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三國時期各國占領的領土。天下十三州,魏獨占九州,分別是涼、和、司、和、隱居、河北、青海、徐、河南。吳占荊州、揚州、膠州,只占益州。就人口而言,吳的超過了,而魏的人口是的十倍。
論經濟,魏國占據了中原最繁華的地區,吳國占據了江南和沿海,土地肥沃,而蜀漢占據的益州,山多耕地少。最重要的是蜀漢的地形因素,崇山峻嶺,蜀道之難,上天之難。另壹方面,魏國和吳國,壹個位於中原,壹個位於,另壹個位於江東,那裏的水利和交通都極為便利。在如此不同的形勢下,蜀漢如何能在兩國虎視眈眈地收復漢朝呢?
蜀漢地處益州,朝臣多來自劉備的靖州集團和益州地方豪強。關羽失去荊州後,只剩下益州壹畝地,人才儲備完全來自當地,而曹魏占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人才儲備來自各州各郡。孫吳占據江東之地,人才數量不如曹魏,但與蜀漢相比確實綽綽有余。
益州地處壹個有山有山的地方,交通極為不便。很多地方只能靠棧道。在古代,打仗的重點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蜀漢的地貌類型,糧草往往跟不上,導致戰事吃緊。而且在蜀漢的土地上,耕地面積確實很小,糧草儲備不足,經不起大規模的戰爭。
此外,蜀漢的各個陣營之間也存在矛盾,如劉備的原始階級,荊州集團,以及益州地方豪強東州集團。單看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就能看出兩人都是人才。魏延是西部將軍,漢中太守,精兵強將,驍勇善戰,但為人驕橫,不易與人相處。
而楊儀則長期擔任丞相參軍,在軍中承擔繁重的工作。但他性子急躁,心胸狹窄,雙方勢力水火不容。如果諸葛亮沒有北上,他們之間的直接矛盾可能會在不斷增加的摩擦中產生更大的影響。
正是由於這些問題的嚴重性,諸葛亮通過不斷的北伐給曹魏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不斷消耗魏國的實力,同時也在引流的內部矛盾,以轉移內部集團和人才矛盾帶來的影響。如果諸葛亮不堅持北伐休養生息,曹魏的實力將空前強大,而蜀漢的滅亡將在內部矛盾和外部強敵的巨大壓力下大大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