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綠城從何而來?有三種說法:
說法壹:1956年,國家林業部授予鄭州市壹面鮮紅的綠化先進單位獎勵旗。1959年全國城市綠化大會上,鄭州的經驗受到表彰。會後,來自30多個城市的代表前來鄭州參觀學習。同年,著名作家李準在壹篇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文章中稱贊鄭州是壹座美麗的綠色城市。1972,人民畫報以“綠人鄭州”為主題,刊登了多張鄭州法桐街的照片。照片上滿是綠色,這讓很多中國人知道了鄭州的法桐樹。Xi安電影制片廠來鄭州拍攝紀錄片《城市綠化與環境保護》。1984期間,鄭州綠化覆蓋率達到35.25%,很多人來這裏學習綠化經驗。鄭州的“綠城”稱號也在慢慢響遍全國。
說法二:有壹句民間認可度很高的“綠城”之說:上世紀70年代初,壹位領導飛過鄭州上空,看到鄭州是壹片綠色的海洋,他始終沒有迷失自己的軌跡:“啊,鄭州這麽綠,簡直就是綠城。”。領導的話被身邊的報社記者聽到後,刊登在了當時的日報上。新聞媒體報道後,鄭州“綠城”的美譽聞名全國。自從領導表揚後,鄭州市政府和園林部門加大了工作力度,由市區推動周邊綠化,特別是北郊沙丘很快固定綠化。風沙遮天的情況消失了,鄭州成了名副其實的“綠城”。
說法三:“綠城”最權威來源:1990,鄭州市綠化覆蓋面積2683多公頃,綠化覆蓋率35.25%,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三。從此,鄭州有了“綠城”的美譽。
不管是哪種,都是對鄭州綠城的美好回憶。
但是,為綠城做出突出貢獻的是法桐。經三路、文化路也是鄭州綠化的縮影。
2007年,經過公眾投票,經鄭州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法桐正式成為鄭州的“市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