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音樂界的“李老師”

音樂界的“李老師”

妙手握笛跑天下,賜茶助百姓!

有多少人用這樣看似簡單的笛子哭過?

斑竹、玉竹、黃竹、金竹、紫竹、芝麻竹、老煤竹...長、短、粗、細、直、彎、單節點和多節點缺陷奇形怪狀...每壹種竹子,在“壹品茶仙”李彥峰手中,都能變成絕佳的調心神器——“慈孝”。壹年前,五音不全、從未接觸過任何樂器的李老師,突然成了壹位長笛制作大師。從茶仙到蕭聲的快速轉變,真的是讓人瞠目結舌,難以想象。

如果妳找壹個專業的長笛大師,問他以下幾個問題,可能很多問題他都很難回答:

1.妳手裏的這根竹子有多老了?

2.這種竹子有多老了?

3.它的生長環境是高原還是平原?

4.它是生長在陰涼處還是陽光下?

5.是活著的時候割的,還是死了的時候割的?

6.就算妳手裏的兩根竹子,長度、壁厚、孔徑、曲度都壹模壹樣,還有別的區別嗎?

7.妳知道將來吹妳笛子的人的手指長度,吹笛習慣,手指距離,手指肌肉靈活度等等嗎?

這些問題和笛子制作有關系嗎?如果按照現在壹般的嵌套公式法,估計關系不大。工業化、標準化的產品,只是按照壹些人為的行業標準來應用而已。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李老師有壹個特長:作為壹個門外漢,只要看壹次熱鬧,就能立刻明白其中的門道——事情的本質。如果他繼續深入研究,馬上就會成為此行的行家裏手,比在這個行業工作多年的人要清晰透徹得多。

“慈孝”的發明和生產就是這樣壹個生動的例子。壹年前,李先生親眼目睹了壹位大師幾個小時制作蕭的過程。他馬上發現了統壹標準帶來的不合理性和各種問題,決定自己發明制作壹種新的樂器,取名為慈簫。

李老師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可以忽略各種竹子的外在名稱,甚至不關心它們的產地:無論是商店裏買來的名竹,還是山裏砍來的野竹,做風鈴用的殘損竹子,甚至是撿來的衣服、丟棄的竹子,他都壹樣珍惜,深入研究竹子的本質,在整個制作過程中逐漸對竹子的所有特性了如指掌,制作笛子。以這個速度,世界第壹個“千小關”指日可待。但是李老師做笛子真的是無為而治,從來沒有考慮過商業利益或者名利家庭。也許,笛子的制作對他來說類似於王陽明的《諸葛》!

在制作蕭的整個過程中,李先生從不刻意選擇那些外形美觀挺拔的竹子,更不會將彎曲的竹子折斷,用外力烤直。他總能就地取材,順勢而為,充分發揮每根竹子的原始特性。往往別人看起來完全不能用的“廢品”,在他靈動的目光下,短短十幾分鐘,就能轉化為“神奇的產品”。對事物如此,對人更是如此。

我親眼目睹過李先生制作大大小小幾十種不同類型的詞簫,平均時間不過10分鐘。看似很簡單,好像只鉆了幾個洞,但深入觀察後,很明顯,作為“身讀茶經”方法的創始人,“壹個茶仙”的觀察力、聽覺、手指感知力,絕非常人可比。沒有人能像他壹樣通過瞬間觸摸在壹根竹子上找到最準確最強的振動點,也沒有人能像他壹樣像打臺球壹樣準確直觀地觀察聲波在笛管中的振動傳播曲線。每個笛口的大小、形狀、角度以及孔與孔之間的距離其實都很有講究。這種制笛技藝,沒有內觀修習技藝的人,可能壹輩子都無法模仿和臨摹。最獨特的是,很多笛子都是根據吹笛者的身體狀況、習慣手勢、手指長度量身定做的,從選材到笛孔位置。真正的“人笛合壹”——仿佛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壹模壹樣的人,每支笛子都是獨壹無二的,音色和節奏都不壹樣。傳達了自然呈現的各種音色特征:優美、委婉、悠長、深沈、悠長、悠遠、空靈、清新、醇厚、滄桑、飄逸、柔和、質樸...得益於中文中有那麽多細膩的詞語可以形容《詞簫》優美的音色,李老師挑剔的雙手可以讓他非常細膩地捕捉到細微的差異,每壹個細節都體現出他的不凡。

