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春季六節氣飲食養生
春分三月,即農歷的壹月、二月、三月,包括立春、雨、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是太陽精神壹步步成長的階段。《黃帝內經》的養生原則之壹就是及時養生,春季養生也要按節氣來。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壹個,“立春”意味著開始。立春拉開了春天的序幕,預示著萬物復蘇的春天的開始。此時氣候轉暖,氣溫逐漸升高,陽氣開始,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也在上升。黃帝內經蘇文藏氣說:“肝主春...肝苦而急,肝急而緩...肝欲散,辛食急散,補之以辛食,酸則瀉之。”酸味入肝,具有收斂的特點,不利於陽氣的升發和肝氣的釋放。飲食要調養到合其意。因此,立春的飲食應考慮春季陽氣旺盛的特點,應多吃壹些發散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甜味食物,而不是酸味食物,因為酸味食物主要收斂。民間壹直有咬春的習俗:比如吃春卷、春餅甚至蘿蔔等。春卷,春餅,蘿蔔都是發散的,比如春卷。春卷是用什麽做的?雞蛋,韭菜,當然還有面粉。韭菜和雞蛋是生發的。人們在生發的春天食用它們,符合養生原則——當季食用蔬菜也要體現春天生長的活力。
在雨季,氣候變暖。此時,風大而幹燥。人在這個時候往往皮膚幹燥,口幹,嘴唇幹裂。但在雨水節氣中,我國北方雖然仍少雨,但濕潤的大氣逐漸上升,早晨會有浮霜露珠。針對這個節氣的特點,飲食調養要以調理脾胃、祛除風濕為主。因為這個時候天氣還比較冷,根據陰陽八卦理論,這個節氣屬於陰,陰有收斂的性質,所以在這個特殊的季節,可以適當進補,但要輕補。如蜂蜜,制作是非常適合這個節氣的滋補品。
《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可存,邪不可行”,意思是在正氣旺盛的情況下,邪氣不易侵入體內,疾病也就不會發生,所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因為蟄過後天氣明顯轉暖,不僅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各種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所以這個時候人們需要註意飲食,增強體質,抵禦細菌的入侵。飲食原則是滋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適當選擇補品,提高免疫力。
春分和節氣分晝夜、寒暑,所以人們在養生中也要保持陰陽平衡。在這個節氣裏,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保持身體機能協調平衡的飲食。
清明節氣,不宜用“發”食物,如竹筍、雞肉等。《本草從新》說:“如果吃竹筍,會引起更多的疾病。”雞可以動風助肝火。春季肝陽上亢,所以吃雞容易偏陰,偏肝木。
谷雨過後,意味著春天結束了。按照中醫“春季養肝”的觀點,要抓住時機,把肝血好好表現壹下。肝臟開始了解眼睛,肝血不足,所以妳不能把註意力集中在眼睛上,看不清楚。此時飲食要點集中在養肝明目上。
二、春季食用野菜的註意事項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飲食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日常餐桌上,吃野菜、素菜、粗糧、雜菜成了時尚。但是壹定要明白什麽是“野生”,主要是指新鮮、無汙染、無毒。《黃帝內經》中提到“四時陰陽之人,萬物之根”。野菜之所以比栽培菜好,是因為野菜吸收了大自然的氣體,沒有化肥的汙染。
去年春天,王大媽看到公園裏各種野菜長勢都很好,就摘了壹些回家吃。晚飯後,王大媽開始拉肚子,最後被醫生診斷為食物中毒。其實王大媽不明白,公園裏長出來的野菜,雖然鮮嫩,其實已經被汙染了,已經不是幾十年前長在地裏的野菜了。
苦菜、薺菜、馬齒莧等野菜都被稱為“天然珍品”,春天是吃野菜的時令季節。而生長在工業廢水流過的草原和道路上的野菜,受到廢水和汽車尾氣的汙染,導致汞、鉛等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物質含量較高,壹不小心或過量食用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雖然公園裏的野菜看起來是綠色的,但其實每年春天,公園都會噴藥防治病蟲害,讓生長在裏面的野菜受到汙染。所以采摘野菜最好是在空曠的郊區,遠離垃圾場和廢棄的工地。不要吃不認識的野菜。有些野菜有劇毒。誤食後會感到胸悶、腹脹、嘔吐,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野菜大多性寒,多吃會損傷脾胃,引起胃痛、惡心等癥狀。蒲公英、紫花苜蓿等野菜含有可引起過敏的物質,過敏體質的人食用後可能會出現瘙癢、皮疹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