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保養耳朵

如何保養耳朵

耳朵是人體五官中的聽覺器官(平衡器官也在耳朵裏)。它能感受到自然界的各種聲音。試想壹個聾啞人面對壹個寂靜的世界是多麽痛苦的事情!目前,我國約有5000萬聾啞殘疾人,普及圍產期聽力保健知識,實現優生優育,提高國民整體健康素質十分必要。

想要知道如何保護耳朵的聽力,首先要了解什麽原因會導致耳聾,耳聾有哪些種類。

根據耳聾的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1,傳導性耳聾

2、感音神經性耳聾

3.混合性耳聾

第壹,傳導性耳聾

聲音傳播過程中由於先天或後天原因造成的耳聾稱為傳導性耳聾。常見疾病有:先天性外耳及耳部畸形、各類中耳炎、耳外傷、耵聹栓塞、耳硬化癥等。

第二,感音神經性耳聾

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內耳發生畸形或病變,導致神經將聽覺信號傳遞到大腦的聽覺通路,從而產生障礙引起的耳聾。常見疾病有:先天性內耳畸形、藥物性耳聾、病毒感染(腮腺炎等。)、爆發性耳聾、噪聲性耳聾、突發性耳聾、老年性耳聾、聽神經瘤等。其中,藥物性耳聾最為常見。例如,鏈黴素的不當使用導致許多失聰兒童。

第三,混合性耳聾

其特點是上述兩種耳聾同時具有這兩種特點。常見的疾病有:多年的中耳炎,沒有經過系統的治療,最後導致混合性耳聾。

當妳知道了耳聾的幾種類型和耳聾的原因,就很容易理解如何保護耳朵了。

1.出生24小時內的嬰兒應進行聽力篩查,對疑似聽力障礙的嬰兒應定期隨訪。壹旦確診耳聾,可以進行早期幹預治療。

2.盡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藥物。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氯黴素等。如有必要使用,還應密切觀察聽力變化,壹旦出現耳鳴、口角等癥狀,應立即停藥。

3.如果新生兒出生後發現外耳變形,應該去大醫院的耳科進行專家會診。

4.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很容易誘發中耳炎。壹旦患上中耳炎,要及時去醫院,以免留下後遺癥。

5.耳道內有耵聹(耵聹)栓塞,要在醫院由轉院醫生取出。

6.盡量不用或少用隨身聽,尤其是音量過大,噪音刺激很強,長期使用會造成噪音性耳聾。

7、長期在嘈雜環境中工作(紡織車間、電鋸電鉆等。),要註意戴防護耳罩。

8.遠離或避免燃放大型煙花爆竹。

9.不要對突然出現的壹側耳鳴耳聾掉以輕心。應該馬上去醫院請耳科醫生看病,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終身遺憾!

10.老年性耳聾患者應去條件好的醫院檢查,選擇合適的助聽器,提高生活質量。

人的耳朵不僅美化面部,還有聽覺和位置感(平衡)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耳朵是接受聲音刺激的聽覺器官,其內耳的前庭和半規管也是平衡器官。外耳(耳廓外耳道)起聲音采集作用,中耳(鼓膜聽骨鏈卵圓窗)起聲音傳遞作用,內耳(耳蝸的聽神經末梢)起聲音感知作用。耳朵任何部位的病變都會影響聽力。聽覺功能對於人類認識社會、改造自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語言和聲音,他們可以相互溝通,交流思想,協調工作,共同生活。聽覺系統也有分辨響度、音調、音質的能力。壹個熟練的工人和司機可以通過聽覺來判斷機器的運轉和故障。人們可以立正、行走、跑步、騎自行車、潛水、滑冰、高空作業等。在日常生活中,內耳平衡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前庭出現病變,可能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站立不穩等。既然耳朵有這麽重要的生理功能,就要註意愛護和保護。如何保護耳朵?我提出以下幾點,供讀者參考。

