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立秋前壹天把瓜、蒸好的臘茄子、香噴噴的糯湯放在院子裏,立秋就吃。中國古代的養生之道,最註重季節氣候變化。四季不同,飲食起居隨時變化。立秋後,氣溫由熱轉冷,人體消耗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這時候就需要吸收營養,科學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為越冬做準備。
“糊秋肥”
北京立秋後,北方民間素有“秋膘”之稱。什麽是「貼秋肥」?在炎熱的夏天,我感到厭食。壹到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要來了,於是開始萌發了做點好吃的東西的想法,夏天減掉的脂肪就靠吃燉肉補回來了,所以就叫“貼秋肥”。
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關註很多,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壹帶百姓的喜愛。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會減肥。清代民間流行在數伏之日以掛秤來叫人。當然大部分都是孩子,和長夏比體重,測試是胖是瘦。減肥被稱為“苦夏”。那時候,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當然,瘦了就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好吃的,就“貼上秋天的肥肉”。當然首選肉,而且“用肉粘上肥肉”。這壹天,普通人吃燉肉,講究的人吃水煮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
《咬秋》
在初秋,還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秋桃過去在杭州很受歡迎。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天津等地在初秋時節流行咬秋。人們相信在初秋吃瓜可以避免冬天和第二年春天的腹瀉。清代張導《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吃瓜咬秋,可免瀉。”人們在立秋的前壹天在院子裏放上甜瓜、蒸熟的茄子和香噴噴的糯米湯,並在立秋的那天吃它們,以此來清熱解暑,防止痢疾。在四川東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秋天開始時,全家老少都會喝壹杯,據說可以消除積累的夏季熱量,秋來不會胃痛。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進補正當時。
立秋是農民重視的壹個重大節氣。“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意思是立秋前刮北風,秋後要下雨;如果北風在立秋之後吹,冬天可能會很幹燥。對於過去依賴天氣獲取食物的農民來說,立秋的意義不僅限於吃。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子”,這是壹種用豆末和蔬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子不吐不拉”的說法。
根據中醫和中國養生理論,秋季是人體最適合補充的季節,不僅是為了彌補夏季的損耗,也是為了儲存冬季的體力和能量。秋季宜選擇防燥不膩的進補之品,如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山藥、扁豆、銀耳、百合等。,都能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滋補作用。
秋季水果大量成熟,果莢種類繁多,魚、肉、禽、蛋也很豐富。人們對食物的選擇範圍擴大了,但我們應該註意均衡飲食。多吃溫、軟、淡、素、鮮、生津潤燥的新鮮蔬菜和時令水果,忌食寒、熱、硬、辣、油膩食物,避免暴飲暴食。“飲食是滋補的,重要的是搭配。”總之,秋季保健要以“均衡飲食、辨證飲食”為原則,合理的飲食搭配才是最佳的保健策略。
進補需四忌,立秋保健安全
避免過多和不足的區別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補虛。並不是說虛損患者就不要用補藥。虛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補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身體。保健雖然沒有治病那麽嚴格,但至少用餐對象要分寒熱兩類。微寒者怕冷喜熱,手腳不溫,口淡流涎,大便溏薄,小便長,舌淡,脈沈。發熱者,手腳發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舌紅,脈數。如果不區分寒熱,很容易導致“火上澆油”。
避免越多越好
任何成本過高的滋補品都是有害的。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果過量服用參茸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服用過多的維生素C會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
避免強調“進”多於“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每天都有肉有魚,飯菜油膩。這些食物代謝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要及時排出,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很多人排便不規律,甚至便秘。因此,近年來,養生專家提出了壹種註重“負營養”的養生新概念,即註重人體排泄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素”的滯留和吸收,主張進補的同時要註意及時通暢的排便。
避免不斷的“補償”
有些人喜歡根據自己的口味換成某種補品,然後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食癮”,對身體不好。因為藥物和食物不僅有保健和治療作用,而且還有壹定的副作用,長期服用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僅各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需要全面系統的調理,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品和食品也有不同的需求。
飲食頻道的邊肖提醒:因此,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調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可能千篇壹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