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百家爭鳴對後世影響最大。

百家爭鳴對後世影響最大。

壹個想法可以影響另壹個。百家爭鳴是思想的碰撞,會融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精神。富則濟世,窮則獨善其身。進則為官,退則隱於市。影響上,個人更多的是自身精神的提升;在國內,是長治久安之道。

百家爭鳴

自春秋末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以來,中國哲學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時代。戰國時期,道、墨、法、明、兵、陰陽等諸子百家相繼出現,相互爭論,相互借鑒,內部分裂不斷發展,最終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思想和學術的繁榮。

莊子與道家

莊周(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人稱莊子。莊子,宋(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在壹個漆園裏當灑淚的,家境貧寒。據說他曾向侯建和借小米,但當楚威王用壹份豐厚的禮物雇用他時,他拒絕接受,並願意過上貧窮幸福的生活。在學術上,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即自然”論,認為“道”無處不在,強調物的自我毀滅,否認任何支配。莊子認為“萬物皆我,是非、大小、生死、貴賤”,幻想“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的主觀精神境界。莊子寫了65438+萬余字,現存《莊子》33部,在哲學和文學上對後世影響很大。

孟子與儒家思想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生於魯鄒(今山東鄒縣)。他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和孔子壹樣,他也曾遊說諸侯實現自己的政治觀點,但他的建議從未被采納,於是他致力於寫作和講學。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主張法為王,實行仁政,反對兼並戰爭,提出了“重民輕君”等進步思想。他的思想和言論主要保存在《孟子》中。《孟子》中的文章邏輯性強,通順,氣勢磅礴,富於辯論性,催人奮進。孟子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西漢的司馬遷、唐宋八大家以及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姚鼐都對孟子推崇備至,他們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孟子的影響。

茍子的性惡論

荀子,著名人物,戰國末期儒家最有影響的人物。他知識淵博。他曾在齊國夏姬宮講學,成為夏姬第壹書生。在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上,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茍子則相反,主張“性惡論”。因此,荀子主張法治,主張君主集權,以禮刑加強統治。王霸、德治和法治的結合是荀子儒家思想的最大特點。

墨子與墨學

墨子(約公元前476年-公元前390年)名翟,墨家創始人。出生日期和地點仍有爭議。墨子長期遊走於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愛而不攻”的理想。《墨子》是壹部墨家文集,15卷,53篇。它是研究墨家的可靠材料,在中國哲學和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惠子和著名藝術家

惠子(約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0年),著名詩人,戰國時期宋朝著名藝術家的代表。他曾任魏惠王宰相,與莊子交往密切。《莊子天下》說“惠施多書五車”。惠子有10個重要論點,包括“歷史十事”,提出“天地之下,山山之和”,“日之驕橫,物之生而不死”等觀點,得出“萬物皆普,天地壹體”的結論。這些理論帶有濃厚的思辨色彩,對後來的哲學有壹定的影響。

鄒衍與陰陽家

鄒衍(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齊國海濱煉丹師,陰陽家代表人物。戰國時期的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據說其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堯時期主管天文和計數的官員。鄒衍基於“對陰陽新聞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五行相勝的歷史發展公式,認為“五德終無敵,木德次之,土德次之,仁德、火德、水德次之”。這就是著名的“五德終始”理論。這個理論對後來的哲學和宗教影響很大。

孫臏與軍事家

孫迪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相傳他是孫武的後商朝。他和龐東都是從鬼谷子那裏學的兵法。當成為將軍後,他嫉妒孫臏的才能,把他騙進了魏國,在那裏他受到了膝蓋骨的懲罰。後來齊國的使者把他們的秘密帶回了齊國。齊威王看到孫臏非凡的才能,拜他為軍事家。在齊國與魏國的桂陵和馬陵之戰中,孫迪指揮齊國軍隊兩次擊敗魏軍,迫使龐溜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孫臏最著名的戰例是“圍魏救趙”,為古今兵家所景仰和模仿。孫臏及其弟子撰寫的《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垂直和水平

戰略家是戰國時期通過遊說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他們的主要策略是何宗和連橫,以蘇秦和張儀為代表。蘇秦曾經遊說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秦在西,六國疆域南北相連,故稱“聯”。張儀專事連橫,用瓦解的方法幫助秦國逐個擊破六國。戰國時期,七國戰爭不斷,各國競相廣納賢才,於是縱橫家盛行壹時。除了蘇秦和張儀,還有公孫衍,他們聯合東方五國攻打秦國。據《漢書·藝文誌》記載,該學派代表作有30部,可惜已失傳。

韓非與法家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後人把他的作品編成《韓非子》五十五篇。韓非子以法為基礎,集法、術、勢於壹身,發展了法家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兼收並蓄的聖人

雜家是戰國時期最晚的壹個學派,“雜”就是不拘壹格的意思。雜家認為各種學派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試圖綜合各派之長,形成自己的學派。聖人以秦丞相呂不韋為代表,主要著作有《呂春秋》。魯《春秋》以德為本位,以無為為紀,具有濃厚的儒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