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前202-前8年,前25-前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秦以後的統壹王朝,有***29個皇帝,享國405年。漢朝因有敬火之德而稱,劉漢因皇室姓劉而稱劉。
公元前206年,劉邦封漢王,後在楚漢之爭中獲勝建立西漢。漢初,招安王、朱祿叛亂被消滅後,政局趨於穩定。漢文帝和漢景帝先後休養生息,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稱為漢武盛世。到漢宣帝時,國力達到頂峰,稱為孝治。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起義。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壹天下,退兵養民,開創了壹個欣欣向榮的軍事局面。漢明帝和以沿襲輕佻薄賦開始了對的統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啟了千古盛世,東漢國力達到頂峰。中後期出現了齊官之爭和黨派之災。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雖然內亂被消滅了,但卻導致了當地的自尊。董卓叛亂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朝,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和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和最強大的帝國。漢朝時期,確立了漢疆域的範圍。鼎盛時期,東有朝鮮,南有越南,西有蔥嶺,北有陰山。公元2年,全國人口達到6000多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壹。
漢朝文化統壹了,科技發達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建立。從漢代開始,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漢朝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科學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壹。張衡發明了地動儀和渾儀。
第二,外交
1,韓國
漢高祖時期,魏滿朝鮮滅亡後,定都,盧惠娣侯是漢朝的諸侯。雙方都是安全的。漢武帝時期,魏滿的孫子尤渠當政,對韓的態度變得強硬起來。漢武帝派楊仆和荀逵率軍討伐,歷時壹年平定。韓在位時設、宣土、範縝、臨屯四縣,其中最為重要。趙迪五年(公元前82年),漢朝撤掉林屯、範縝兩縣,並入樂浪、宣土。半島上的民族很復雜。在半島北部,除了來自中國的朝鮮族外,還有其他民族,如最族和臥居族。在半島的南部,還有陳漢、馬漢和韓歌,俗稱三韓。
西漢末年,朝鮮半島的局勢大致是西北歸漢勒朗郡管轄,東北大部被高句麗占領。新羅位於東南部,百濟位於西南部。百濟和新羅居住在半島南部,與漢朝無關,但高句麗與漢朝關系密切,關系密切。建國以來,壹直是韓的附庸。後來東漢以後,高句麗不時造反,紛紛淪陷,成為漢帝國東北的大災難。
2.日本
漢朝時日本有壹百多個國家,都是日本人建立的,漢人統稱為日本國。自漢武帝在朝鮮設立四郡以來,中國文化開始影響日本人,日本的使節達到30多個國家。這時,日本奴隸也開始向漢朝進貢,而進貢的地點很可能是樂浪縣。
光武初年,遼東提督祭北,有外國聽聞。建武中原二年(57年),是日本歷史上的垂仁天皇時代。日本奴隸主派使者到韓,韓給他金印,證明日本隸屬於漢朝。金印是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九州北部發現的,是日本的國寶,但其真偽無法確定。此時,日奴分別於安帝永初元年(107)和狄鹹建安六年(201)兩次來朝。到了三國時期,雙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3.西部地區
漢武帝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中國與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張騫曾到達大灣(今錫爾河上遊)、大嶽(阿姆河中遊)、康居(錫爾河下遊)等國。張騫的副使也到了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等國。後來,中國使臣還到達了雅才(黑海以北)、調治(今敘利亞),盡可能地穿越羅馬帝國,到達了李璇(今埃及亞歷山大),這是漢朝到達的最遠的國家。亞歐各國在西漢時期也曾派遣使節出訪貿易。東漢9年(97),班超派甘英去大秦(羅馬帝國)。甘英經過調治、安息等各國,回到大秦西界看海。永寧元年(120),撣王(在今緬甸北部)派遣使節向朝鮮祝賀,並贈送自稱來自海西(即羅馬)大秦的樂師、魔術師(即魔術師)。顏夕九年(166),羅馬皇帝安敦派遣使節訪問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