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仲春和晚春之交,萬物生。清明節起源於古代的祖先信仰和拜春習俗,既有自然內涵,也有人文內涵。傳統節日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明節不是壹個普通的節日。早在2006年,中國就將其列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
中國有24個節氣。但在所有節氣中,只有清明節同時屬於節日和節氣。作為節氣,清明節不是壹個固定的日子,而是壹個大致的範圍。壹般來說,清明是在冬季至日後的第108天,大約在4月5日左右。作為壹個節日,清明節固定在每年的4月5日。
天文科普專家指出,21世紀100年的所有“清明”不是在4月4日就是在4月5日,其中,* * *在4日出現了69次,* * *在5日出現了31次。
第三,清明習俗不僅有掃墓祭祀,還有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
第四,清明節適合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的壹項受歡迎的活動。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
5.清明節可以和家人去郊遊。
徒步也叫春遊。古稱探春、荀春。三月晴空,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壹直保持著清明節去散步的習慣。
六、清明很適合養生。
清明時節,因為陰雨連綿,氣候潮濕,很容易讓疾病侵入人體,引發疾病。因此,清明節養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