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誰是馮誌強?歷史人物

誰是馮誌強?歷史人物

1.馮誌強:武術大師,男,出生於1928,籍貫河北省束鹿縣。馮先生出生於壹個武術世家,是壹位曾祖父級的武術家。馮老師八歲開始習武,曾學過童子功,通臂拳,朱砂掌。1948年拜心法大師胡為師,學習心法六合拳。兩年後,胡推薦他,拜太極拳第17代傳人、人稱“太極壹人”的陳發科為師,開始追隨兩位大師。1953年,北京成立首都武術研究會,陳、胡任會長、副會長,馮先生是他們最得意的弟子。到了30歲,他已經將心學與太極、內外兼修融為壹體。那時候北京的武術很有名。直到“文革”時,門下有人來“以武會友”,大部分都是馮先生處理的。65438年至0979年,應陳家溝大隊黨支部的邀請,先生三次前往陳家溝,將陳發科親自傳授的《陳太吉傳》傳授給陳氏弟子第十九代。陳氏弟子也多次赴京,跟隨馮先生繼續學習。如今陳家溝陳式太極拳蓬勃發展,馮誌強先生功不可沒。1981年,北京體育學院邀請馮老師出山打敗西方武術,成為北京武林的傳奇故事。1982“全國太極大師秀”在上海舉辦,只有馮老師壹個人去,推手之手由大會任意指定。幾經較量,馮先生高超的武功令人折服。1983,陳式太極拳研究會在京正式成立,馮誌強老師當選為會長。1984年,馮先生首次公派赴日講學,是最早正式出國的陳式太極拳。65438-0985,馮先生隨中聯部中國藝術代表團出訪美國、墨西哥。此後,馮先生多次受國家體委、全國武術協會和中聯部委派出訪世界各國。20年來,馮先生足跡遍布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太極拳乃至世界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馮老師是壹位愛國武術家,武藝高尚。無論何時何地,他的壹言壹行都把國家、民族、老師、人格放在第壹位。多次婉拒國外定居、高薪從事私企工作的邀請。他總是說,“我的根在中國”。馮老師也是全能武術家。近十年來,先後編著出版了《太極拳實戰技法》、《陳氏太極拳選集》、《陳氏太極拳入門》、《太極混》、《心法混元太極拳》、《陳氏太極拳絲絡功》、《陳氏太極二十四肘》、《陳氏太極抓》、《太極持氣功》、《太極八法基本功》。太極拳,陳式雜心拳,是畢生鉆研,精修武藝而創於世的優秀拳種。80年代中期形成體系,90年代開始在國內外傳播。混元太極拳融合了陳太極拳纏絲功和心法六合功的精髓,直抒太極拳的內涵和真諦。即以心靈為導向,以太極陰陽理論為基礎,通過太極十三勢的身體練習,達到內外兼修、混成壹體的上乘功夫。混元太極拳是以混元內功為基礎,以拳法拳法套路和單練為體,以推手和散手為旨。在功法、拳法、用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培養內容上,形成了“內外兼修,以內為主;動靜結合,以靜為主;實踐與培養相結合,以培養為主的原則。混元太極拳將養生和攻防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具有優良的養生保健功能,而且具有極強的攻防防身效果。從而有效克服了太極拳發展中的“體操化”、“異化”、“紙上談兵”等弊端,恢復了太極拳原有的訓練方法。2.馮誌強:地質學家,男,1935,河南湯陰人。以前叫馮漢卿。黨員,1955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1984-1985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學習。曾任地質礦產部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副總工程師、副總指揮、副指揮,聯合國心肺復蘇術/85/O44項目國家項目主任,中國海洋地質學會理事,廣東省石油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研究會理事,海洋地質災害研究會、南海石油開發環境研究會副會長。現任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技術顧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第四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世紀50年代參加中國西部地質調查,參與冷湖油田發現,獲得“青海省先進個人”榮譽稱號。1955-1963,在青藏高原從事石油勘探和地質研究,參與柴達木盆地冷湖油田的發現;1958主持昆侖山東段綜合地質研究與找礦;以1959的年率,“* * *青年團地質隊”完成了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區路線地質測繪;20世紀60年代調入海洋地質調查所,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海洋地質調查研究,是南海珠江口大型含油氣盆地的主要發現者之壹。主持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首次在我國海域開展了1: 20萬區域海底不穩定調查研究,開辟了我國海洋災害地質和工程地質調查研究的新領域。65438-0964年調入地質部南京海洋地質研究所,參與渤海、黃海、蘇南石油地質研究。1970隨研究所南下廣東後,參與組織北部灣油氣勘探,為該區第壹次鉆井提供了基礎資料。1975主持南海北部調查資料綜合研究,發現珠江口盆地這壹大油氣區得到了識別和命名,劃分了構造單元,組織了高產油井的首次突破。該盆地現已成為中國主要的海上產油區。1985-1992領導聯合國援華項目,在南海開展了首次1: 20萬海洋工程地質調查,開辟了我國海洋調查的新領域。八十年代以來,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壹、三等獎、地礦部找礦壹等獎、地質勘查成果壹等獎、李四光地質調查等。他編寫了30多份調查報告,發表了20多篇論文,組織了2次國際技術會議,出版了3部專著和論文。代表作有《珠江口盆地構造演化與南海的形成》、《南海北部地質災害與海底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大陸邊緣地質學與地球物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