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壹個回答是這樣的:我不再被生活拖著前進,而是活在妳的方寸裏。未來變得可控,壹切有條不紊的進行,想要的生活觸手可及。
從來沒有所謂的天才。10000小時的訓練,是任何人從普通變成世界級高手的必要條件。
看到別人堅持鍛煉,換來壹個完美的身材。
還有的堅持寫作,文采不錯。
別人堅持早起,每天比妳多兩個小時。
自律的人不壹定優秀,但優秀的人壹定自律。
除了壹臉的驚嘆和羨慕,我也問自己為什麽做不到。
自律意味著改變,而改變本身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不自律,真的可以毀掉壹個人。
妳做不到,又覺得自律是壹件痛苦的事情。不是說妳自制力不好,而是因為妳還沒找到方法。高級的自律是喚醒壹個積極的自我,投入和熱情是必備的品質。
如何做到高強度的自律,從三個方面來做。
外部環境是我們自律的重要前提。
人們常說,靠近朱者赤和墨西哥的人是黑人。
壹個人有什麽樣的習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成長的環境。
人都是環境的產物。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地改造環境,也不斷地被環境改造。
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能量場。
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意誌力。面對誘惑,很少有人能真正堅持下來。
他們經不起考驗。所以,任何時候,妳都要主動遠離誘惑,就像妳不考驗人性,不考驗意誌力壹樣。
千方百計遠離誘惑,從源頭阻斷幹擾。
同時,盡量制造讓自己自律的提醒。
另外,自律的前提還需要壹個好的身體,因為只有精神飽滿,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自律。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妳的身體狀況會極大地影響妳的意誌、情緒、智力等能力。
當妳睡眠不足時,妳很容易發脾氣。當妳抵制誘惑的時候,妳也會消耗妳的意誌力。時間長了,妳會徹底崩潰。
當妳累了或者精神狀態不好的時候,妳就不能把事情做好。
當我意識到這壹點時,我開始非常註意休息,因為只有當我的身體得到良好的休息,我才能有足夠的精力處理事情。
成年人的最高自律不是強迫自己做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是腳踏實地的做好妳面前的每壹件小事。
拖延癥的原因要麽是人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要麽是低估了任務的難度。
很多知名創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動作開關。
比如村上春樹,每天4點起床,連續寫5個小時,然後剩下的時間和家人在壹起。4點起床是壹種儀式感,也是他的行動開關。
美國科幻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每天早上5點起床,花1個小時構思,4個小時寫作。
音樂家貝多芬每天早上都小心翼翼地攪拌咖啡。他每次用60顆咖啡豆,自己壹顆壹顆數。喝了兩杯咖啡後,他坐在鋼琴前開始寫作。
動作開關的本質就是待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裏,或者先完成自己喜歡的事情。作為壹個開始,下壹件妳不那麽喜歡卻很重要的事,想停都停不下來。
比如,妳可以拉壹些身邊的人,告訴他們:“讓我們做壹些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互相監督,達到自律。”如果有同樣想自律的人,他們會很快回復妳,壹個自律小組就會成立。
再比如,妳的工作是寫作,之所以能堅持工作這麽久,是因為妳覺得每天都有人在看著妳,再忙也要完成壹篇內容。
每個人都有寫作的潛力,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寫作的能力。這需要堅持不懈的練習和長期的寫作。
堅持讓妳養成自律寫作的習慣,讓妳遇見更好的自己。
最基本的壹點就是要想好自己想成為什麽樣的人。
在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麽樣子之後,我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成為未來的我。
只有心中的目標足夠明確,對目標的實現有相當的渴望。
如果這樣來談自律,會更簡單,更容易堅持。
自律是斷斷續續的,只能存在壹段時間,因為失去了愛。
