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心情平靜淡定的時候,自然是輕飲,輕斟,細細品味。或青山秀水之畔,鳥語花香;或者在幽雅的房間裏,韻致低沈。或雪映書桌,雨打紗窗,三五日知己,享醇酒,是智者之飲。喝酒的時候不在乎酒,後來就不知道什麽是酒了。妳可以喝也可以不喝,就像喝壹樣。這是普通人的飲料。
酗酒是堅強的,但也是有氣質的;喝酒太淺,酒量不足;喝普通的,不知道有酒。其中壹個單獨不是喝酒的最佳狀態。
喝酒是為了愉悅,是為了好玩,是為了放松,是為了麻醉,是為了尋求壹種超脫和無情,是為了從酒的物質世界中尋求精神感受和精神慰藉。喝酒的時候,要喝出酒裏的情意,喝出生活的味道。如果妳太喜歡悲傷和抑郁,大量飲酒會違背飲酒的最初目的,而不是為了飲酒的良好境界。
綜合各種元素,達到最佳的飲用狀態
首先,是壹個人喝還是兩三個人壹起喝。徐琪的《茶酒之道》說:“我想我壹個人喝酒的話,樂趣在於‘有我——無我——忘我’。”豐子愷的《沙坪酒》說:“譬如兩三個人意氣相投,推心置腹...吃了三杯,就來了真誠的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酒三味’。”愛情的《詩人與酒》說:“壹個人獨飲,可以深思;如果兩個人喝酒,可以在燈下說話;但如果三個人以上集體喝酒,就會變成戲劇性的喝酒,是缺乏樂趣的。”
其次是淺到微醉。魯的《醉話》中說:“我覺得醉酒是壹種痛苦,我覺得有點醉,有點飄。少喝酒,慢慢喝,是壹種享受,是壹種休息,是昂揚精神的添加劑。”李米安《半詩》也說:“飲酒半飽,花開半艷,帆半開,馬半勒。”再如,古普濟方、通皮薏仁酒是將海桐皮、薏仁、生地、川牛膝、川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甘草等九味中藥浸泡在白酒中制成,能祛風除濕、通絡殺蟲。飲法要求壹日三次,常使人微醉。
這又是壹個優雅的場合和機會。陳梅公《小窗》描述為:“春飲適庭,夏飲適郊,秋飲適舟,冬飲適室,夜飲適月。”林語堂說“酒席的目的不在於飲酒,而在於湊熱鬧,鬧熱鬧”(《談飲酒與飲酒次序》)。馮說:“至於酒樓上的那些壞客,他們壹喝酒就下喝酒的命令,只會吵鬧和別人,根本得不到喝酒的樂趣”(《飲酒的故事》)。所以,無論在室內還是室外飲酒,都要選擇壹個休閑的場所,可以“對酒席沒有反應,沒有敬酒的沖動”(魯的《九華》)。
其次,就是要專心致誌。沒有“壹杯酒解甲歸田”之類的政治目的,沒有“鴻門宴”之類的軍事壓力,沒有商場逐利之類的功利色彩,也沒有“酒是媒人”之類的功能性因素,因為這些事件都是分散註意力的,酒只能作為陪襯來掩蓋喝酒的真正意義。
喝酒的心情。妳必須有最好的心情才能有最好的感覺。這種心情不是為了大喜大悲,而應該是“莫自驚,看庭前花開;去與留隨意,看天上的雲與雲。“從容、自如、從容、舒適、優雅。
如是,似醉非醉,如夢似幻,朦朦朧朧,似“煙籠冷水月籠紗”,黎明望漓江對岸,夜晚望黃山;春雨中的竹林模糊清新,若秋雲中的明月時隱時現。心中沒有阻隔,思想是開放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白居易《飲酒詩》)。很奇怪,諸神不羨慕妳有這種境界,有好酒。
關於喝酒的軼事笑話
土耳其布爾薩省50歲的男子貝漢穆特盧(Beyhan Mutlu)周二與朋友喝醉,在森林裏迷路。妻子和朋友見他沒回家,就報警,組織人員在森林裏搜救。有趣的是,這名男子看到搜救隊員時,也熱情地加入了搜救行動。直到幾個小時後,他聽到搜救人員喊他們的名字,他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們要找的人是我。”
兩個醉漢興高采烈。壹個問另壹個:妳是哪裏人?我是山東人。哇!我也是山東的,老鄉。我們喝酒吧。
問:妳是山東哪裏人?甲:我是濟南人。哇,我也是濟南人。我們再喝壹杯。
又問:妳是濟南哪裏人?甲:有八英裏。哇!太巧了!我也在八英裏外。我們再喝壹杯。
然後問:妳姓什麽?甲:我姓程。哈哈!難還是聰明,我叫程,再來壹次!
這時候燒烤店老板實在看不下去了,打電話說,嫂子!拜托,妳老公妳兒子又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