事實證明,李老師的《詞簫》特別好彈,微微的氣流能在笛管裏流暢地振動,形成純凈悅耳的旋律。許多從未演奏過樂器的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自己作曲,這比市場上出售的蕭更容易演奏,完全不需要努力。師父說,慈孝不是用來玩取悅人的,而是壹種修身養性、修氣的工具:輕輕壹推,就能促進小腹向上的氣息,不用錄音樂,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與自然接軌,手指隨心而動。越吹越有勁,越吹越有勁。長期練習有養生養心、調息安神的奇效,勝過靈丹妙藥;壹般來說,市面上很多樂器的演奏都是為了取悅觀眾,消耗氣和能量。結束後後人會覺得累,興奮的結果就是耗氣傷身。

我曾嘗試在德國不同場合演奏“慈孝”,我驚訝地發現,孩子們往往最容易被笛聲吸引。孩子安靜、純潔、身心美好,不受世間腐朽聲音的影響。他們自然可以用“慈孝”發出的天籟之音迅速產生* * *音。相反,越是浮躁的成年人越是聽不懂,經常會問“能不能彈首歌?不會彈壹首歌是什麽樂器?”

的確,在慈孝誕生後,壹些資深音樂人對它嗤之以鼻,嘲笑它只是壹種“玩具”。當然,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音樂的看法。我只知道,基於我們的親身經歷,作為不懂音樂,沒有專業長笛訓練的人,《慈孝》非常簡單易學,基本上每個人都會吹曲子。最神奇的是,有了這種“玩具”,笛聲只縈繞幾分鐘,就已經讓很多愛茶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不由自主地淚流滿面,更不用說有多少愛茶的人感受到了那種強大的能量和身體的震動。其實和旋律沒什麽關系,因為《慈孝》根本沒有固定的樂譜,而是隨心振動。事實很清楚:慈孝幾乎成了“體讀茶”的標配。經過壹場老茶的洗禮,當浮躁與喧囂被洗去,全世界無數的愛茶人都感受到了天籟之音對身心的撫慰與神奇滲透...

在西雙版納州景洪舉辦的第四屆“體讀茶”指導員培訓中級班,因為手機交了,所以不知道時間。壹天晚上,天黑後,我和幾個同學在“草房”的大茶館裏喝茶。之後我就開始閉眼吹笛子,很快就感覺到有幾個人在抹眼淚。我身體的某些部位有內部振動的麻木,那種寧靜致遠的感覺令人陶醉。就壹直吹啊吹,好像整個世界都是空的。我不知道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是幾點。每個人都回到自己的房間睡覺,除了沈默。於是我躺下繼續彈,感覺自己變成了牧童,躺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時間壹停,整個人越來越開心,越吹越長,壹點也不困,像哭,也不知道玩了多久。第二天早上師父問大家,淩晨4點多聽到有人吹笛子。我真的很震驚。昨天差點吹了壹晚上,不過早上8點多就起來了,壹點都不覺得累,反而精神飽滿。事實是最好的證明,果然,慈孝能調心益氣,妙不可言。

從大道到簡約,很多人還是想不通,為什麽這個樂器這麽簡單,明顯不符合現代音樂的國際標準音階,那麽它為什麽這麽神奇?李小姐自己解釋了這個“玩具”的奧秘:

“慈孝”的造型結合了“尺八”和“小南”的特點:有尺八的四個孔和小南的嘴。

鼓聲是中音,中脈的聲音。笛筒中間有四個小孔和五個小孔,四個孔分別代表四個形象的含義。五音與人體五行相結合。金木充滿了火、水、土,中音就是土音,土音就是大地震動的聲音,也就是“嗡、咦、咦”的聲音。又表示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與人體五臟相對應,所以能調動人體的心脈。

《詞簫》雖然也能吹出曲調,但堪比非表演類的娛樂曲調。演奏者隨空氣移動,與周圍氣場相連,自發開合手指,不會形成固定的曲調和旋律,也不是情緒化的演奏模式。在自我調整的過程中,就是隨心所欲,順其自然。