1.防止凍傷和外傷。耳殼暴露在頭骨的兩側。除了耳垂,都是由可活動的軟骨和皮膚構成,血供差。冬春季和寒冷地區容易發生耳朵凍傷,要註意防護。打架、車禍等意外,或者父母管教孩子,經常用手打耳朵,導致耳廓撕裂或鼓膜穿孔。外傷性鼓膜穿孔後,禁止沖洗或滴藥。用消毒棉球塞住耳孔,口服消炎藥。在刺耳針、囊腫穿刺或刺耳眼時,必須進行嚴格的消毒和無菌操作,以免發生骨膜炎。

2.糾正挖耳朵的壞習慣。耳道內有皮脂腺、耵聹腺和剛毛,常伴有病菌。有些人喜歡用發夾、火柴棍、手指等挖耳朵。,造成外耳道皮膚損傷,感染後易發生膿腫和骨膜炎。挖耳朵時被別人撞,容易造成鼓膜破裂,感染後中耳炎會影響聽力。俗話說“不挖耳朵不聾”有壹定道理。

3.防止螞蟻、蒼蠅、昆蟲進入耳朵。夏天孩子在戶外睡覺時,小昆蟲、蜈蚣等。經常誤入耳道。中耳炎患者耳朵裏有壹股惡臭,容易引來蒼蠅。它們應該由專門的人員看守和保護。如遇耳朵滴油或麻藥,讓其窒息而死,再取出,視病情處理,避免感染引起炎癥和耳聾。

4.遊泳時防水嗆水遊泳時,耳道進水後,可以把頭歪向壹邊,跳幾下,水就能自動流出來了。遊泳、潛水或潛水時,鼻腔咳嗽、嗆咳,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腔,容易引起中耳炎。沒有掌握遊戲要領的人最好不要做潛水和潛水,因中耳炎鼓膜穿孔的人更要謹慎。

5.嬰兒餵奶喝水,防止咳嗽和嗆咳嬰兒的咽鼓管短、粗、直、低。所以餵奶喝水不能操之過急,頭的位置也不能太低,否則容易咳嗽嗆咳,分泌物和乳汁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腔,容易造成中耳腔感染,影響以後的聽力。

6.防止噪音和爆炸性耳聾。長期在嘈雜環境中工作的人(噪音大於85分貝)可引起感音神經性耳聾;響亮的敲擊聲或大氣壓力的突然變化會導致內耳損傷和耳聾。預防措施:降低聲源強度,遠距離或屏障外操作,有條件時使用消聲器、抽氣機、吸聲器;也可以戴耳塞減少工作時間或者擺脫嘈雜的環境。不要呆在嘈雜的環境或有大聲敲門的場合。

7.藥物性耳聾的預防目前,知道藥物和化學物質可導致耳聾的人至少有90種,藥物性耳聾較為常見,50年代僅占獲得性耳聾的3%,70年代占35%,90年代初占43%,90年代末占54%。常見的致聾藥物有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硫酸鏈黴素、新黴素等。尤其是幼兒和體弱者更容易導致耳聾。如果能早期發現藥物性耳聾並積極治療,部分聽力可以恢復,但大部分晚期無法治愈。藥物性耳聾主要是預防。對於幼兒,上述藥物應禁用或慎用,急用時也應按照藥典規定使用,決不能超過劑量。治療過程中應仔細觀察患兒對噪聲的反應,或做客觀的聽力檢查,如聲阻抗、聽覺誘發電位、耳蝸電圖、聽覺腦幹反應、耳聲發射等。

8.運動預防呼吸道疾病。經常運動,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猩紅熱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容易誘發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化膿性中耳炎、迷路炎,嚴重者甚至引起耳聾。患兒在發病季節得了上述疾病後,不僅要積極治療原發病,還要註意患兒的聽力情況,及時去醫院治療。

9.耳朵任何部位的疾病不及時治療,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不同持續時間的耳聾,如耵聹栓、耳道膿腫、中耳炎、突發性耳聾等。,應及時治療,盡量減少聽力損傷。壹些全身性疾病,如流行性腮腺炎、腦膜炎、敗血癥、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都會損害聽力。治療原發病的同時註意聽力保護,及時到耳科檢查治療。

繼“愛眼日”、“愛牙日”之後,近兩年提出“愛耳日”是非常正確和重要的。希望每個人都要保護好自己的耳朵,讓自己壹生都和人壹起發揮生理功能,在聲音的世界裏快樂地學習、工作、生活,把“無聲世界”的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