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現代主義範疇中,碎片化指的是“整個東西被打碎成很多塊”,我們所說的碎片化信息是指人們通過網絡媒體了解到的信息趨於分散,比如短視頻、自媒體文章、小遊戲等等。
在信息爆炸期間,沒有人能避免受到碎片的影響。其實“碎片”是壹個相對的概念,我們無法壹窺究竟。數字信息時代產生的碎片知識都被斥為“無效”,但我們的註意力、知識體系和大腦都會因為長期接觸碎片化信息而受到不利影響。這時,我們不禁陷入焦慮:在碎片化的信息系統下,我們的大腦是否已經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如擱淺的魚,如吸收不了落葉的土壤,我們是洶湧澎湃的信息下浮在水面的被動接受者。環境不可逆,無法逆轉。人類進化了上億年,面臨無數危險。信息碎片化的難度只是杯水車薪,讓我們的DNA更好的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我們才能駕馭碎片化的信息,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所困。這是我們今天要談論的主要問題。
人願意偷懶,也願意被動接受。人們渴望知識。碎片化的知識是人們玩的“小聰明”。相比晦澀難懂的系統知識,人們似乎更願意接受簡單易懂的知識。我稱之為知識的幻影。碎片化的知識在全外反射的影響下形成的虛像,讓大多數人誤以為可以舉壹反三,而不是經過系統的學習就可以批判。
Jean-Philippe Rasha首先在註意力研究中心提出了多巴胺的獎賞回路。他認為,大腦會自發地優先考慮積極刺激獎勵回路的活動,如生存、冒險和繁殖。
換句話說,我們的多巴胺渴望獲得簡單獲取知識的能力。它追求的不是獲取知識的快樂,而是獲取知識後的“回報”。
生活環境把我們的時間切割成小塊,碎片化的信息切割系統的知識。兩者壹拍即合,正好滿足了我們業余時間看書看電影的需求。
碎片化信息雪崩的背後,其實是技術可行性和利益雙重導向的結果。泛娛樂化下,每個人都可以生產內容,從互聯網中獲益。各大app深諳“抓住用戶心,抓住流量”之道。他們基於大數據算法,記錄用戶的每壹次選擇,並將相關內容精準推送至用戶首頁。當妳贊美大數據的貼心時,其實是不經意間被困在了信息室裏。
如何在零散雜亂的信息中構建系統的知識圖譜,我的方法是:
知識信息管理,俗稱PKM,是指通過專業工具建立“知識規劃系統”,並通過:
壹系列操作實現了碎片化知識的流水化管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我的知識分類實踐中,用艾菲作為筆記本信息管理軟件,讓我的碎片化學習更加系統化、科學化。
需要註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壹定要杜絕松鼠病。知識不是“囤積”,而是鑒別後吸收。壹定要分清事實與虛假,主觀與客觀,有效與無效,否則只會竹籃打水壹場空。
在歸納整合的基礎上,我們的學習並沒有停止,而是要以碎片化閱讀為起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樹立兩種意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深度閱讀的計劃可以幫助我們壹步壹步、循序漸進、永不停歇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從而達到妳最終的目標。
陶淵明先生形容自己學習“用功讀書,不求深明,但凡知道壹件事,就高高興興地忘了吃飯”。其實這裏的“不求深入理解”是指他在瀏覽式的粗讀模式下,不要太糾結於單詞和句子。
碎片化模式閱讀,當然不存在泛讀這種說法,而“不求深入理解”就是學習不認真,理解不透徹,碎片化模式閱讀。妳必須壹個字壹個字地徹底理解,才能有學習效果。
寫作中註意:?
兩者的本質都是“脅迫”,前者是自我脅迫,後者是環境脅迫。
創造是學習的目的。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只進不出就是勇敢。海明威曾說:“只要妳開始寫作,靈感就會出現。”強迫自己做高難度輸出並不難。
就拿我自己來說,即使今天沒有靈感,我依然會如約打開艾菲,繼續昨天的工作或者建立新的手稿。面對艾菲幹凈清爽的界面和沒有任何多余功能的白板創作區,我總能如我所願沈浸在創作中。
像我這樣的強行輸出,每天堅持,長此以往,妳會發現妳的思維更加敏捷,觀點更加犀利,寫作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
在我與碎片化信息的鬥爭中,艾菲成為了我的第壹個生產力工具,它不僅是壹個寫作軟件,還是壹個優秀的知識管理平臺。如果妳想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學習的活力,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像我壹樣,艾菲壹定是妳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