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利他主義的本質。對比前面關於自利的闡述,我們會發現,軟利他行為和硬利他行為仍然無法擺脫自利的本質。軟利他行為之所以用“軟”字來修飾,是因為它要求壹定的回報,體現了利己的特點,更多體現在物質利己上。硬利他行為看似披著純粹利他的外衣,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它實際上獲得了壹種精神上的利己。所以,無論軟硬修飾,這種從純粹性中分割出來的利他行為,仍然只是利己類型之壹。從有限和無限的努力利他的程度來看,它們的道德意義遠大於它們的經濟意義。有限硬利他是直接把壹些經濟利益轉移給對方,好像自己什麽也沒得到。實際上是獲得了間接的私利和作為手段的私利。這種形式非常隱蔽,也是目前最流行、最常見的行為。無限努力的利他行為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在物質利益方面,行為人的物質利益是無限地付出的,但他在整個行為中並沒有壹無所獲。在他的價值尺度上,他認為精神上的收獲大於物質上的付出,所以他從自己的行為中獲得了精神上的私利。總之,無論從什麽角度劃分利他,利他只是利己的壹種變形,本質上還是屬於利己的。當然,在這裏,我們把利他主義歸結為利己主義,並不是否認利他主義的必要性。利他主義能夠獨立於利己主義而長期存在的關鍵在於其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貢獻,為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提供穩定而非動蕩的環境,促進經濟主體擺脫動物追求“物質本能”的過程,向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進化。同時,由於經濟主體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壹切行為必然駐留在整個社會系統中。既然有群體,就要倡導公平,利他主義在推動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示例:
利己還是利他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暴躁,容易大發雷霆。有的人心地善良,有耐心,有禮貌,對人謙讓的良好心態。修心養性,必先修德;要培養自己的健康,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憤怒。有人可能會說,情緒是人的天性,人生活在壹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裏。誰沒遇到過不舒服不刺激的事?然而,生氣對人的健康和精神都是有害的。古人雲:“忍壹時風平浪靜,退壹步海闊天空。”壹個人如果能大度,忍辱不辯,自然能遠離是非,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論語·衛靈公》說:“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人不忍傷害義人”;還有民間諺語“忍能生百福,和能生千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唐代張公儀寫的《忍耐力之歌》中說:“仁者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智者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仔細想想以後再忍,裝聾作啞再忍。忍字可遍天下,忍可鄰。忍受冷漠滋養心靈,忍受饑寒才能站起來。忍著辛苦,忍著放蕩,沒病。”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也在大堂懸掛了“節制憤怒”的警語,可見中國古代人民早就知道憤怒的危害。林則徐是兩廣總督的官員。有壹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自己。盛怒之下,他把壹個茶杯摔成了碎片。當他擡起頭時,看到了他的座右銘“控制憤怒”,意識到自己的老習慣又犯了,於是他立即謝絕了仆人的幫助,開始自己清理打碎的茶杯,以示懺悔。與人相處時,不辨是非,不加揣測就輕易發火,是缺乏涵養的表現。過於憤怒的人,應該像林則楚壹樣,有自知之明,加強修養,註意“控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要放縱自己心中的無名之火,否則會害人害己。
中國古代中醫對“怒”有過精辟的論述。中醫認為,怒生於氣,氣與怒是壹對孿生兄弟。從憤怒到憤怒,憤怒爆發。生氣會使“血耗肝火旺,怒傷肝”的常識早已廣為人知。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死於憤怒和暴怒。俗話說“壹碗飯填不飽肚子,卻能壹口氣把人撐死。”歷史上諸葛亮怒與周瑜的故事,周瑜壹怒之下,吐血而亡,盡人皆知。世界上的憤怒大多來自於貪婪和自私,鄰居之間的爭吵,路上為了壹點點利益或者壹點點傷害的爭吵。如果妳能以壹顆淡泊的心對待世間的名利,妳的憤怒自然會少壹些,不會為了壹點點得失而大發雷霆。
人的壹生,總會有很多讓普通人感到憤怒的事情。但如果能化怒為感恩,就能化怒為平,達到壹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感激傷害妳的人,因為他磨練了妳的心智;
感激絆倒妳的人,因為他強化了妳的能力;
感激欺騙妳的人,因為他增加了妳的智慧;
感激罵妳的人,因為他教會了妳忍耐;
感激妳生命中所有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豐富了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