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道家醫生的觀點

道家醫生的觀點

壹、百科全書對“道教醫學”的看法在目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幾種對“道教醫學”的定義中,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的定義:“道教繼承和吸收了我國傳統醫學的成果,在追求長生不老的內修和外修過程中積累的醫學知識和技術。包括服用食物、外用仙丹、內服仙丹指導、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和符咒等。它與中國傳統醫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藥理學的精髓是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首次將道教醫學作為正式詞條收錄,意義重大,對確立道教醫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分支,促進該領域的學術研究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二、國外漢學家對“道教醫學”的看法在國外漢學家中,也有壹些從事道教醫學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日本學者吉原的《道教與長壽醫學》壹書。書中還給出了道教醫學的定義,稱:“所謂道教醫學,可以說是以道教為方的中國醫學。這些被視為道教經典的主要內容。但現在,就像道教淹沒在民間信仰(民間宗教)中壹樣,在民間醫學中可以看到道教醫學,在民間信仰中可以看到信仰療法。”顯然,吉原對道教醫學的看法過於悲觀。

三。蓋建民關於“道教醫學”的觀點蓋建民在《道教醫學》壹書中說:“道教醫學是宗教醫學的壹種。作為宗教與科學相互作用的產物,是道家為了解決生與死的基本宗教問題,圍繞其宗教信仰、教義和宗旨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特殊醫學體系,也是具有鮮明道家色彩的中國傳統醫學流派。”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蓋建民將道教醫學定義為壹種“宗教醫學”和專屬於道教徒的“特殊醫學”,限制了對道教醫學的深入探索。

胡關於“道教醫學”的觀點胡在其《中國道教大辭典》中對“道教醫學”的定義是:“道教醫學是壹種社會醫學和宗教醫學,重視調節人的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喚起病人的宗教感情以抵抗疾病,具有人與神溝通的心理治療和巫術傾向的特點。”在這裏,胡很好地理解了道家醫學“神”治的基本屬性,卻對中醫“形”治的豐富內容只字未提。胡在後來出版的《道教通論》壹書中說:“道教醫學分為三個層次,內部核心層次是湯劑和保健藥物、針灸等。,相當於現代中醫的範疇;中級是氣功、感應等健身和治療方法,相當於健身;外圍等級是符文、符咒、藥單、願望、祭祀、驅魔、誓言等法術。”在這裏,胡把中醫加入到了道家醫學的範疇,但黃家的“身態隱喻”和“身態治”的精髓在這裏完全缺席,胡的“身態治”取向又回到了原始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