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們很快就在後面曬太陽,補充楊琪。
清朝道光年間,壹個叫“天秀子”的神秘人記載了當時流行的壹種補陽方法:三伏天曬背。患有頭風、牙痛、耳脹、腳氣、臁瘡、四肢疼痛、腰背疼痛、風寒、濕熱、虛弱、酸痛等疾病者。,將在三伏天的指定時間(9: 00 ~ 11: 00,以及11: 00 ~ 65438。甘肅省名老中醫、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首席專家王世標主任說,現在是伏天,老年朋友可以抓住三伏天的“尾巴”,補陽氣,調理身體。
三伏天補陽,因時制宜。
王世貞介紹,夏季多濕,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所以陽氣內虛(內寒)在所難免,所以夏季要滋養體內的陽氣;其次,在陽氣向外擴散的過程中,體內潛伏的邪氣可以順便排出體外。因此,夏季是內陽易虧的季節,也是扶陽祛邪的重要季節。其中,三伏天人的陽氣最旺盛,向外發散,毛孔最張開,容易發泄到體表。所以壹年春夏養陽,春夏養陽三天。那麽,三伏天如何養好人體的“陽”呢?
春夏養陽是中醫因時養生的原則之壹,被稱為春季夏之時。自然界的陽氣要適時,要維持體內陽氣充沛。這時,任何消耗陽氣,妨礙陽氣暢通的情況都要避免。夏天是萬物繁盛、開花、結果的季節。此時天氣炎熱,地面濕漉漉的冒著熱氣,所以夏天是壹年中陽氣最高的季節。溫度很高陽光很充足,人體的新陳代謝很旺盛。夏季養生要符合夏季陽氣外盛的特點,註重人體陽氣的維護。對於現代人來說,了解“春夏養陽”原則的重要性,合理掌握“春夏養陽”的關鍵,科學運用具體方法,將有助於人們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
養“陽”燥背,調理臟腑氣血。
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人體背部的穴位與臟腑相通,是身體最大的排毒通道。曬背時,發竅全開,可以幫助人驅逐各臟腑的邪氣。曬曬背部的五臟穴位,也能起到調理臟腑氣血的作用。陽就像是人體的守護者。人體如果充滿陽氣,就能抵禦壹切外邪,強健體魄。讓陽光直射在妳的背上,不壹會兒妳就會感到渾身溫暖舒適。中醫說“背為陽,心肺主之”。經常曬背,有強化心肺的作用。此外,“頭為壹切陽之首”,即壹切楊琪匯聚之地,五臟之精之血、六腑之清陽之氣都會在頭中。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百脈交匯處。頭部日光浴壹百次,可以通脈壯陽。
王世珍說,日光浴能幫助人體獲取維生素D,有效促進鈣的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新陳代謝,使人心情愉悅。民間還有“太陽不照門,醫生上門”“夏天曬背不如吃補藥”的說法。陽二字起於太陽,太陽是陽之源,所以補陽者要從這裏開始。那麽,曬背有什麽意義呢?壹定要選個晴天,早上10到下午2、3點陽光適宜。其中,最好是早上10到11曬太陽。此時空氣較好,紫外線低,使人感到溫暖柔和,能起到溫陽益氣、活血化瘀的作用。在此期間,日光浴可以增強抗病能力。
當妳在陽光下感到溫暖的時候(壹般20到40分鐘),就沒事了。曬太陽的時候,也要保護脖子免受風邪侵襲。曬背的時候要戴帽子,或者用遮陽傘遮住頭部,避免長時間直接被曬。王世貞提醒,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要喝溫熱的紅糖水、淡鹽水、米湯,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背部幹燥後,毛孔會張開。汗幹了再穿衣服,以免被大風吹到,碰到冷水。王世貞強調,患有心臟病、肺結核、糖尿病、高血壓、心動過速等疾病的人,容易太陽衰竭,也可能使血壓和心率升高。不建議長時間待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