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大川吸納天地靈氣,是修煉的絕佳之地。
東嶽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嶽、太嶽,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泰安市,地跨泰安、濟南、淄博三市,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五嶽之尊、“天下第壹山”之稱。它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國家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文明景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達王座”的世外桃源,成為百姓膜拜、帝王膜拜的聖山。有句話叫“泰山安,天下安”。從秦始皇到清朝,13位皇帝到泰山祭拜或祭祀,24位皇帝派官員祭祀72次。
雄偉的泰山上有20多座古建築和2200多塊石碑。道教和佛教都把泰山視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上修建大量寺廟。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壹”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西嶽華山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是中國五大名山之壹,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國”和“華夏”的“華”起源於華山。位於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省會xi東120km。南臨秦嶺,北臨黃圩。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第壹山”的說法。華山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中國的“華”起源於華山,華山因此被稱為“中國之根”。這壹成果首先被孫中山引用,創立了“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中華民族最初形成和生活在“華山周”,其地稱華。後來,人們走遍了九州,花的名字開始廣為流傳。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教“第四洞天”的聖地,也是我國民間廣泛崇拜的神靈,即西嶽華山。半懸巖洞72處,道觀20余座,其中玉泉源寺、獨龍寺、主持所、嶽震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觀,有陳摶、郝大通、何元熙等。
南嶽衡山
恒山又名南嶽、壽嶽、南山,是中國“五嶽”之壹。它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東南部,衡陽和湘潭盆地之間,主體部分位於衡陽市南嶽區、衡山縣和衡陽縣東部。恒山之名,據戰國《石幹行經》記載,因其位於二十八夜星座中暮星之翼上,形似衡器,可稱天地,故名。
恒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和佛教聖地。山的周圍有200多座寺廟、廟宇、廟宇和寺廟。恒山是古代皇帝唐堯、虞舜巡疆狩獵、祭祀國家的地方,於霞為防洪而殺馬祭天。恒山山神祝融是民間的火神。受黃帝之命,鎮守恒山,教民火,教化萬物。他死後葬於恒山赤帝峰,被當地人民尊為南嶽聖帝。道教“三十六洞,七十二福地”,其中四處位於恒山,兩尊真佛釋迦牟尼舍利子藏於恒山南臺寺金剛佛塔。
北衡越山
恒山,又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廬山,其高度與玄月山相當。其中,道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險要,是長城高原通往冀中平原的咽喉要道。主峰天峰嶺在渾源南部,海拔2016.1米。
恒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南10公裏處,距大同市62公裏。北嶽恒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恒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是中國的地理標誌,也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教的聖地。
1982年,恒山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中嶽嵩山
嵩山古稱“異國”,夏商稱“高遠”、“崇山”,西周稱“嶽”,以嵩山為中心,左岱(泰山)、華友(華山),嵩山為中嶽。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登封市西北部,西鄰古都洛陽,東接鄭州,屬伏牛山系。[2]。在112 56 ' 07 " E ~ 13 11 ' 32 " N和34 23' 31 "~ 34 35' 53" N之間。
嵩山總面積約450平方公裏,由太師山和少師山組成,共有72座山峰,最低海拔350米,最高海拔1512米。主峰季峻峰位於太師山,海拔1491.7m;最高峰連天峰位於少室山,海拔1512米。嵩山北臨黃河洛水,南臨水影和稷山,東連鄭州,西接十三朝洛陽。是古都洛陽以東的重要屏障,素有京畿之地的美譽,文化底蘊深厚。這裏是中國禪宗的發源地,道教的聖地,功夫之源。嵩山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詩經》中有壹句名言,“高松嶽薇,季軍於天”。
江蘇茅山
茅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南北長約10公裏,東西寬5公裏,面積50多平方公裏。
茅山是中國道教名山,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教稱為“上清宗壇”。有“第壹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譽。也是中國六大抗日根據地之壹。山上有許多景點,包括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和二十八潭。山巒疊嶂,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怪石嶙峋,洞穴幽深迂回。靈泉聖池,曲流點綴,山中綠樹青竹,物茂。
茅山主峰大茅峰是綠黑龍之首,也是茅山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於1986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準為省級壹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裏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史觀融為壹體,勝似仙境。
茅山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裏,九千萬福宮所在地,二毛峰、三毛峰蜿蜒而下,隨主峰起伏,相映成趣。
擴展數據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關於中國古代鬼神崇拜的觀念,是以黃、老道教思想為基礎,繼承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東漢末年,出現了大量的道教組織,包括太平道、五鬥米道等。石天始祖張道陵正式創建青年團,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道教是壹種多神教崇拜,崇仙人格化了道教對“道”的信仰。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中國現有3萬多名道士。寺廟是道教活動的場所,全國註冊的寺廟有2000多座。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