受妻子或丈夫,用愛情的自由世界去要求復雜的家庭生活時,婚姻適應的問題就產生了。於是,家庭中出現各種矛盾,夫妻感情糾葛不清,壹切婚姻問題也隨之而來。

但是,婚姻畢竟是愛情的升華,是愛情的特殊表現。幸福和諧的婚姻壹定會促進愛情的深化和發展。因此,如何適應從戀愛到結婚的轉變,成了情侶們面臨的第壹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