想要繼續做好,需要找到內生動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生動力,只有找到自己的內生動力,才能有更好的自律和持續的成長,才能更好的掌控自己的人生。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要以為高強度就是自律的核心。
其實低強度才是自律的敲門磚。
自律首先從行動開始。
設定壹個更小的目標,會“最小化”自律,更容易實現從零到壹的飛躍,最終把我們帶到壹個新的高度。
曾經看到壹個博主給自己定了壹個30天的高強度自律計劃,從早上6點起床到晚上11睡覺,所有的時間都很充實。
這種自律看起來很充實,短期內似乎有效。
但是,還沒堅持30天,他就堅持不下去了。
在心理學上,有壹種效應叫做“破窗效應”
當壹件不好的事情或行為出現時,我們的第壹反應是讓它繼續惡化。
我們很容易在自律的道路上放棄,這就是“破窗效應”。
我計劃堅持讀1年,但是在三個月的時間裏,因為條件的破壞,我停止了壹段時間的閱讀。
於是我覺得自己沒有壹個完美的實施方案,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於是變成了“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放縱。”
今天因為條件破了,創造條件,哪怕只看5分鐘。
不要強迫自己成為壹個完美的自律者,也不要要求自己壹直自律。
適度的靈活性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壓力,讓自律不再痛苦,更容易堅持。
自律到極致帶來的從來不是痛苦的堅持,而是與生活的融合。
把自律變成習慣不再需要意誌力的支撐,它就像生活的壹部分,不可或缺。
妳可以想到就去做。
大多數失敗往往是因為執行不力。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逐漸拉大的。
思想瞬間的執行能力是壹個人最大的天賦。
高強度自律的人說到做到,從不拖延,也從不為自己找任何借口。
目標很重要,好的目標會激勵人。它為我們提供了奮鬥的方向和動力。
當壹個長期目標被細分為許多短期目標時,實現的難度會大大降低,內心的阻力也會減輕。
為了充分發揮既定目標的作用,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它們。
壹旦我們忘記了自己設定的目標,壹切都成了浮雲。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運動心理學家建議我們把目標寫下來,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地方。
當妳寫下妳的目標時,妳強化了它們。
如果妳把它們寫在多個地方,會進壹步增強它們的威力。
目標明確了,執行力就會增強。
金凱瑞把目標放在錢包裏,每天提醒自己。
奧運冠軍、靈感大師埃吉爾·索比(Egil Soby)建議,把目標寫成海報,掛在最顯眼的地方,比如書桌上方。
也可以把目標定為手機或者電腦桌面,甚至其他更有創意的方法。
自律的人善於學習,壹生堅持學習。
壹個有學習能力的人,可以讓自己更加自律,擁有自律的“資本”。
學習需要動力、毅力和能力。
自律的人不認為學習是壹件痛苦的事情,而是把學習當成壹種優秀的習慣。
有意識的學習和被動的學習效果完全不同。
不以輸出為目的的學習都是偽學習。
優秀的自律,沒有自律出!
眾所周知,自律的本質是時間管理。
壹個人每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除了工作,睡覺,吃飯。
真正自我提升的時間只會更少。如果妳不知道如何管理時間,那麽妳就談不上自律。
說到時間管理,就不得不提到時間粒度,因為它是時間管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時間粒度是指壹個人時間安排的基本單位,是指壹個人把時間切割成粒子,找到自己的時間長度單位。
壹般來說,以15分鐘(正好壹刻鐘)或25分鐘為單位安排學習工作比較常見。
在此期間,排除會影響註意力的因素,排除壹切幹擾,專心工作,完成壹段時間後再進行必要的休息。
王健林的時間粒度是15分鐘,而更誇張的比爾蓋茨以5分鐘為基本時間粒度。意思是他們花15分5分鐘安排好壹切。
時間的粒度是動態的。人越了解自己,活得越理性,越受尊重。
遵守時間的本質就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時間粒度”。
壹旦掌握了時間管理的能力,我發現很多事情都可以輕松完成,也不覺得自己在浪費青春。
寫在最後
蕭伯納說:“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誰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能隨便成功的。想要什麽,想要變得強大,想要變得比以前更強大,都需要自律。
底線:自律帶來更好的生活。
祝我們都是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