“慈孝”之聲,順應了古代人與自然溝通的振動,傳承了古人養生保健所用的“五行之音”,對應了自然的“五法”,有助於聽者心境平和,脈搏順暢。演奏時振動產生的聲波雖然看不見、看不見、無色,但能使人體產生氣動力,通過聲波振動疏通人體經絡中的堵塞物,調節身體,從而起到調心、調息、養生、安神的作用。"

四川電臺的音樂人在采訪師父吹笛的現場時驚嘆不已,說:“五音對應五臟。難怪這笛子這麽好吹!外面的計算公式有偏差。在我看來,妳就叫科學!妳才是真正的音樂大師!”

那麽師傅根據妳的手型為妳量身定做的笛子應該賣多少錢呢?呵呵,“蕭少爺”的市場至少達到了四位數。但是音樂家們是對的。師父的笛子是他的“玩具”。雖然他在制作每壹支笛子時都竭盡全力追求完美,自己動手打磨甚至想盡辦法繞線,但他也親自設計皮套,把制作笛子的整個過程當成了壹場非常投入的“戲”,期間還數次被鋒利的銼刀所傷。但他完成後,卻像“玩具”壹樣慷慨地贈送給弟子和學生,教他們練氣息、調氣息——只送不賣,而小杜註定與李老師品茶這麽多年,每壹支笛子,像每壹次泡茶壹樣,都飽含著李老師無限的慈悲與愛,以及她拯救世界、拯救人類的用心...

看著試管裏的豹子。僅僅從壹根普通的竹筒,就能看出李先生的智慧和慈悲;?僅僅從看似簡單的制簫過程中,妳就能體會到李老師區分茶、酒、香、木、古玩、配料、藥材的特殊技巧,也能體會到壹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因材施教,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化腐朽為神奇。

無論李老師去哪裏,她都帶著陶。老師,不是說他的口才有多麽深刻和精妙,能讓妳印象深刻,而是說他十年的堅持和實踐,能感動身邊的每壹個人,包括達官貴人和農村人。在這些人樸實的感恩中,我們更能看到李老師的偉大...

茶似乎只是幾片葉子,竹子似乎只是幾根樹枝。然而,自然能量也不容忽視。歷史上不是沒有壹種植物(鴉片)或者壹種音樂(頹廢音樂)讓壹個弱小民族滅亡的例子。以前的“樂”字應該這樣寫——“樂”,以前的“藥”字應該這樣寫——“藥”。僅僅從這兩個繁體字,妳就可以理解為什麽“茶仙”可以化身為“笛聖”了。真正的音樂和真正的好茶,應該都是治病救人的良藥。只可惜現代人把音樂和茶道當成了掙錢和炫耀娛樂的工具。在現代商業社會中,見證了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植物被無休止地炒作、汙染和浪費。李小姐除了悲憤之外,還有對寶藏的敏銳眼光和對幫助世界的熱愛,傳播“體讀茶”定律似乎是在“茶界”和“樂壇”攪局,挑戰許多人的私欲和權威,引起各種嫉妒和詆毀。但時間是最好的證明。外來的汙染掩蓋不了光明和智慧,什麽也阻擋不了壹個希望幫助世界的智者:賜茶吹笛,傳法療心,四海為家,終日不知疲倦...願每壹個喝過李老師藏的老茶的人,每壹個得到過李老師做的“慈孝”的人,都能明白其中的含義,心懷感恩,不辜負老茶。

李先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可以有很多身份:茶仙、古玩鑒定收藏家、發明家、企業家、笛子制作大師、音樂大師、易經大師、教育家、大醫...但他的生活極其簡單:十幾年來,他堅持在旅行中贈送普洱老茶,無私地傳播“以身讀茶”的方法,倡導“命在氣動”;現在,我親自收藏竹制“慈孝”,作為禮物贈送,教人調心養神,修身養性,回歸自然健康。茶笛傳道,懸壺濟世於濁世,清聲滌塵,弘揚正氣,送清風無悔。童心可從日月學!

正如李小姐自己的詩所說:

身體閱讀茶

智慧給予

何梟吟明

喵行天下

通曉古今——博學多聞

傳播正義

行醫以幫助人民

大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