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幸福石雕
關於觀音菩薩的來歷,佛教中眾說紛紜。有人說,觀音原是輪王之子,名不遜。與父親、弟弟壹起隨釋迦牟尼出家,修成正果。輪王成了阿彌陀佛,弟弟分別成了觀音菩薩和大勢菩薩。有人說觀音原是苗肅穆王的女兒,名叫苗英。她的父親為她結了婚,但她不想結婚,所以她逃到了荒山去練造房子。這是佛家的說法,但觀音真的是佛教徒嗎?
人們壹直在爭論觀音菩薩是道士還是佛教徒。世人大多認為觀音菩薩當然是佛教人物。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領袖阿彌陀佛座下的最後壹位菩薩。與氣勢磅礴的菩薩壹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威逼菩薩,也被稱為“西方三聖”。
閩幸福觀音石雕
當然,也有關於觀音為道教的傳說。相傳在殷商時期,有壹位女真人修煉普陀山。因為紂王沒有辦法,她經常傷害人民。女媧娘娘教她千手萬眼的航海之術,並引導她向元初的佛祖學佛成仙,因此被稱為善良的航道人。然後看起來他其實應該是道士。
但看過《神化演義》的人都知道,觀音菩薩的前身是慈道人,昆侖十二仙之壹,在普陀山羅家洞修行,沒有弟子。觀音菩薩因為神化的壹戰,得到了西方道士的青睞,然後拋棄了道教的方式成佛,把男人變成了女人,最有名的叫“大慈大悲觀音”。那麽,妳說,觀音是道士還是佛教徒?
觀音菩薩的真實身份是道教還是佛教?其實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首先要了解道教和佛教的區別,從觀念上加以區分。
觀音菩薩像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如下:
對待生死的態度: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槃”,脫離生死輪回。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生是苦的,死是苦的。而且這種煎熬是無止境的,處於壹個無止境的生死輪回中。只有達到涅槃,才能脫離生死輪回。那麽如何達到涅槃呢?也就是人要“悟”。佛,覺也。說到底,是對人生苦的體悟。佛教認為,當妳真正意識到生活是苦的,妳就“醒了”。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道教對生活普遍持積極向上的態度。這是道教和佛教乃至其他宗教最大的區別。比如基督教認為人天生原罪,生而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的。就是通過修煉達到長生不老。道家修行秘笈裏有壹句話,“做人,成仙,全是陰陽顛倒”,道教就是這樣達到長生不老的。這句話源於中國的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醫的基礎理論。
道教和佛教最大的區別是“道教說的是今生,佛教說的是來世。”佛教說來世,勸世人忍耐。所謂這輩子的罪,來世的報,這輩子就慘了。簡而言之,它的目的就是把希望寄托在來世。道教則完全不同。所謂修煉成功的第壹步,就是長生不老。道教講究今生,說到來世就相信長生不老。反正來世不死。且仍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後坐化,留下舍利子,蓮王座投胎;道士沒有那麽嚴格,比較踏實,有助人為樂的信念,註重修煉,最後脫穎而出,壹飛沖天。
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命為真理,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道家認為,人的生命是由生命力構成的,身體是精神的居所。要長生不老,就要形神雙修,即“內修”和“外修”。佛教與道教相反,主張“無生”,認為現實是眾生苦海。人對現實無能為力,只能忍。要忍,就要放棄各種欲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追求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進入涅槃般的木(無苦的極樂世界)。可見,道教主張追求現實生活,而佛教則主張摒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註重精神修養和對來世的向往。佛教,以慈悲為懷,摒棄邪陽山的教條,因果輪回的法則令人欽佩,這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與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相比,佛教少了些野蠻和排外,多了些異國情調。
觀音菩薩的來歷我們無法考證,但從概念上看,觀音屬於佛教。縱觀中國佛教道教的古今歷史,可以看出壹些淵源。佛教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印度。按照悉達多的修行方法,發現了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了生死和苦難,破除了壹切煩惱,最終得到解脫。道教有1800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的壹個地方宗教,受到很多神的崇拜。所崇拜的神靈是道教信仰“道”的人格化。佛教引導人修心以達到開悟的境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引導。道家是現實主義,推動了陰陽五行乃至中醫的發展。中華文明的多元化發展和傳承,離不開我們寬容的心態,所以外來宗教能夠在中國得到發展和融合,這就是寬容的智慧。佛教和道教能成為中國迄今為止的主流宗教信仰,說明它們是符合人民意願的。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存在就是合理,合理就是存在。很多人信仰宗教,但對宗教的理解是膚淺的或片面的。比如在閩南,人們經常同時供奉觀音和土公。實際上,它們屬於佛教和道教。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們願意相信任何符合他們願景的宗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