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養豬場常見的生產技術有哪些?

養豬場常見的生產技術有哪些?

現代養豬生產普遍采用分階段飼養、全進全出的生產技術,使生產管理方便化、系統化,提高生產效率。養豬場的規模和技術水平不同,不同豬群的生理要求不同,采用的飼養階段也不同。常用的生產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三階段進料流程

即空懷孕→哺乳期→育肥期。三段式飼養,兩次轉群,是壹種比較簡單的生產工藝,適用於規模較小的豬場。其特點是簡單,組轉次數少,豬舍類型少,節省維護費用,重在措施。比如在分娩和哺乳期間,可以采取良好的環境控制措施,滿足仔豬的生長條件,提高成活率,提高生產水平。

(2)四階段飼養過程

即空懷孕→哺乳期→仔豬保育期→育肥期。在三段式飼養過程中,將仔豬保育階段分離出來就是四段式飼養和三次組轉過程。保育期壹般為5周,豬重20公斤,轉入生長育肥舍。斷奶仔豬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比生長育肥豬高,便於采取措施提高成活率。在生長育肥舍飼養15 ~ 16周,體重達到90 ~ 110 kg時屠宰。

(3)五階段飼養過程

即空配種期→妊娠期→哺乳期→仔豬保育期→育肥期。相比於四級飼養工藝,五級飼養四級轉移是將空母豬和懷孕母豬分開,單獨分組,有利於配種,提高繁殖率。空懷母豬配種後觀察21天,轉入妊娠舍飼養至分娩前7天。該技術的優點是斷奶母豬增重快,發情集中,便於發情鑒定,易於掌握適時配種。

(4)六階段飼養過程

空懷期→懷孕期→哺乳期→保育期→配種期→育肥期。與五階段飼養工藝相比,育肥期分為生長期和育肥期,每個飼養期為7-8周。仔豬從出生到出欄要經歷泌乳、保種、配種、育肥四個階段。其優點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飼養需要和環境管理的不同需要,充分發揮其生長潛力,提高生產效率。

(5)全進全出

上述分階段的飼養過程都需要所有的豬進出。最有利於防疫的措施是根據各個飼養階段的豬來設計豬舍,所有的豬以壹個為單位進出,或者壹部分豬以壹個為單位進出,但這只適用於3萬到5萬頭規模的養豬場。在中小型養豬場,可以把養豬場以豬舍內的部分田地為單位進行轉移,然後進行清洗消毒。但由於豬舍的空氣和汙水,很難切斷傳染源,嚴格防疫。所以有些養豬場把豬圈按照轉移群體的數量分成幾個單元,有利於防疫,但是夏季通風防暑比較困難,需要進壹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