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道教在茶道發展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道教在茶道發展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精華。道家學說將“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註入茶人的茶道之中,確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也提供了崇尚自然、樸素、真實的審美觀念和重生、重視生命、養生的思想。

正是因為“天人合壹”的道家哲學融入了茶道精神,中國的茶人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中國的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願望。因此,中國的茶人最能體會到“感天動地”的激情和“對自然更加自覺”的美妙感覺。

尊重他人

在中國的茶道中,尊重人的思想普遍存在於茶具的命名和對茶的理解中。茶人習慣把帶托盤的杯子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為“人”。意思是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如果把杯、盤、蓋壹起端上來品茶,這種捧杯法叫“三才合壹”

桂生

貴生是道家註入茶道的功利思想。在道家重視生命、養生和享受生活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註重“茶的力量”,即註重保健和滋養情感的作用。

道家品茶並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重命的目的出發,用茶來激勵內功。如馬玉的《斯隆人茶》寫道:

壹杯茶,兩杯茶,不要把心交給名利,永遠不要睡覺。

武威茶,天然茶,天賜禪定道家,不眠之作。

可見道家的飲茶和世俗的熱衷於名利的人是不壹樣的。貪圖功利名利的人喝茶會失眠,說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了。而茶,則是上天賜予道教的甘露和仙露。喝茶會讓妳更有精神,更能體會道而不困,增加技巧和行為。

更有道家專家將品茶視為忘卻紅塵煩惱,享受閑適精神的壹大樂事。對此,南宗五祖之壹的白玉蟾在《水調松頭詠茶》壹詞中寫得很漂亮:

二月下雨,昨夜打雷。槍旗爭展,簡溪春色領風騷。取枝舌,用露煙搗碎,煉為紫金樁。碾碎無限春光,飛揚綠塵。

畫壹個新的春天,煮壹把活火,試試未來,放下兔毛,把舌頭嘗回來。喚醒青州,以百萬計反擊沙魔,永無陽臺之夢。腋下有微風,想去蓬萊。

坐下來忘記

“坐忘”是道家為了達到茶道中“極空靜觀”的境界而提出的壹種靜法。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作為“四諦”之壹。如何讓自己的心靈在喝茶時達到“壹私壹塵不染壹假”的空靈境界?道家還為茶道提供了壹種禪定的方法,叫做“坐忘”,即忘我之身,忘我之巧。茶道倡導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與我的界限,拍出“清玄”、“清心味”的審美照片,這些都可以通過“坐忘”來實現。

沒有自我

道家這種免於名教,自然曠達的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的“無我”,就是茶道所追求的“無我”。無我,不是在肉體上毀滅自己,而是在精神上消除物我對立,從而順應自然,接受壹切。“無我”是中國茶道對意境的最高追求。近年來,臺灣海峽兩岸的茶人頻繁舉辦國際性的“無我”茶會,日韓茶人也積極參與,是對“無我”境界的有益嘗試。

道法自然。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括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面。

物質上,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最好的木材”。是大自然賜予的“珍貴木芽”。種茶、采茶、制茶,都要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出好茶。在行為上,中國茶道講究自然之美,質樸無華。動的時候像山石壹樣流動,安靜。笑時如春花,言時如山泉。舉手投足,微笑,都要來自自然,放飛心靈,絕不做作。在精神上,道家是自然的,回歸自然,表現為徹底解放自己的性體驗,使自己的心靈寧靜、淡泊、孤獨、無為,使自己的心靈彌漫著茶香,仿佛與宇宙融為壹體,升華到“無我”的境界。

