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種人,雖然也探討佛經的意義,或者給別人講課,但只是以膚淺的理解去解讀經文,寫佛經的短文,或者做壹些標新立異的事情,以顯示自己的高明。這些人從青年到壯年到老年,都沒有按照教導修持過真正的修行。可以說,他們把獲得的寶貝當做玩物來欣賞,有時抱在懷裏,有時握在手中,然後扔掉。
有壹類人,雖然讀了佛經,但只是想把佛經中優美的文字摘出來充實自己所講的信息,或者用來寫作,助長了文風。這些人從青年到壯年到老年,直到去世,都沒有認真探討過佛經的意義。他們可以說是不知道如何得寶就進了寶山。
這些人雖然讀過佛經,但並沒有受益。但是,只要進入阿賴耶的知識領域,最終都會成為開悟的種子,所以壹定要讀佛經。
第壹,提高專註力
讀佛經時,可以默讀,也可以大聲讀。最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低聲和大聲都舒服,做到心、眼、口壹起到位,不能含糊。自然而然,妳的心念雜念被阻隔,妳的耳朵、眼睛、嘴巴都投入到經文中。
第二,調整心態,滋養氣質
心如止水,不急不燥,自然心情平靜安詳,血脈通暢。自古以來,中醫壹直強調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以保持身體健康。其實讀經的過程就是調整自己心態的過程,讓浮燥之氣減少,定力不亂,就像打坐,安神定誌,無論哪種形式,都是很好的修行方式。在中醫的養生理論中,有這樣壹句話,鼓勵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多讀經典。事實上,閱讀經典還可以開發智力,激活腦細胞,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同時放松精神,緩解壓力。這是壹種很好的保健方法,目前在日本受到壹些老年人的推崇,國內也有壹些學校在對孩子進行讀經的早期啟蒙教育,但讀經的內容並不僅限於佛經。
第三,記憶力提升
讀佛經和默讀是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和感受。默默看著關註眼睛的瀏覽過程,久而久之很快就會忘記。而且當妳把它讀出來的時候,妳記住的東西遠比妳默讀的時候要長。也許是因為上面說的專註力提高了,壹心壹意自然記憶力提高了。
第四,改善對人的態度。
當心境發生變化時,外在的樣子也會發生變化,因為在讀經的過程中,很多靈感和智慧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妳,使人變得更加隨和、親近、不做作,自然積極的變化會使自己進步,良性循環開始運行。
在古代中國,閱讀和抄寫經文是很常見的。它早已被文人、士大夫和少年學者所接受,絕不是僧侶或修行者的“專利”。無論是作為佛教徒還是沒有任何信仰的普通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幼兒,閱讀經典無疑是壹項非常好的提高智力、智慧和大腦的活動。
五、尊重提高
佛教淩駕於壹切世俗法律之上,只有佛教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釋宇宙和人類的真相。同樣,佛陀的每壹句話或每壹個故事,都是針對人自身的問題而宣講的。不是空穴來風,所以彌足珍貴,這也是佛教臭的原因。對於佛經,我們不能像看雜誌小報壹樣掉以輕心。找個舒服的姿勢,躺或者趴在沙發上,隨意翻看或者扔到壹邊,都是不合適的。對經書、文字、聖賢、老師的尊重,就是對佛的尊重,對佛教的尊重,這樣才能真正從字字句句中汲取佛教的滋養和智慧。妳能相信壹個對老師不尊重的人能被老師教訓嗎?壹個不尊重知識的人能學好文化嗎?所以,通過延伸這種尊重,我們也能變得更加謙卑平和,內心平靜如水。
為什麽不能把讀經典當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吃對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充滿了食欲和生理需求,很難放下。那麽,讀經典是否有壹天能成為我們壹生都無法停止的欲望呢?做完了當時的佛事,真的成了我們生活中的精神食糧。怎樣才能既有好運氣又有好運氣?如此簡單易行的良法,目前卻被忽視。......
理解和學習佛教的困難在於,我們沒有真正發現它的珍貴和優越,所以我們忽視它,質疑它。路簡單好走,我真的不需要穿過鐵鞋去找。其實我就是在腦子裏意識到的。