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讀了日本作家裴朱穎的《壹流的睡眠:忙碌和狀態良好的32種有效睡眠方法》。佩朱穎曾經是壹名胸外科醫生,他經常需要壹天做三四個小時的大手術,所以良好的睡眠對他來說非常重要。所以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的是,讓大腦休息比讓身體休息更重要。因此,睡眠是緩解身心疲勞的最佳方式。
什麽是好的“睡側臥”?接下來,我們來分享壹些實用技巧:
為什麽要用“質量”這個詞?因為太多人認為“睡眠=睡眠時間”,認為睡8小時就足夠滿足睡眠要求,應該精力充沛,但多數情況下卻是“適得其反”。晚上睡幾個小時比較好?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答案。有數據顯示,達芬奇平均每天睡4個小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平均每天睡7個小時左右,柳比雪夫平均每天睡10多個小時。所以,真的是因人而異。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讓自己更容易入睡,提高睡眠質量:
1,打破睡眠心理:不要為了睡覺而睡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會讓妳更加煩躁,更加清醒,無法入睡。
2、可以適度運動:如果白天運動過多,晚上就容易犯困,很容易不情願地睡著。如果加班,晚上7 ~ 9點要堅持鍛煉,可以做壹些放松的運動來積累疲勞,讓自己更容易入睡。比如早點下車,坐壹站。但要註意避免劇烈運動。
所以,睡眠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環境都不壹樣。只有找到最合適的睡眠模式才是最好的辦法。我們可以通過顛倒這種方法來計算喚醒時間:
結合我自己的睡眠經驗,具體做法是:
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按照之前的計算,我的睡眠周期是90分鐘,也就是1.5小時。我每天需要睡4個睡眠周期,總共6個小時。
PS:壹般人睡前大概需要準備10-20分鐘,但是我屬於二層床壹族,所以不需要準備,我幾乎是那種躺著的人。所以我每天晚上22: 50到22: 55睡覺,然後差不多23: 00就睡著了。有華為watch睡眠監測系統為證。
無論是晚上午睡還是熬夜午睡,都不要超過30分鐘,最好控制在2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30分鐘,正好處於深度睡眠的中心。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突然被叫醒,我們的身體會感到疲勞,註意力分散,無法集中精力工作。
記得2019下半年,工作特別忙,精神壓力很大。幾乎每秒都在睡覺,晚上睡眠質量很差。很難入睡,而我很容易醒來。第二天早上6點起床,繼續工作。早上也可以精神上處理工作。午飯後幾乎都是靠咖啡來延續生命,能量值極低。後來為了保證下午的工作質量,午飯後我會在椅子上打個盹。因為我當時沒有午睡的習慣,所以前幾天我並不能真正入睡,但是閉上眼睛可以讓大腦得到休息。25分鐘後,我的睡意真的消退了很多。
後來我刻意營造了壹種午睡的氛圍,我的體驗是這樣的:
1,設置手機鬧鐘,午睡20分鐘。這樣就可以安心睡覺,不用擔心睡過頭。
2.戴上眼罩,蓋上毯子。眼罩和毯子可以幫我排除外界幹擾。通常3-5分鐘後,我的意識會逐漸模糊。
3.睡醒後不要馬上起床,留出5分鐘的過渡時間。通常我真正入睡的時間是15-20分鐘。當我的意識逐漸恢復時,我不會馬上起床。我會閉著眼睛繼續休息壹會兒,留出五分鐘時間讓身體和大腦從睡眠狀態自然過渡到清醒狀態。當我感覺幾乎完全清醒時,我會起床開始工作。
就這樣,在那段忙碌的時間裏,雖然每晚的睡眠時間只有6個小時甚至更少,但午睡和晚睡的“睡眠投資”有效地幫助我抵禦了睡魔,集中精力工作。
俗話說“壹個人呆壹晚上,不如吃十片藥”。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早睡早起,神清氣爽,心情愉快;晚睡晚起,拉眼皮。“《壹流睡眠》這本書用科學的睡眠知識和正確的睡眠方法,告訴讀者如何快速入睡,以消除疲勞,保持每天的最佳狀態。
讓我們用書中的32個“睡黨”來實現“完美的壹天從前壹天晚上開始”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