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轉載]如何看待外國人喜歡中國功夫?

[轉載]如何看待外國人喜歡中國功夫?

英國查爾斯王子以不標準的方式練習中國氣功。在澳大利亞,武術被列為十大最受歡迎的項目之壹,數百萬人常年練習武術。近年來,隨著世界對中國的關註,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功夫著迷。

中國功夫在美國的受歡迎程度遠不及針灸、書法等國粹。春天,打太極拳是公園裏的壹個景點。“休斯敦少林功夫學院”創始人、少林功夫第32代弟子石星浩在美國辦學多年。他認為美國人不僅喜歡中國武術,而且崇拜它。他們認為中國功夫的魅力不僅在於格鬥和防身,還在於其豐富的哲學和歷史淵源。因此,中國武術被許多外國人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目前歐洲學習中國功夫的學生有上百萬人,太極拳、氣功、武術的學生比例大致為50%、30%、20%。

在上海,武道太極很受外國朋友的歡迎。和我們壹起在太極傳學習的同學來自七八個國家,壹般是mba學生,企業家,商學院等等。前來體驗學習的人數達到幾百人。西方人喜歡中國功夫主要是因為它的神奇。西方人比較直爽,喜歡挑戰,喜歡親身體驗。希望找到答案,喜歡探索,不怕危險,追求真理,想了解這個神奇的世界。

在這裏,我不得不再次聲明,武道太極與其他所謂太極神功的本質區別在於我們對武術本身的真實性、科學性、合理性的追求。這幾年出現了大量的偽科學,為了產品,假藥,假商家,也出現了很多像太極裏閆芳這樣嘩眾取寵的人。太極的威信受到了極大的損害。作為壹名追求真理的誌工,我深感痛心。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在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不斷總結戰場上作戰的經驗。比較成功的擊、刺、拳、腿被模仿、傳授、練習,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形成於奴隸社會。夏朝建立後,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武術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代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壹是軍隊中的武術活動,二是以武術為基礎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狩獵作為武術訓練的壹種重要手段,出現在商朝。商周時期用“武舞”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在周朝建立的學校中,射擊和舞蹈也被列為教育內容之壹。相傳中國武術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周易》,又名《易經》,出現於周朝。這本書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對中國養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易過高,是有二儀,二儀有四象,四象有八卦。”太極理論的產生,奠定了中國武術體系的基礎。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非常重視技術在戰場上的應用。齊桓公在春秋兩季舉行“角鬥”,從世界各地選拔英雄。在此期間,劍的制造和劍道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自秦漢以來,摔跤和擊劍盛行。有了“宴舞”的習俗,飲酒飲酒時常出現手持樂器的舞蹈練習,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諂媚”

,是這種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和“勁舞團”,娛樂性強,但技術上更接近今天的套路運動。

自唐代開始實行武舉制度,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如對有特殊技能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旻將軍的劍法壹時獨步天下,與裴旻的劍法、李白的詩和張旭的草書並稱為唐代“三絕”,可見武術作為壹種文學形式已經相當有影響力了。

宋元時期,以武術組織為主體的民間武術活動蓬勃發展,出現了練槍、大招的“英語社”。

、練習射擊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的活躍,出現了遊走江湖、練武買藝術品為生的“遊道人”。

。不僅有獨唱練習,還有二重唱練習。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眾多,拳種各異。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種拳法。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了時代的變化,逐漸成為中國現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拳擊社、武士社等許多武術組織。

1927年,中央武術博物館在南京成立。

1936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

65438年至0956年,中國武術協會成立了武術協會和武術隊,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絡,為武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65438年至0985年,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Xi安舉行,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備委員會成立,這是武術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1987首屆亞洲武術錦標賽在橫濱舉行,標誌著武術進入亞運會。

1990武術首次列入第11屆亞運會。

1999年,國際武術聯合會被接納為國際奧委會正式成員,這是武術發展的又壹次歷史性突破,意味著武術在不久的將來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宏偉目標的進壹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