要素

中國茶道,就其構成要素而言,有四個要素:環境、禮儀、茶藝、修行。

(1)環境

茶道是在壹定環境下的品茶活動。茶道特別註重環境的選擇和營造,旨在通過環境陶冶和凈化人們的心靈,所以需要壹個符合茶道活動要求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隨意或隨意的,而是精心選擇或創造的。茶道環境有三種。壹種是自然環境,比如松樹下、泉水旁、森林中的巖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寺院、亭臺樓閣、水榭、書房、客廳等。三是特殊環境,即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茶館。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室外環境指茶室庭院,常種植松、竹、竹等常綠植物和花卉。室內環境常掛有油畫、插花、盆景、古玩,並明確供應書房。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優雅,要安靜,讓人進入這個環境,忘卻世俗,洗去塵埃,陶冶道德。

(2)禮儀

茶道活動要按照壹定的禮儀進行,禮儀就是禮貌,禮儀就是禮儀,法律就是規範和規則。“福珍鮮香,碗數三,其次碗數。如果客人的數量是五個,將提供三碗。七,五碗。少於六人,不必等碗數,少了壹人,正好是有意義的補充。”(陸羽《茶經》《五烹》)這是唐代茶道中喝茶的規矩。

”男孩把禮物舉在面前,上帝開始給客人壹天的禮物:為妳消除誤會。客人接起,舉起手,道:不然,不足以破寂寞。就是再坐壹次。喝完酒,男生拉著歐,退了。話長,禮重。”(朱權《茶譜》序)這是宋明時期茶道主客之間的結束、接待、飲酒、敘說等禮儀,相當謹慎。禮儀是行為、舉止、語言和行動的既定準則,顯示友誼和尊重。茶道的儀式包括主人與客人之間、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和禮貌。

茶道之法是茶道全過程的壹系列規範和規約,涉及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壹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勢、儀容儀表等。

茶道禮儀隨著時代的變遷有得有失。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儀是不同的,但壹些基本的禮儀內容是相對固定的。

(3)茶藝

茶藝就是喝茶的藝術。茶藝有五個環節:備器、選水、生火、待湯、學茶。壹、分為茶學法。古今茶藝可分為炒茶、點茶、制茶。其次,根據主要的茶具,制茶可以分為壺茶、功夫茶、杯茶、功夫茶。還是那句話,按用的茶來分。功夫茶藝按發源地可分為武夷功夫茶藝、武夷變體功夫茶藝、臺灣省功夫茶藝、臺灣省變體功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道,茶道依賴於茶道,沒有茶道就沒有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作為壹門藝術,也可以在舞臺上表演。所以表演茶道或者茶道表演是可以的,但是說茶道表演或者茶道表演就不合適了。因為茶道是給人修行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是以茶代茶的。

(4)實踐

修行是茶道的基礎和目的。茶人通過茶事活動,自得其樂,陶冶情操,陶冶心靈,悟道。中國茶道的修行是“雙修生”,即修心、修命、修身心。修身養性,又稱養生,在於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修身養性是以誌、德、樂、悟為基礎的。人生的雙修最終落實到最後。

中國茶道的理想是健康、愉悅、修養和啟迪。它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目的是修行,環境也好,禮儀也好,茶藝也好,都是為了壹個目的——修行,服務修行。修行是為了提高每個參與者自身的素質和境界,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包括茶道、禮儀、環境、修行四個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基礎,又依賴於茶藝。茶藝重在“藝”,學習茶藝是為了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是道,旨在通過茶藝陶冶心性、體悟道路,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包含茶藝,茶道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道,茶道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裏說的‘藝術’是指泡茶、泡茶、品茶的藝術;我們這裏說的‘道’,是指藝術茶過程中貫徹的精神。沒有藝術的道是壹個空洞的理論;藝術無道,藝術無精無靈。茶藝,名而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茶道是精神,是真理,是規律,是本源,是本質。它往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妳可以通過妳的內心充分體會。茶藝與茶道的結合,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壹的結果。茶藝和茶道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要嚴格區分,不能混淆。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用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註重茶葉的色、香,註重茶具的品質,飲用時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氛圍、音樂、沖泡技巧、人際關系。

最高境界——茶道:將哲學、倫理、道德融入茶事活動中,通過品茶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